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天下·英雄 【写在前面】 往事总有一种诡异的力量,它能让人愧疚,叹息,苍老。历史也是如此,一群人的往事而已。 每每转身,总是看到那些熟悉的脸庞,定格在你熟悉她的那些个瞬间,让你心恻不已,如同猫抓。我至今记得与中学那位语 如今我已经大学快毕业了。其间每每想起与老师的这番旧事,羞愧难当。自那以后看过很多大片,奇怪的是居然还是没有《英雄》。 今天,一定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我终于看完了《英雄》,很认真地。然后我能说什么呢,给我那仁慈的语 这是个很复杂的过程。带着一种愧疚的暗示,去感受一群人的往事。我终究无法逃避那种害怕。既害怕自己说错了,成了别人嫉恨的把柄。又害怕自己看错了,曲解了一群人的往事。说到头来是害怕自己的一无所知一旦接触那些千疮百孔的历史和早成定论的主义会崩塌得不可收拾。我会怀疑,更会愤怒的。而这似乎是个定理:一个人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只有在自己这里才是真实的。但是真实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在别人眼里更可能只是幻觉,连作参考的价值都没有。 但是这样的事实其实总不能避免的,人总有一天要扯去这层面纱,去直视这个奇怪的世界以及它的往事。因为他们的确存在,并逼迫你去直视,因为没有人能离开它而存在。直视着,痛苦着,终了一生。是的, 【正文】 坦白说,这部影片真的很美,给予我的视觉以极大的享受。在一个故事还没有进入关键时刻的时候,听故事的人总还是有足够的时间去四处观察,发现一些细微的东西。比如画面,色彩,音色,等等。他们是电影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一个观看者首先要体验的东西。如果你对周星驰的笑声实在不太接受的话,那实际就是说这个电影对你来说已经成功的失败了,因为主角居然是个人妖。《英雄》在这一方面则是成功得让人为难。油画样的画面,唯美的构图,诗化的意境。还奢求什么呢?商业化,却也不无是处。 只不过,光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至少还应该有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是剧本。另外一个是演员。剧本的评论,我甚至都没有想过要这么做。自己那点历史知识,就只剩下初中课本上面“秦王的画像”以及高中课本中“荆轲刺秦”的典故了,回想都不够。演员,选得很好,而且演得很好。一句话就够了。 真正让我着迷的是最后这个,我自嘲为观后感。 道 何为道?道何为?谁之道?大道之行,以何可为? 秦王道,天下一统。所以,势必独自忍受痛苦而帅大秦铁骑踏平四海,打下大大的疆土。绝战乱,齐度量,定货币,一文字,同车轨,名法治。从书法中,残剑亦深悟此理,所以放弃刺杀秦王,转而阻止刺秦。但道与道之间,竟然在这里有了本质的差异。同为一统之道,在秦王,那是天命之所归,势必荡平丘壑,披荆斩棘,用强大的力量去追求它。道之义,在路。在残剑,可怜,那只是“理”,是一种境界的表达。吐露出来也不过数字而已,苍白而无力。然则,他也同样的勇敢和无谓。卫道,就是在最深爱与最精深之间作个了断。为了让飞雪相信,情愿死在挚爱的剑下,保留最后一点安慰。无名也悟到了,虽然他没有博得秦王知音的称赞,但是他赢得了秦王的恻隐。秦王不想杀他,但最终杀了他。为什么。因为,王道之义在“路”,王道之“理”在“挡我者死”,律令所言甚是。就这样,两个悟透“理”的人,终于还是要被杀掉。或许有人会说这是胡搅蛮缠。无名之所以会死是因为他悟到得晚了,且已经表现出了杀势。如果他早一点悟到或者在宫廷之上不要说出来,如果他说出来了不要有虚刺的举动的话,大王完全可以为他圆场的。这种简单的逻辑真是搞笑,因为这把无名想得太简单,也把秦王想得太简单。时髦一点,但不一定准确的说,无名内心的矛盾是秦王以及我等所无法明白的,因为我们不是无名。但是我们为他的重情义所感动。谁说无名无情?他明明感恩于几位英雄的舍命相助。但最终,残剑成功的改变了他的价值观,使得他放弃了十年之志。他感谢残剑,但同时在道义上,他同时背负了对另外两位的愧疚。这种愧疚无法用言语去博得原谅,因为正如他所说,会有很多人会因为这个决定而死,飞雪一家,他自己的一家都是这么死的。在这些已经有的和即将有的亡魂的前面,他显然深深的领会了自己的偶像,残剑的哲学。