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送于丹记
河南日报农村版 2009-3-12
![]() 于丹走出演讲厅 3月7日上午,于丹的助手李刚发来手机短信说,他们乘坐的飞机将于上午11:50到达,请于11:30前到机场接机。后来证实他搞错了,是11:50起飞,下午1:10到达。李刚要求到登机口去接人或把车开到飞机底下。报社上上下下打电话找人,也没运作成功。受报社委派,不到12点,我和新闻采访部主任周恩成分乘两辆车去机场接人,早早在5号出口翘首以待,心里满是愧疚,觉得委屈了于教授。飞机于1:20左右抵达。大概10多分钟后,于教授出来了,我们赶紧迎上去,献上一把鲜花,并向她解释无法到飞机下面接,让她受累了。于丹挺高兴,说:“这样就好,走走好。” 我和于丹及其助手坐一辆车。和电视上比,她显得高、年轻、眼睛大,我说:“于老师,你和电视上不一样,电视上看起来胖。”她说:“镜头把人拉宽了。”她简单地问了一下当天活动的安排,主要是确定一下演讲的听众成分,然后就开始低头发信息了。见一次大名人不容易,而且她有那么多的知识、智慧曾经让我陶醉,我抓紧时间向她请教。“于老师,你讲话怎么能有那么多词儿,得背多少东西?”她说:“言为心声,这是很自然的事儿。我最反对背,不是背,是融会贯通,化成你自己的东西。”我问:“于老师,你上研究生三年,能学那么多东西啊?”她说:“这哪是三年的事,从小就喜欢,所以选择了这个专业。”当她说话的时候,一直在低头按手机。她穿一条黑短裙,裙边上缀着一圈亮片,腿上是一条紫色的裤袜,下面一双高腰长靴,她的头发又短又翘,眼睫毛长长的,刷得黑黑的,眉毛也画得很黑,双手在手机上快速按动,和我心中的一般文化人形象不同。 飞机起飞前,我们就和助手李刚协商于丹吃午饭的事宜,因为时间紧,最后定下到一饭店喝碗粥、吃点咸菜。一路上风驰电掣,一点不敢耽误,车直接开到饭店,但意外的是饭店临时把订好的房间调换了,进去,饭也没摆出来。我们赶紧催。于丹很不高兴,偏偏这时服务员不端粥却端上来几个菜。于丹说:“不要菜,不要菜,只要一碗粥。”她非常生气,冲着李刚:“你是怎么安排的?”李刚则怒目圆睁质问我们。周恩成急得一头汗,质问服务员,服务员好像也被搞迷了,光打电话催,却不见粥上来。这时已经2:10分了,预定的演讲是2:30。于丹站起来向外走,我们跟着走出饭店。我和周恩成一个劲地向她道歉,她不再说话,也不看我们,脸色相当难看。 演讲地点就在饭店对面的河南日报报业集团。2:30,于丹在众人的欢呼喝彩声中走上讲台。她脸上浮起微笑,与方才判若两人,声音轻柔,语调和缓,手势优美,众人被陶醉了。 4点钟,演讲结束。返程的飞机是5点多的,护送于老师的任务依然由我和周恩成承担,依然是我、于丹、助手一个车,周恩成另一辆车。因为没有让于老师吃上饭,心里甚是不安,趁她演讲之际,让三拨人去给她准备吃的,有热牛奶、蛋糕、热豆浆,早早放在了车上。于丹冲出了众人的包围,终于上了车,一关上车门,她就开始发信息。我赶紧给她打开一桶豆浆,她说了声谢谢,给她面包,她说:“等我把这些事处理完了再吃。”中间,她吃了一个小面包。我说:“于老师,观众对你那么热情,是不是到每个地方都这样?”她嗯了一句。我又问:“你演讲中说到女人要有大格局,那比方说,今天有的环节没有衔接好,碰到这样的事,你生气吗?”她一边发信息一边说:“问题是,我生气有什么用?”这时,坐在前面的助手李刚发给我短信:“让于老师休息一会儿吧,她今天也累了,没必要一定要聊天啊。”我只好不说话了。于老师还在低头发短信。快到机场的时候,于老师说:“李刚,哈尔滨那边两场,太紧了。” 到了机场,我们把于老师他们送到贵宾室,才5点,虽然离飞机起飞的时间还早,但我们不想再呆了,于老师从沙发上站起来,给我们挥挥手,说:“再见。”这时,只见外面的服务小姐激动地跑进来:“于老师,我好崇拜你!签个名吧。” (岩森) |
|
来自: 一醉的酒坛 > 《教育·文化·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