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氏理论
道氏理论是所有市场技术研究的鼻祖。尽管他经常因为“方应太迟”而受到批评,并且有时还受到那些拒不相信其判定的人士的讥讽(尤其是在熊市的早期),但只要对股市稍有经历的人都对它有所听闻,并受到大多数人的敬重。或多或少都在留意它,但是从未意识到那是完全简单的技术性的,那不是根据什么别的,而是股市本身的行为(通常用指数来表达),并不是根据基本分析人士所依靠的商业统计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理论的创始者——查理斯·道,声称其理论并不是用于预测股市,甚至不是用于指导投资者,而是一种反映市场总体趋势的晴雨表。道建立了道琼斯财经新闻服务社,并被认为他发明了股市平均指数。在理论是在其身后命名的。其基本原理主要罗列于他为《华尔街日报》撰写的文章中。1902年,在他去世以后,他的继承者《华尔街日报》的编辑威廉·P·哈密顿继承了道氏的理论,并在其27年有关股市的评论写作过程中,加以组织与归纳而成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道氏理论。 在详细介绍道氏理论之前,有必要对股票平均指数加以说明。在道氏所处的时代之前,许多银行家及商人都熟知,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都倾向于同时涨跌;而那些与总体经济趋势相反地特例很少,并且一般说来不会持续这种相反的走势到几天或几周的时间。每当一个涨势出现后,某些股票比另外一些涨得快一些,涨幅也大一些,而当这一趋势开始转向熊市时,一些股票要迅速地下跌,而另一些则可表现出一定的抗拒力量,以阻止这种下拉市场的作用力——但这一事实仍然保持着:大多数股票都倾向于同时波动,不用说,他们现在这样,并且将永远如此。 上述事实已为人们所共知——但经常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事,以致于重要性经常被忽视,除了在本书所及的各个方面外,无论从许多角度看都是十分重要的。学习市场技术分析的学生从道氏理论开始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该理论强调总体市场趋势。 查理斯·道被认为是第一个试图通过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股票的平均价格来反映着体证券市场趋势(或更确切地说,水平)而做了彻底努力的人,最终在了1897年1月,形成了道氏在其市场趋势研究中使用的办法、我们仍在按其形式所使用的两个到道琼斯指数。其中之一自由20家铁路公司股票组成的,因为在他那个时代铁路公司是主要的产业。另外一个是工业指数,代表所有行业,最初仅有有几只股票组成,其数量是在1916年增加到20,而在1928年10月1一增加到30个。 基本要点 回顾道氏理论,其基本要点如下: 浪潮、波浪及涟漪 一位海滨的居住者在有海潮来临时,也须将采用让一个来临的波浪推动在海滨中一只木桩到其最高点的方法来确定海潮的方向。然后,如果下一个波浪推动海水高出其木桩时,他就可以知道潮水是在上涨。如果他把木桩改换为每一波浪的最高水位记号,最终将会出现一个波浪在其上一记号处停止并开始回撤到低于这一水平,然后他就可以知道潮水已经回转了,落潮开始了。这样,事实上就是道氏理论定义的股市趋势。 基本趋势的几个阶段 6.牛市——基本上升趋势,通常(并非必要)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仓(或积累),在这一阶段,有远见的投资者知道尽管现在市场萧条,但形势即将扭转,因而就在此时购入了那些勇气和运气都不够的卖方所抛出的股票,并逐渐抬高其出价以刺激抛售,财政报表情况仍然很糟——实际上在这一阶段总是处于最萧条的状态,公众为股市状况所迷惑而与之完全脱节,市场活动停滞,但也开始有少许回弹。第二阶段是一轮稳定的上涨,交易量随着公司业务的景气不断增加,同时公司的盈利开始受到关注。也正是在这一阶段,技巧娴熟的交易者往往会得到最大收益。