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是以教育科学的教授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过程的客观性、可再现性、可测量性和可控制性,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在既定的目标前提下探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规律与方法。
教育技术学是研究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 学科:教育学二级学科 门类:教育学类/计算机类 专业名称:教育技术学 (这里是指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 业务培养目标: 1.培养能够在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的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包括企业的员工培训、各级师范院校和中等学校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师以及各级电教馆、高校和普教的教育技术人员。 2.师范院校教育技术课程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 3.远程教育、校园网(包括中小企业单位的网站)的资源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 4.从事教育软件的设计和开发工作;能够进行Photoshop、Flash、Dremweaver的设计与制作、premiere影视制作、Authorware课件制作等。 5.从事电视台编辑、记者等。 6.企业单位培训讲师。 业务培养要求: 1.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技术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新技术教育应用方面的基本能力。 2培养适应新世纪的综合的信息素质人才。 本专业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教学系统分析、设计、管理、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3.具有媒体(幻灯投影、电视电声教材、计算机课件)制作的基本能力; 4.具备计算机网络设计开发、常用软件熟练应用的能力以及影视编辑制作的能力; 5.具备计算机硬件、局域网等小型网络维护的能力; 6.熟悉国家关于教育、教育技术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 7.了解教育技术学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发展动态; 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教育技术学、教学系统设计、电子模拟电路、数字模拟电路、计算机文化基础、C程序语言、VB设计、网页三剑客、ASP网站建设、ACCESS数据库、网络教育应用、多媒体技术、Authorware设计制作远距离教育、电视教材设计与制作、影视艺术、premiere影视制作、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教育传播学。 方向主要有:远程教育、多媒体课件开发、网络教育应用、企业绩效技术、计算机软件开发、影视媒体编辑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媒体制作实践、课程设计与开发实践、教育实习等,一般安排不少于20周。教育实习(选)、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技能训练等,并实施大学生创新培养行动计划,开展各种设计、实践活动 。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或理学学士 历史 教育技术学范畴内最早的学科是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s Design,ISD),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被美国军方使用以便更有效地培训大量人员。在一个基本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中,涉及的步骤通常包括:分析A,设计D,开发D,实施I以及评估E(取首字缩写:ADDIE模型)。 发展趋势 绩效技术方向 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绩效技术作为教育技术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在美国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而当前的中国教育技术界还停留在对绩效技术(Performance Technology)的简单介绍和个别应用中,国内教育技术界对绩效技术作较为系统介绍并在实践中开展应用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张祖忻教授,国内对绩效技术的理解基本上源于张祖忻教授:“绩效技术是运用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系统方法来提高个人和组织机构的工作业绩的研究领域。”随着中国教育技术界对绩效技术方向的不断重视、随着中国教育技术研究人员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地提高、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的进一步提升,绩效技术以其“以人为本”的理念,必将得到长足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