分享

让学生最恐惧的一句话

 udoliu 2009-04-17
让学生最恐惧的一句话(2009-04-13 17:34:13)
 
 

国外有一项调查,中小学生和教育心理学家评选一句最令学生恐惧的一句话。答案是“我们谈谈吧。”

 

谈什么呢?无非是谈学习、谈成长、谈未来规划,谈孩子们应该做什么,更多的是不应该做什么。既然谈,当然是单向输出,是家长谈、老师谈,即便孩子也想讲两句,可能还讲不到两句,就会被“为什么这是错的?你怎么做才对?”这样的判断句打断。

 

契科夫讲,“大狗叫,小狗也要叫。”可是只要“谈”起来,往往是大狗叫起来就没完,成人在自己的世界里体验宣贯的快感,孩子却无从找到倾诉心声的渠道。谈话原本是“为了沟通”,不是裁判“对与错”,因为只要一辩论,双方都会变成聋子。“我们谈谈吧”这句话之所以成为炼狱,也许在于预先设置了真理,对话变成了伪沟通。

 

“不平等”是恐惧的种子:既然我总是错的,那么我不谈,我走!

 

上一周,我和朋友一直在寻找一个孩子。她15岁,初三,60天之后考高中,已经出走过两次了。每一次,都是钱花光了才回来。去的地方,无非是24小时营业的茶吧、网吧或者KTV这样的场所。同样出逃的,无非是共同想挣脱枷锁的同学。他们都是“不想谈”的那群小鸟,即使盲目也要起飞。

 

寻找的过程中,满眼尽是稚气少年的反叛面孔,或是拿着麦克风嘶喊,或是在视频前大骂,或者左手酒瓶右手扑克牌尽情欢笑肆意买醉。午夜过后,依然有三三两两的男孩儿女孩儿相互依偎、漫无目的地在街头疲惫地游荡。有时候,我和他们说两句,告诉他们家里有撕心裂肺的父母,或者满世界焦灼无比的亲人,谈不上“浪子回头”,也是“倦鸟回巢”。可是他们幸福地迷乱着,他们恐惧“我们谈谈吧”。除了棍棒,“教育也会让人疯狂”。

 

和猜想不同的是,这些孩子大多是父母眼前的乖宝宝、老师嘴里的好学生,中产家境,衣食无忧,成长顺利,瞬间反叛。似乎成功的长辈、优良的教育应该有一条顺理成章的胜利捷径:比如北大清华,之后的出国留学,然后的外企或者白领金领诸如此类,但是,“孩子不愿意”。他们在被管束被安排的生活里煎熬着自己,直到有一天他们不约而同地煎熬着苦心经营爱的亲人。

 

“学习好有什么用?我不想学行不行?谁会一辈子记着氧化铁二极管?”那个小女孩儿最后回家了,和耗尽心血的父母同样伤心欲绝。眼泪繁衍眼泪,痛苦滋长痛苦,以爱的名义上演爱的葬礼。

 

好在还不晚。涂着眼影、打了耳洞、精心修饰的指甲,台灯下捧着《思想品德课》的测试题,一脸认真地拿着龙应台的那句话告诉父母:“你们要学会面对孩子的背影,因为你一旦让孩子转过身面对你,他们就只能背对未来了。”

 

指着耳钉,她说:“我只想做这一件事情行不行?”

 

她的妈妈说:“不行。戴着耳钉是你想做的事情,但是戴着耳钉上学是给别人找麻烦的事情。你的自由不要妨碍别人。”

 

“那耳洞长死怎么办?”

 

“妈妈告诉你一个方法。可以泡一杯茶,然后找两只直的茶梗放到耳洞里。上学不违反学校规定,回到家里你依然可以臭美。”

 

是的。这是沟通。15岁的少女打一个耳洞不是死罪。棉棉说,她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是在自己吸毒甚至滥交的时候,她的父母都说,“我们棉棉是好孩子,她只不过在犯了一点小错误,走一下我们都走过的弯路而已。”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魔鬼,或降服或被降服。一旦被魔鬼降服,生活本身就是魔鬼。重要的是,父母师长不要成为孩子心中的魔鬼。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2436d90100cnai.html?tj=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