最后,随着公众蜂拥而上的市场高峰的出现,第三阶段来临,所有信息都令人乐观,价格惊人的上扬并不断创造“崭新的一页”,新股不断大量上市。此时,你们某个朋友可能会跃跃欲试,妄下断言“瞧瞧我知道行情要涨了,看看买哪种合适?”——当它忽略了一个事实,涨势可能持续了两年,已经够长了,现在到了该问卖掉哪种股票的时候了,在这一阶段的最后一个时期,交易量惊人地增长,而“卖空”也频繁地出现;垃圾股也卷入交易(即低价格且不据投资价值的股票),但越来越多的高质量股票此时拒绝追从。 相互验证的原则 8.两种指数必须相互验证——这是道氏原则中最有争议也是最难以统一的地方,然而他已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任何仔细研究过市场记录的人士都不会忽视这一原则所起到的“作用”。而那些在实际操作中将这一原则弃之不顾的交易者总归是要后悔的。这就意味着,市场趋势中不是一种指数就可以单独产生有效信号。 以前面图示1(示图1 本图为假想日图,表明了一个指数如何与其他道氏信号相互引证失败,短水平线本出的收市价与垂直趋势线连接起来使每日趋势更清晰了。)中虚拟的情况为例,在图表上我们假定一轮熊市已持续数月,然后由a到b,是一个次等反弹,工业指数(伴随着铁路指数)上涨至b,然而在其下一个跌势中,工业指数只跌至c,高于c,随之弹升至d,高于b:从这一点看,工业指数已经显示出趋势由跌至涨的“信号”。但我们再看一下这一时期的铁路指数,首先由b至c,低于a,随后由c涨至b。至此,铁路指数与工业指数未能相互验证,因而主要的趋势就仍认为是下跌的。如果铁路指数涨至高于b点的位置的话,我们就得到一个趋势转升的明确信号了,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由于工业指数不会持续单独上扬,或迟或早总会为铁路指数再次阻碍,机会还是存在的,因而对于这一情况我们充其量只能认为主要趋势的方向还未定型。 9.“交易量跟随趋势”——人们谈起这一点,总是以一种庄严肃穆的口气,但图上去又那么令人难以理解,其实这一口头表达形式的意思就是主要趋势中价格上涨,那么交易活动也就随之活跃。一轮牛市中,当价格上涨时交易量随之增长。而在一轮熊市中,价格跌落,当其反弹时,交易量也增长。仓小范围讲,这一原则也适合于次等趋势,尤其是一轮熊市中的次等趋势中,当交易行为可能在短暂弹升中显示上升趋势,或在短暂回撤中显示下降趋势。但对于这一原则也存在例外,而且仅根据几天内的交易情况,或者更不用说单一交易时间段都是不够的,只有一段时间内全面相关的交易情况才有助于我们作出有效的判断,进一步而言,在道氏理论中市场趋势的结论性标志着在对价格运动的最终分析中产生的。交易量只是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有助于分析一些令人困惑的市场行情。(我们将在以后章节中详细论及交易量与其他技术因素之间的联系) 10.“直线”可以代替次等趋势——道氏理论术语中,一条直线就是两种指数或其中的一种作横向运动,像其在图表上显示出的那样,这一横向运动两到三周,有时甚至数月只久,在这一期间,价格波动幅度大约在5%H或更低一些。一条直线的形成表明了买卖双方的力量大体平衡,当然,最终,或者一个价格范围内已没有人售出,那些需要购入的买方只得提高出价以吸引卖方,或者那些急于脱手的卖方在一个价格范围内找不到买方,只得降低售价以吸引卖方。因而,价格涨过现存“直线”的上限就是涨势的标志,相反,跌破下限就是跌势标志。总的说来,在这一期间,直线越长,价格波动范围越小,则是最后突破时的重要性也越大。 11.仅使用收市价——道氏理论并不注重任何一个交易日收市前出现的最高峰和最低点,而只考虑收市价,即一个交易日成交股票最后一段时间售出价格的平均值。我们已经在有关图表制作一章中讨论过收市价的心理重要性,在此不再赘述。这是又一条经历了时间考验的道氏原则。其作用如下:假设一轮基本上升趋势中的中等趋势在某日上午11点达到顶点,此时工业指数,比方说:是152.45;然后又回跌到150.70报收。那么前半日152.45这一高点就忽略不计。如果下一个交易日收市价高于150.70行情就仍看涨。