于是,道歉也好,浪迹江湖也好,都将是无用的,填补不了的内心空白逼迫着他去找一个更加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个位置就是告别一切,和自己的道一起,随着死亡,进入未知。而后千万不要有人说残剑并不是秦王所杀,这会被人笑话的。单论死亡这件事情的话,秦王是最终的刽子手。但是若论往事的话,那是战国的错。为什么秦王终将杀他呢?法律的谎言终归是瞒骗不了事实的。王之道,岂能是尔等轻易能悟到的?你悟到了天下大同的理想,或者说是野心,但是那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一部分你没有悟到,那就是绝天下名理,唯我独尊。所以,有没有知音不重要,重要的是全天下少一个对我有影响的人,只有这样,我的权威才是至高无上的,只有这样,我,以及我的后代才可以自然而然的忘却你临终前的那句忠告,只有这样,斩却一切阻碍之决心才不会动摇。不理解这点,就不可能理解焚书坑儒。 所以,自那时起,道,等于王道;道为路,顺者昌;大道之行,起于王之意,行之兵刃,鲜血为记,规矩方圆,外人勿入,入则杀之。 天下 何为天下?何天下在?天下何在?谁为天下先? 残剑所书两字,天下。秦王问无名得之,慢慢念来,似有所得。无名还多说了些,就是七国连年混战,百姓受苦,唯有大王才能停止战乱,一统天下……一个人的痛苦与天下人比,便不再是痛苦;赵国与秦国的仇恨,放到天下,也不再是仇恨。这就是残剑心中的天下。虽然从黎明百苦中悟出,但却终于上升到了自我的一个至高点,那就是无杀,无恨,和平与宁静。乍一看好像是老子的那个国度。但实际有些差别。残剑还是一个孤独的浪子,和他朝夕相处的挚爱也不明白他的心意。他是悟到了,悟到了在天与地上的“和”之大同。但这并不代表什么,他最想要的不是天下太平。他想要的只是挚爱的理解和相信,想要和挚爱一起回家,想和挚爱一起享受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怀。尘归尘,土归土。这也正是残剑之道的精义所在,如果人人如此,若果人人心中有天下,那还争什么?可惜,这个伟大的想法只有他一人懂得。而懂得了却意味着承受挚爱的责难,意味着与所有想要得到而没有得到的人世间的美好事物而告别。所以,只求相信,只求被杀,以求安慰。而秦王的天下呢?如果果真有一条定理叫做,有些人天生来就是被杀的命,那么历史会无情的去证实这条定理的真理性。秦王并没有自己写下天下两个字,但是这种充满理想主义的王之道,着实在他的执着下,横行蔓延。六国不算什么,那些刚烈的赵人不过尔尔,其他诸国早在测算之列。何为天下?天下就是大大的疆土。这是可以测算的。现代意义上来理解,赢政不愧是一个称职的王,他明确地知道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也更加现实地明白,要能号令全军加以讨伐的,不是赵国书法的精义,而是赵国的军队和子民。天下的含义可以有至高至深的个人领悟,但是这不但不会成全他的理想,相反还可能会阻碍他的步伐。所以,就这一点,大局已定。无名比残剑走得远些,因为他很现实,也是幸运的。他得以和秦王有着真切的交谈,发自肺腑的交谈。所以,虽然他领悟了残剑的“天下”,同时也领悟了秦王的“天下”,所以,他得以悲观地告诫秦王“死去的人请大王记住,那最高的境界(手中无剑 心中也无剑 是以大胸怀包容一切 那便是不杀 便是和平)”。只不过,大家都知道历史是怎么演变的。 所以,终究还是以暴制暴的哲学在统治我们。所以,天下,永远是疆土的意义重于蝼蚁小命,“和”的意义永远在哲学上超越了“合”;天下,也不在人心,不在道理,而在界限和国威。为天下先者,先是王,后来还有英雄,最后只有王。 英雄 何为英雄?英雄为何?英雄绝乎?与我何干? 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只能说是奉上我的思考。 试问古往今来,是称颂贤王的辞藻多还是赞美英雄的言语多?恐怕没有人能告诉我。又试问,人们怀念那位 英雄是正义的化身,君王是理想的化身?不,我宁愿反过来说:英雄是理想的化身,君王是正义的化身。理想,是悟到的,人人皆可为尧舜;正义是做到的,但不是人人 与我何干?我等只不过是些悟透的苍蝇,如同如月般,看着自己的英雄们死去。隐约中知道主人做的是对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和谁一起做。只记得英雄们强健的体魄,高超的剑法,过人的胆识,广阔的胸襟,深奥的思想,忧郁的眼神,必死的决心…… 【写在后面】 这不是影评,也不是文章,无关政治。只是数千文字。不要问我看了多少相关资料,因为我会和多年前一样回答说,没有。 2009年5月1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