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令人陶醉的丝竹乐—《春江花月夜》

 毛牧青 2009-04-21
 
 
 
 

 

 



 

 

令人陶醉的丝竹乐—春江花月夜
 
■ 毛牧青
 
 

        我很喜欢中国民族的丝竹乐,尤其是一些古曲。

     1958年,还是读小学二年级的我,学习空余最大的爱好,就是依偎在在刚刚用父亲一个半月工资买的那台上海五灯交流收音机旁,那时孩子们没有今天诸多的影视电器设备和其它玩耍器具,因此,寻找一些民族丝竹乐曲聆听,便是当时我爱好之一的一项必需。

    当时没有太多的西方古典音乐,更没有现代流行曲,电台时常播送的大都是歌颂社会主义、共产党、解放军和毛主席的歌曲,再就是少儿歌曲,其余多为民乐和中国传统古曲。我很喜欢听广东音乐(也有潮州音乐),尤其是传统的广东音乐如《平湖秋月》、《雨打芭蕉》、《小桃红》、《旱天雷》、《昭君出塞》等;再就是后来的陆春龄的曲笛、王铁锤的梆笛独奏(就是那个时当我学会了吹笛子)。不过最令我陶醉的还是中国古典乐曲如《月儿高》、《十面埋伏》和《春江花月夜》等,以及江南丝竹乐如《江南好》等。这些曲子我至今时常欣赏百听不厌,几乎成了我每天“必修”的习惯。这里,我单独谈谈对《春江花月夜》的一些感受吧。

    《春江花月夜》原名叫《夕阳箫鼓》(也叫《浔阳琵琶》、《浔阳夜月》等等),是早年间流行于国内的抒情写意的琵琶独奏曲,相传原始曲为唐代著名擅长弹奏琵琶的宫廷乐师康昆仑所作,后流传民间形成多个版本。据载,最早手抄本见于1875年清代。该曲如同琵琶曲《十面埋伏》等古曲齐名,流传甚广,是典型的琵琶独奏代表作之一。全曲旋律优美流畅,在演奏上充分运用了琵琶的各种技巧,曲式上用扩展、收缩、局部增减和高低音区的变换手法展开全曲。

    大约在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首次将其改变成民族管弦乐。解放后,又经多次整理改变更日臻完善,深受海内外听众珍爱。一般认为,当年中央歌舞团民族乐队(后的中央民族乐团)的秦鹏章、罗忠镕改编的最为代表性和权威性,现在演奏的也多为这个版本。整个乐曲通过质朴委婉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很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美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整个曲子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画,通过动与静、远与近、情与景融为一体,整个曲子富有层次、高潮迭出,给人以丰姿多彩、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看来,《春江花月夜》与《汉宫秋月》、《梅花三弄》、《高山流水》、《十面埋伏》等著名古曲,被国人和海外华人列为“中国古典十大名曲”,果然名不虚传名正言顺令人叹服。

    现在一般把《春江花月夜》和《夕阳箫鼓》作为同一曲子的不同叫法并存使用。叫《夕阳箫鼓》有怀古、悲凉和狭义的味道,因此一说《夕阳箫鼓》就是《春江花月夜》,许多人并不知道;而叫《春江花月夜》似乎更贴近唐代大诗人张若虚名作《春江花月夜》的意境更有诗情画意,范围更为广泛,大约这更能是大家所接受的缘故吧。

    我喜欢琵琶独奏的《春江花月夜》,自有一番风味,但更喜欢丝竹合奏的这个曲子,关键是它更能发挥遐想的空间。

    合奏曲分为十个乐章。因各个版本不同或演奏有少许出入。这里仅以其中一个版本逐段谈谈:

    第一段【江楼钟鼓】(见下图)。
 
 

    先由琵琶等弦乐以“3”为三连音符模拟鼓声,和一段主旋律模拟钟声开头作引子;箫和筝奏出渐快渐强的波音,描绘出夕阳映照江面熏风拂抚涟漪、伴随着钟鼓的撞击声的优美动感画面。然后乐器齐奏出优美如歌意境的主题曲,乐曲间同音相连,委婉平静;低音区轻声滚奏,意境深远,直接将人不知不觉引入画境里面去了。

    第二段【月上东山】(见下图)。
 
 
    开头一个琵琶弹奏的倚音,导出一大段齐奏的月上东山的静谧夜景。随着乐曲主题高移的模造上行,音乐有着徐徐上升的动感,仿佛使人亲临皓月当空其境,不禁默吟张若虚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光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颇有一种“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梦幻意境。最后以洞箫的沉稳缓释的三小节渐弱渐慢主旋,将人陶醉引入第三段旋律。(见下图)

