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后感

 苏格拉底~伤城 2009-04-24

         读了网志场交流学习,我了解了环境构成网志场交流学习环境的技术,主要有网志、共享书签、RSS阅读、Tag标签等。网志场交流学习环境的基本组成单元是个人网络场,即个体在应用网志等技术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代表个人网络身份作用的节点互联空间。
      
         网志场交流学习环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传播内容的个性化、非结构化、非确定性、不断发展的特点;二是传播形式的场汇聚与场发射的螺旋往复运动的特点。网志在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网志工具效能发挥的应用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应用层面问题,一类是学习策略层面问题。网志应用所引发的技术应用层面问题,具体包括:网志应用所带来的站点数量急剧增加,如何有效地管理众多站点的网络地址?如何去访问众多站点的内容?如何从众多个性化日志内容中搜索提取信息?如果以上这些问题在应用网志过程中,不能很好有效地加以解决,必然会影响网志工具的效能发挥。

    网志可以用来写录,记录思考的内容,是提出问题、辨析问题、组织研讨、发展思想的交流平台。网志工具效能发挥问题的提出,说明网志工具运用不是单一技术运用问题,网志效能发挥与其它相关技术应用密切关联,有效发挥网志工具效能,需要综合运用以下技术:共享书签Bookmark,能够有效解决众多站点的网址管理问题。共享书签,如http://del.,是个人管理站点地址、分享站点地址的网络资源交流平台。个人共享书签的应用,代表着学习者在组织与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站点网络空间。 RSS阅读,为如何访问众多站点更新内容提供新的阅读方式。RSS阅读,变革了访问网站内容的阅读方式,同时未来RSS阅读列表的共享机制逐步发展,会为学习者构建个性化学习网络提供新途径。Tag标签,为来自不同站点个性化内容的互联与检索提供了解决方案Tag标签,不仅是对个性化内容的分类,同时也是对个性化内容的认识、理解、作用等信息的分享,它同时具有分类、检索查询与社会互联的功能作用。

同时我也了解了提出“网志场交流”的概念,是为了说明网志作为网络学习交流工具的独特性。一是网志是属于那种能够为不同使用者提供交流的一类站点,网志之间的交流,是不同站点的交流,而不是象BBS发生在同一站点内部。二是网志应用是综合应用多项技术构建个人网络场的过程。

 通过阅读《教育虚拟社区交审视》,我了解了它是教育和交往的有机统一,对以<学习科学与技术>为基础的教育虚拟社区交往实践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学生对教育虚拟社区交往行为和效果的总体评价呈现积极趋势,并且努力通过学习别人的帖子和小组合作完成课题的方式来促进研究活动的深入,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相对不够充分,这有赖于影响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的诸因素发挥协同作用,有赖于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更完善的教学交往系统设计.

教育虚拟社区是基于跨时空的、开放的、自由的网络虚拟环境,社区成员(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借助统一的软件平台,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进行信息交流、知识共享、交互协作,最终形成具有共同社区文化心理的、生态式的社会关系共同体。构成教育虚拟社区的物质网络可以是国际互联网,可以是局域网,也可以是校园网,甚至还可以是教室网。这里的教育含义应该是广义的,不应只局限于学校教育,社区成员当然不只是在校的学生和教师,凡是所有在网络上为了教育的目的,参与各种教育活动的成员都应该是社区的成员。它拥有虚拟社区的所有共同特性,象:虚拟社区的虚拟性与真实性;社区成员的主动参与和献身精神;社区的主题与共同目标;社区规则等等。

由此可见我们就可以把各门学科教师所有的教案全部放到了校园网上,教师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教师在家里,在办公室,在教室里随时都可以进入自己的网上空间,同一学科的教师共同备课,任何一个教师都可以很方便地调用、修改其它教师的教案。学生在网络机房可以随时打开相关课程的辅导资源,复习已经学过的课程,预习即将讲授的课程,还可以在网上论坛开展研讨,除了学习问题之外,还包括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管理等问题。这是由师生共同创建的即方便教师备课又方便学生学习的基于校园网络的教育虚拟社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