相反,如果下一个上涨阶段使价格在某一天当中达到一个高点,比如152.60,但这一天收市时价格却低于150.70,那么牛市趋势是否持续就很难判定了。 12.只有当反转信号明确显示出来,才意味着一轮趋势的结束——这一原则可能比其他道氏原则更招致非议。但如果对其理解正确,正如我们已列举过的其他原则一样,这一原则同样也是建立在实际检验基础上的,也的确具有可行性。对于过去急噪的交易者,这无疑是一个警告,告诫交易者不要过快地改变立场而撞到枪口上。当然这并不是说当趋势改变的信号已出现时还要作不必要的拖延,而是说明了一种经验,那就是那些过早买入(或卖出)的交易者相比,机会总是站在更有耐心的交易者一边。他们只有等到自己有足够把握时才会采取行动。这些机会无法以数字表示,比如2比1或3比1;事实上它们总在不断变化。牛市不会永远上涨而熊市也迟早会跌至最低点,当一轮新的基本趋势首先被两种指数的变化表现出来时,不论近期有任何回调或间歇,其持续发展的可能性都是最大的。但随着这一轮基本趋势的发展,其继续延伸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因而每次接续的牛市再度确认(一个指数新的中等高点为另一指数一个新的中等高点所确认),都相应地具有更少的分量。当一轮牛市延展数月之后,买入的欲望,买入新的股票而能保证卖获利的前景都比这一轮牛市的初期更低或更不乐观,低但道氏理论的第十二条要点告诉我们:“持有你的头寸,直到出现相反的指令”。
这一要点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趋势中的一个反转在这一轮趋势被确认后随时可能发生。这并象开始看上去那么矛盾。这就告诫道氏理论的投资者,只要他有任何一点头寸,他就应该虽时时关注市场。 道氏理论的实际运用
在这一点上,读者如果事先对股票市场没有任何认识,可能就难以在实际中消化这些内容。道氏理论内容极多,在前一章中我们事先对道氏原则作了解释以易于读者进一步理解。实际上,我们所列举的十二个要点并不是同等重要,基本规则包括在2,3,4,5,8,10和11中。当然,第1条是基本的假设,是这些原则的理论上的判断,其它几点(6,7,9和12)则属于"背景素材",是作为新闻记者常使用的。 道氏理论对市场5年历史的解释 示图2是一简图,表明了两个道·琼斯指数从1941年1月1日至1946年12月31日的变化情况,在这一图表上,只标明了所有认同的中等涨跌(基本的和次等的)趋势而忽略了绝大多数小趋势的发展。我们将使用完整的每日图表来详细分析这一过程的某些部分。 1941年以一个小反弹开始。一轮基本熊市在1940年春季价格暴跌时就已表现出来,这一轮熊市现在仍作用于市场。5月恐慌之后,一个次等回弹出现,持续了五个多月,指数回升超过了前期跌落幅度的一半还多,工业指数收市价从6月10日的111.84回升至11月9日的138.12,铁路指数也由5月21日收市价22.14回升至11月14日的30.29(在这样一个长期熊市的次级阶段,偶尔交易量也会在反弹中趋向增长,这种暂时的反弹会使那些未能严守第1条准则的交易者认为这是一轮新的牛市的开始--我们在第三章"交易量"二节中作了说明)。然而,从11月高点起,这一涨势就再次回落。于是,如前所述,年末时又一轮小反弹形成,至1月10日达到顶点,工业指数收市为133.59,铁路指数为29.73,从这一顶点开始价格再次回落日2月14日两个指数分别跌至117.66和26.54。 第一次严峻的考验 随后的几个月值得我们特别加以注意,因为这一阶段中道氏理论得到真正的检验,图3显示了1947年2月1日至8月31日七个月间每日市场交易量以及两指数的波动幅度和收市价位,在我们详细研究之前,先回顾一下2月14日的市场行情。1940年5至6月一轮熊市低点已显示出来。之后,一个大幅度中期回弹出现,工业指数升26.28点,铁路指数升8.15点。三个月内又分别下跌 无法相互验证 6月份价格开始上升,很多评论人士把这种"无法相互验证"作为一轮牛市的预兆。踌躇满志的投资者认为牛市已经来到,华尔街存在一种不容乐观的势头就是过于强调任何这种背离的作用,尤其是其出现一个有利的信号时。事实上,道氏理论认为,一个指数与另一指数无法相互验证就根本不会产生任何一种有效信号,而只意味着相互否定。