 
    作为【风迥曲水】第三段,以琵琶“3”的三拍先扣主题,在四、五度上自由摸进。曲调层层下旋后又回升。通过这些升降技法描写微风阵阵、水滚回旋、繁星闪闪、五光十色,令人神往。渐弱的洞箫演奏出三小节的主旋结束。
 


    第四段为【花影层叠】(见上图)。通过琵琶一个八度的顿挫和出现四个快疾繁节的乐句,时而见江风习习、时而见花草摇曳、时见而水中倒影。乐曲层迭恍惚一气呵成。主旋律在层层下旋后又缓慢回到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的春景。同时,也容易让人想起宋人张先《天仙子》词中的“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名句来。呵呵~~见仁见智吧。(最后再三段的洞箫的三小节渐弱的主旋,将人陶醉带进第五段旋律。见下图)
 

    第五段【水云深际】,琵琶、阮、大胡、二胡在低音区齐奏出深沉醇厚的曲调,忽而琵琶悠然飘出轻柔透明的泛音,那“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透过月光的层层白云映入水中,“碧天如水夜云轻,云深不知处”的水天一色的奇景,令人心旷神怡,使我不禁想起“惟有长江天际流”的浩淼博大。然后洞箫在琵琶和木鱼的伴奏下,再现那段熟悉的主旋律。

    第六段【渔歌唱晚】(见下图)是全曲的最高潮。
 


    这里的“渔歌唱晚”可不是当年央视气象预报背衬的那段古曲哈。先是乐器齐奏,速度加快,犹如白帆点点百舸争流。遥闻渔歌,由远至近,于是对答号子四面呼应遂成铿锵态势,令人振奋。

    第七段为【洄澜拍岸】(见下图)。
 

 
    先有琵琶扫轮弹奏出一连串的由慢而快、抑扬顿挫的摸进音型,恰似渔舟破浪,搅起波澜拍岸的动态,展现渔家百姓希望风调雨顺社会和谐的期盼。结束再度呈现那三小节旋律。
    第八段【桡鸣远濑】(见下图)
 

    这段乐曲常常被省略不演奏,不知为什么,或许与第九段基本重复的缘故吧。单从“桡鸣远濑”(见下图)字面看,大概是指的划浆的声音与远处急流声浑然一体的意思吧。全乐基本呈反复式递升,筝划奏的声如流水的历音,速度的曲慢而快,力度的由弱至强,表现了波浪层涌、橹声由远渐近的意境。
 

     
    第九段【欸乃归舟】名称,不禁使我想起柳宗元贬官于永州郁闷时,面对渔翁逍遥山水间无忧无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的无限向往的那句“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的诗句来。这段曲子应该说是全曲的最高潮。这段在全曲十个分段中也最长,充分展现琵琶、古筝等民族弦乐的演奏特色。在古筝琶音的衬托下的合奏,复线式递降递升着旋律由慢渐快,由弱渐强,由远渐进的意境。尤其是以“欸乃”的橹声的表现手法,表现渔民满载而、欢声笑语的急切归家心情。最后以原速回到主调,像是渔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诉说。
第十段是【尾声】。

    归舟已远去,缓缓弦乐齐奏显得场景放松自然;万籁复沉寂,洞箫一阵渐慢的旋律远去,于是一切恢复沉静,春江显得更加安谧,月光更为皎洁。整个乐曲在意犹未尽的主旋中徐徐谢幕。最后一个音符轻击着锣声,更衬托出夜已静,意未尽,使人们沉醉于整个乐曲的意境之中。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很优秀很典型、具有相当民族特色的古乐曲。这不仅从旋律、曲式、结构以及和声等方面可以看出它的极高艺术价值,也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丝竹乐如同中国水墨画的写意美(同样,那首与《春江花月夜》很神似的《月儿高》也如此),但它又不同于传统国画忽视近景和人物的细腻刻画特写(花卉工笔画例外)。综观《春江花月夜》全曲,结构其实很简单,多为琵琶引头,主要以那段主旋律的反复、快慢节奏和各类乐器特色表达不同的内容,通过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远中有近,近中有远;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去真实展现一个个不同的环境和心境。各种乐器或停或续或高或低或合或分,在旋律线上抑扬顿挫、此起彼伏、一呼一应等特点十分明显,使整个曲子有机组合成斑斓纷呈千姿百态和声,又和谐为同一“春江、花、月夜”主题下不走样。例如当琵琶骤然拨动,让听者仿佛来到江南那旖旎的风光之中。于是,婉转的琵琶、激越的古筝、悠扬的新笛、深沉的洞箫、幽柔的胡琴、低候的诸阮……各自的风格都会给人奇妙意境的遐想,将国人的悲欢离合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这,或许就是我国文化遗产民族音乐的特色和魅力吧。

