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年面面观 我们时常能接触到这样的历史名词,什么辛酉政变、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每年都能迎来一个以12个动物(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中的一个命名的新年,什么某某年是金猪年,某某年是银鼠年等等。而我们每个人都和某种动物有着不解之缘,不是属虎,就是属马,总有一个动物适合你。为什么把某某年称作辛丑年,为什么把某某年称作金猪年?为什么我们都要属个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言及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干支纪年法。 1.干支纪年的含义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就可用于纪年了。按此排法,当天干10个符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民间所说“六十年转甲子”。 2.十二生肖和属相的由来 干支纪年法早在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就已经有了,而以十二种动物与地支对应作为人的属相的方法最早见于东汉王充的《论衡》上:“子之禽鼠,卯之兽兔”,可见至多也只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中一种说法是这样的:我国至少从汉代开始,便已经根据太阳升起的时间,将一昼夜区分为十二个时辰并采用十二地支计时法来记录这十二时辰(大时),每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这样一昼夜便是现在所称的二十四小时。而我们现在所熟悉的12种动物的活动规律和十二地支所表示时间恰好高度契合—— 夜晚十一时到凌晨一时是子时,此时老鼠最为活跃。 凌晨一时到三时,是丑时,牛正在反刍。据说也是牛开始耕田的时刻。 三时到五时,是寅时,此时老虎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 五时到七时,为犯时,这时太阳尚未升起,月亮还挂在天上,此时玉兔捣药正忙。人间的兔子也开始出来觅食。 上午七时到九时,为辰时,这正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 九时到十一时,为巳时,蛇开始活跃起来。 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一时,阳气正盛,为午时,正是天马行空的时候。 下午一时到三时,是未时,羊在这时吃草,会长得更壮。 下午三时到五时,为申时,这时猴子活跃起来。 五时到七时,为酉时,夜幕降临,鸡开始归窝。 晚上七时到九时,为戌时,狗开始守夜。 晚上九时到十一时,为亥时,此时万籁俱寂,猪正在鼾睡。 于是乎,也不知是谁突发奇想,给每个时间段安排了一种动物,一直沿用至今——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3.干支纪年法的应用 由干支推公元年,应根据“六十年甲子(干支表)”的公元年对应进行向上或朝下地反推。如:《辛亥革命》的辛亥年是1911年(48号干支),《戊戌变法》的戊戌年为35号干支,比辛亥年早13年,则“1911-13=1898”故《戊戌变法》是1898年。 由公元推干支记年,应用公元年的某一年,除以60(指六十年甲子),余数小于60,再用余数减去3(干支纪年是从公元4年开始使用的),便知。 如2002年:2002÷60,余数为22,再22-3,得数是19,查六十年甲子(干支表)19号干支,得知是壬午年。例如求公元1911年的干支:1911÷60余数为51,减4后得47,47对应的干支是辛亥,即1911年为辛亥年。由于干支纪年60年一循环,当Y÷60的余数小于4时,需借干支纪年的一个周期60之数,例如1981年除以60余数为1,直接减4不够减,加上60之后再减4等于57,便知1981年为辛酉年。余可类推。 求公元前某年(设为X)的干支。方法是:先以X除以60求其余数,再用57减去所得余数,根据所得结果再查表一中对应的干支,即为该年的干支。 例如求公元前221年的干支:221÷60,余数是41,以57-41=16,查表一16对应的是庚辰,即公元前221年对应的干支应为庚辰。同样由于干支纪年的循环周期为60年,当余数大于57时,也需再借60。例如求公元前479年(孔子卒年)的干支:479除以60余59,用57减59不够减,加上60之后再减59等于58,查表一知该年对应的干支为壬戌。其余可以类推。 4.附录一:六十干支表 甲子0 乙丑1 丙寅2 丁卯3 戊辰4 己巳5 庚午6 辛未7 壬申8 癸酉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