背离有时产生在主要趋势的反转中,在市场的历史中已经出现好几个实例,而其中也许最明显的是在此之前1901年及19帕年发生的情况,而我们不久将检查另一个实例。但-如若没有主要反转形态形成;也至少会在有时以相等的频率出现,我们在这里论及的实例就属于后者。 因而就主要趋势以及2月14日市场情形来看,1941年5月末的行情与道氏理论家预言正好相同。6至7月的回弹使铁路指数在3月1日突破30.88,工业指数也于7月28日达到130.06(与其1940年11月高点数字做一比较)。在"珍珠港"恐慌时价格加速落至最后低点。这一事件使工业指数比前一轮熊市低点(1940年6月10日的111.84)还要低,尽管铁路指数并未再度滑落。在这一次,两个指数都大幅度跌破前一中等底部界限(2月14日)。 下一个重要阶段开始于1942年4月。由于12月至4月间的详细图表并未涉及道氏理论有关问题,我们略去不谈。1月的一轮小反弹后铁路指数一路下滑,但有明显迹象表明在这一下滑(小箱度下跌)中,交易虽并未扩展,市场疲软,显示出典型的熊市后期特征。 图3,1941年2月1日至8月31日道·琼期工业指数和铁路指数的收市价以及每日市场总交易量情况。垂直线表示每日收市价位到另一价位之间的变化。 图4,1942年3月2日至10月31日道·琼斯工业指数和铁路指数的每日收市价以及每日市场总交易量。这一阶段极为一个为期四年主要牛市的开始阶段。 主要反转信号 道氏理论家再次对此保持了警觉,一个中等趋势明显推进,但除非我们能够证明,否则这一趋势只能被当作一轮正在影响中的熊市的次级趋势。但是这一主要跌势已持续近三年--和以往的最长记录几乎一样长--而且其最后一次下跌时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抛压,只是单纯的无生气的漂移运动。这一假定的次等趋势也可能产生反转,而代之以一轮新的基本趋势。对此现象的预见早在前十二个月中其他一些类似的情况中就已被否定,但这一次价格更低一些,而且对于市场有不同的感应。一般信息并未显示出令人乐观的形势,但是,道氏理论并不关注其他任何消息,而只关注市场本身产生的信息(它消化了所有的其它各种信息)。在任何市场情形中,我们无法选择,都只能等待,让市场以自己的时间和方式显示自己的行情。 图5,1942年11月2日至1943年6月30日道·琼斯工业及铁路指数每日收市价以及每日市场总交易量,这一图表可与图4做一比较。贯穿11月和12月上旬的铁路指数的下跌产生了6月以来第一个主要趋势。当这一指数于1943年2月1日回升,以高于11月2日的高价报收,依据道氏理论,一轮基本的牛市就开始出现了。 牛市信号 11月2日以29.28报收后,铁路指数六周内几乎直线跌至12月14日的26.03。这一运动在时间上无疑是一个中等阶段,此轮跌势跌去了指数从6月2日低点以来全部涨幅的一半还多。然而工业指数仍稳定地保持贯穿11月、12和1月的另一窄幅直线。从12月14日铁路指数反转,最终在1943年2月1日以29.55报收,高于前一中等顶点(去年11月)29.28。但此时,工业指数已运行军一新高度。这一走势最终符合道氏理论每一个最严格的要求;一轮新的基本牛市开始产生影响,交易量也在秋冬两季的每一轮小涨势上不断增长。这一现象不必多言,只有价格运动才是决定性因素。铁路指数产生了一系列较高的中等顶部和底部。而工业指数中,道氏理论的中期回调也由直线表现出来。 第一次调整 1943年7月14日工业指数以145.82报收后,再次滑波。铁路指数10天后推进至一新高点(38.30),但工业指数却未加入这一轮上涨,接着面指数持续七个交易日持续暴跌,交易量增加,这一轮跌势是至当时为止牛市中最本的下滑。每个人都相信,市场在经历了数月的持续乎稳上涨后,已处于"调整"期了。无论从持续时间还是交易活动都不能把这一次下跌看成是一轮小趋势。接下来就是三个月内商指数小范围的零星波动。工业指数9月20日升至141.75,然后又再度滑落,此时铁路指数10月27日艰难回升至35.53。11月早期形成了又一轮快速突破,以一个高交易量的振荡告终。11月8日这一振荡使工业指数下跌3.56点,铁路指数下跌1.75。11月30日价格略有回弹后又再度跌落,达到一个新低点(从早春以来)--工业指数129.57,铁路指数31.50。 