    《春江花月夜》如同其它民族古曲。它们千百年来呼唤着国人的梦想和信仰,吟唱着希望和未来,歌颂着劳动和爱情,诉说着对这片深沉养育土地的情感。它来自民族含蓄深邃的生活本源,叩击着国人的灵魂深处。《春江花月夜》追求的是自然美,劳动美、和谐美,隐语着劳动人民和社会底层文人渴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迫切心情,但绝不是粉饰什么歌舞升平、醉死梦生的颓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自然安详和谐意境,确实是国人千百年来追求的美好环境。应该说伴着古韵之幽幽情愫,忘却了尘世之烦恼,欣赏《春江花月夜》,是我本人的一大生活乐趣。见仁见智吧。不知其他朋友感受如何。

    如今《春江花月夜》早已不是某个地方的美境描绘,而是整个祖国随处可见的似曾相识画面的统一画境了,无论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长诗,还是众人创作的《春江花月夜》曲子,处处都展示着作者对祖国和生活的美好追求。《春江花月夜》曾经叫《浔阳夜月》。浔阳者,如今九江也。1994年春我去九江开会,就住在离长江和浔阳楼不远的浔阳宾馆。是夜我曾去浔阳楼的长江边,月夜满江,潮水拍岸,虽没有花儿衬托和古村落的质朴环境,但也有一丝身临诗意境界的味道。看着影影绰绰那座浔阳楼,便想起当年白司马那首脍炙人口的长诗《琵琶行》和《水浒》里及时雨宋江写反诗的故事,大有一番发思自古之幽情的感慨。我不知当年被白居易称作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琵琶女子今夕又在何方?她曾面对白司马这个郁闷才子,弹奏的是不是《浔阳夜月》或《浔阳琵琶》?但如今每当听到《春江花月夜》里的琵琶急凑弹拨,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生动形象,心想:那个卖唱的琵琶女倘若有后裔的话,是不是还沿袭其祖辈的坎坷?白司马将心比心给予了她深切的同情,足见白老先生不愧为那个时代体恤民间苦难“疑是民间疾苦声”(郑燮诗句)的清明官吏。春江依旧,花影依旧,月夜依旧,但愿百姓的向往也依旧!

    随着改革开放过门大开,面对各类文艺流派、欣赏多元化和国外现代流行音乐的冲击,加之国人对民族东西的淡漠,使我国民族的乐曲近年来基本处于守势和不景气状态。如今年轻人崇尚现代派和流行乐曲,追崇没有文化和思想底蕴的“时髦”,不少人对民族的艺术嗤之以鼻,应该说是在预料中的情理之中。单就《春江花月夜》这个民族瑰宝曲子,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知之者不太多,更不用说对艺术魅力的鉴赏了。20多年前也有不少音乐爱好者“与世俱进”,借鉴西方艺术流派对该曲进行改进。如早年前出现的黎英海改编的钢琴独奏曲,出土编钟的演奏曲(我曾在湖北宜昌听过演奏片段),改编成西洋木管五重奏等。这些西洋乐器或先秦古乐器演奏的也不错,但总觉得不如琵琶或民族丝竹合奏来得原汁原味动人。前两年又有嘻哈女艺人VIVI栗儿演唱的歌曲《春江花月夜》出现,很时髦很酷也很适合现代青年欣赏,我感觉也别有一番风味道挺好,但毕竟与原汁原味的古曲《春江花月夜》走的太远了。

    音乐如同其它艺术,多元化并非坏事。问题是,作为主管民族艺术的某些部门忽视民乐的发扬光大就匪夷所思了。如今在一些专门演出上还能听到《春江花月夜》的原版外,一般人们也只能通过一些旧版的音像资料欣赏它们了。新创作的民乐作品不多,也很难让人铭刻牢记,应该说是继承和发扬我们民乐的一个悲哀。更有甚者,把我们一些吹打民乐充当对“敌台”干扰的噪音工具,简直就是对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糟践。如此行经,如何再去侈谈什么民乐的振兴?唉!难过啊。不说了!

    不错。我国的一些民族乐器有其局限性,如音域不宽,变调困难、变幻简单等弱点。一些乐曲也有不足,特别是半个世纪以来出现创作的新曲子“打不过”传统老曲子的现象。但。它们都拥有各自的性格。如果你有心走近它们并细细品味它们时,你一定会被它们那种朴实无华的打动并深爱上它们的。

                                                                  2008年7月30日未修改草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