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罪权臣被升降,没有悲观,而他也终于等到了可以扬眉吐气的一天,那些用尽手段,用虚伪和卑污取得一时利益的人,是不会永远得意的。丑恶过去,真善美依旧会回来,即使花二三十年的时间,应该回来的依旧会回来。大浪淘沙,留在最后的,才是灿灿的黄金
回答者: eivis927 - 江湖少侠 六级
![]() 浪淘沙一首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采。 ①浪淘沙——唐代曲名,来自民间。与后来的词牌“浪淘沙”不同。 ②九曲——形容河流转弯很多。九,在古代表示多数。 ③浪淘风簸——大风荡起波浪,大浪冲走泥沙,形容风大浪大。 ④天涯——天边。 夜间,当你仰望星空和银河出神的时候,你也许会想,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现在怎么样了?要是能到他们那里去作客该多好啊。这首诗写的就是那样美妙的幻想。不过,启发诗人幻想的不是天上的银河,而是地上的黄河。 雄浑壮丽的黄河,百转千回,风涛万里,泥沙滚滚,从天边浩荡奔流而下,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啊!可是,天上不是有一条银河吗?这来自天上的黄河一定是跟银河相通了。于是诗人欢呼起来:来吧,沿着这黄河往上走,直走到银河边上,上牛郎织女家瞧瞧吧!诗人在召唤谁和他同去呢?当然是他的读者,有我,有你,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朋友。 那么,这首诗是赞美银河的吧吗?不,是赞美黄河。正是万里黄河的磅礴气势,触发了诗人的豪情和联想,使他从黄河望到天边,想到天上,又从天上的银河想到牛郎织女的。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组诗共九首,此其第一首。是刘禹锡穆宗长庆年间(821━824)任夔州刺史时所作。第九首末联云∶“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作者或许是有感于屈原放逐沅湘间,为民作迎神曲《九歌》而作。 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发源地,黄河,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流不复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些诗,极写黄河的源远、势猛,至今众口传诵。“黄河之水天上来”,著意渲染的是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奔腾不息的动态美。“黄河远上白云间”,视角与河之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刘禹锡这首黄河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篇一样,著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紧接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再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君形象化。在王之涣、李太白之外,另辟一番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据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后还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上下联的开合关系。第一联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著墨;第二联以“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拉回,从地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黄河连银汉,乘槎溯河源。全诗节奏有徐有疾,奔放而有宕逸之气。 作者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汉族人,字梦得 。刘禹锡出生在嘉兴,祖坟原在洛阳北邙,后因地峡不可依,所以后来改葬葬于荥阳。刘家世居洛阳,中原战乱,他父亲徙家江南,刘生于江南,其父死后,他扶棺返里,同时他母亲也从江南返回洛阳,此后可能在荥阳住了一段时间。集异记中有刘禹锡“贞元中寓居荥泽”之说。刘一生坎坷,四处漂泊,直到晚年,才居于洛阳,后逝于洛阳。刘说自己是“客居江南”,称自己是“雒客”,称“洛阳旧有衡茅在”,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可见,他在嘉兴、荥阳、洛阳都安过家。若联系到他祖籍洛阳,还是认为称他为洛阳人比较合理。也有一说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因为刘邦是彭城人,彭城乃刘氏郡望所在而已,如韩愈之于昌黎。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具体是什么身世,我们目前还没有得到考证。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