图6,道·琼斯工业及铁路指数1943年7月至1944年1月31日收市价以及市场总交易量。 牛市的重新确认 直至1944年6月15日,市场行情仍扑朔迷离,工业指数当日以145.86报收,差不多用了4个月的时间确认铁路指数,又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对主要趋势予以重新确认。对于交易者来说,这一"信号"的影响是巨大的。接着的一天由于价格上跃一整点,交易量也随之增加了650,000股。 图7,1945年5月1日至11月30日道·琼斯工业及铁路指数收市价以及每日市场总交易量。这一时期,正值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由1942年4-6月开始的牛市持续了三年之久,现在仅产生一个中等规模的次级调整阶段。 铁路指数的徘徊 在继续市场行为的分析之前,我们注意到铁路指数成为了我们叙述中的"主角"。由1942年6月其拒绝下跌至一轮新熊市的低点开始,铁路指数就成了每一次重要上涨的矛头,产生了最引人注目的弹升,与工业指数的82%相比,其涨幅在170%,回顾这一过程,原因显而易见,铁路是战争的主要受益对象。它们以这一时期空前绝后的速度积累利润,偿清债务,削减固定支出。当"公众"的跟睛还注视着传统的更公开的"战时工业指数",远在珍珠港事件之时,市场就已开始估价和怀疑铁路指数这一空前赢利状况,但从这时起,形势变化了,铁路指数进入停滞状态。正如我们此时回顾的那样,同样显而易见,1945年7月市场开始出现一个转势。这恰恰证明了道氏理论的基本原理(要点1)。 1946年春季 12月末市场经历了一轮小挫之后,1946年1月再次暴涨。这一小挫在该月份来说,被认为是正常情形,它通常归于"征税抛售"。1月8日日交易量首次突破五年前的三百万股。二月的第一个星期内,价格陷入胶着状态,没有明显的变化。在这一阶段,铁路指数最高收市价为2月5日的68.23,而工业指数最高收市价出现在2月2日的206.97。2月9日,两指数开始滑落,13日至16日暴跌,2月26日在一轮抛售高潮中崩溃,分别以60.53和180.02收市。工业指数跌露了20.95点,这是在整个这轮牛市中遭受的最大创伤;铁路指数仅次于上一年7月-8月的跌幅。前者稍高于10%,而后者为11%,自1945年夏季低点以来的涨势只回落了近乎一半。这一跌势至2月26日持续了三个星期,可视为一个完整的中等趋势--道氏理论中一个次等回调可能出现在一个现行的主要上升趋势中。 图8,道·琼斯工业指数与铁路指数由1945年12月至1946年5月31日的每日收盘价以及每日市场交易量。这一阶段值得注意的情况是:与4月-5目低交易量相比,在1月至2月所出现的最高交易量,以及工业指数4月达到一新高点后,5月末再次上升,而此时铁路指数却徘徊不前。而在后一阶段,根据道氏理论,2月低点依然是一个关健的下跌"信号"。 最后一轮冲刺 2月末的底部此时成了跌势中有争议的一点。如果两指数跌至那时创下的中等收市低点之下,在铁路指数达至一新高点68.23点以上之前(这一情况下,中等牛市信号也被忽略),一轮熊市的信号将就此出现,但尽管煤矿工人罢工以及铁路工人罢工迫在眉睫,市场于5月中旬却再度转强,出现了一轮令人惊讶的反弹,这一反弹使工业指数1946年5月29日涨至212.50--将近6个点的一轮新牛市高点。铁路指数5月仅跌0.17,与其2月收市高点持平,稍有回落后又再度上升,最终6月13日以68.31报收,因而确认了工业指数所宣告的上升趋势。2月的低点(186.02和60.52)现已失去道氏理论中的标记作用,但由于其涉及了一些道氏理论追随者在此之后争论数月不休的问题,我们记住了这些数字。 图9,道·琼斯工业指数与铁路指数从1946年5月4日至10月19日的每日收盘价及每日市场总交易量,这一图表与图8部分重叠。可以将铁路指数6月13日的收盘价与2月5日的高收盘价做一比较。6月的市场运动使道氏理论上2月低点的重要性不再发挥效力。注意一下5月以后交易量形态的变化,尤其是在8月出现的反弹期间。 熊市信号 交易量图表上此时的形势显然极有争议,自5月末以来,交易量不仅在跌势中呈增长趋势,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本次反弹中又出现萎缩。将图9与图7、8作一比较,可以看到这一点在8月中旬变得极为引入注目,价格转跌。而此时交易活动增加,8月27日收市时,工业指数191.04,铁路指数58.04,形势不容乐观。两指数表明,一轮持续了四年的牛市已经结束,而一轮熊市开始了。道氏投资者此时应该抛出所有持股(在两指数分别达到190和58左右时)。 ---------------------
道氏理论的缺陷
读者可能会认为前面章节所涉及的内容繁难冗长,在这一点上,有些读者会认为道氏理论不可思议。另一些人则会更注意其实际运用中的某些不足,同时,也提出许多异议。因而,在论及更多的图表之前,我们最好用一部分文字来对此做一说明。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论及道氏理论时作者们常会使用的“第二猜测”,这是一种只要道氏理论家在关键时刻,他们所产生的意见发生分歧时,就会经常不断产生的指责(遗憾的是,经常如此)。即使是最富经验、最细心的道氏理论分析家已认为,在一系列市场行为无法支持其投机立场时就有必要改变其观点。他们并不否认这一点——但他们认为,在一个长期趋势中,这样暂时性的措施所导致的损失是极少的。许多道氏理论家将其观点定期发表出来,有助于交易者在交易前后和交易时作一参考,在前面章节中,如果读者留意这样的记录,就会发现当时所给出的阐述,就是事先由当时公认的道氏分析家做出的。 “信号太迟”的指责 这是更为明显的不足。有时会由这样十分不节制的评论,“道氏理论是一个极为可靠的系统,因为它在每一个主要趋势中使交易者错过前三分之一阶段和后三分之一阶段,有的时候也没有任何中间的三分之一的阶段。”或者干脆就给出一个典型实例:1942年一轮主要牛市以工业指数92.92开始而以1946年212.5结束,总共涨了119.58点,但一个严格的道氏理论家不等到工业指数涨到125.88是不会买入的,也一定要等到价格跌至191.04时才会抛出,因而盈利最多也不过分65个点或者不超过总数的一半,这一典型事例无可辩驳。但通常对这一异议的回答就是:“去找出那么一个交易者,他在92.92(或距这一水平五个点以内)首次买进,然后在整轮牛市中一直数年持有100%的头寸,最终在212.50时卖出,或者距这一水平五个点以内”,读者可以试一试;实际上,他会发现,甚至很难找出一打人,他们干得像道氏理论那样出色。 道氏理论的六十年交易的纪录
简而言之,1897年投入资金100美元到了1956年就变成了11236.65美元。投资者只要在道氏理论宣告一轮牛市开始时买入工业指数股票,在熊市到来之时抛出就可以了。在这一期间,投资者要做15次买入,15次卖出,或者是根据指数变化每两年成交一次。 道氏理论并非不出错 这是理所当然,其可靠程度取决于人们对其的理解和解释。但是,再强调一下,上述纪录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道氏理论常令投资者的疑惑不定 有时这是可能的,但并不总是这样。道氏理论对主要趋势走向的问题总会给出一个预测,而这一预测在新的主要趋势开始的短期之内是未必清楚和正确的。有时,一个优秀的道氏分析家也会说:“主要趋势仍然看涨,但已处于危险阶段,所以我也不知道是否建议你现在买进。现在也许太迟了。” 道氏理论对中期帮助甚少 完全正确。道氏理论对于中期趋势的转变几乎不会给出任何信号。然而,如果选准了股票购买,那么交易者仅从主要趋势中就可获利颇丰了。一些交易者在道氏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额外的规则,运用于中期阶段,但结果却不尽人意。本书余下的章节将致力于阐述一些较好的手段以解决这一问题。 指数无法买卖 这也完全正确,道氏理论只是以一种技术性的方式指示主要趋势的走向,这一点至关重要,正如我们在本章开始时所提到的,大多数的个股票走势都与主要趋势一致。道氏理论不会、也不能告诉你该买进何种股票。这也是我们后文所要阐述的问题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