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给编辑人的信19】编辑所为何事?───你想成为那类编辑?

 阿贵 2009-05-23


亲爱的朋友:

很久很久以前,我初入编辑这一行,在某次聚会上,身旁一位从事教育工作者礼貌地询问我﹕
「请问你在那里高就啊?」
「我在××出版社上班,我是编辑。」
「噢──,是帮人家出书的。」
我不敢推断他语气中有没有轻蔑之意,但这句话却跟了我一辈子。
感谢老天爷!去年从职场退休之后,终于可以总结的说:在「帮人家出书」的道路上,我找到立足点、找到自我、找到生存的权利和意义。
一点也不错,我们就是「帮人家出书」的人。
编辑生涯可以浓缩成上面五个字,也可书写出一百万倍的论述文字,仍难尽奥妙,因为即便是铁则金律,也会随时空变化而不断演进。
(所以,对我而言,「老猫学出版」之出现与存在,乃无比重要。)
我很高兴能有此机会记下成长历程中的点点滴滴供同行参考。

一般刻板的印象里,做编辑的人无时无刻不在觅稿、邀稿、改稿、发排、校对、协写营销文稿、连系作者及印刷厂等等,天天忙得不亦乐乎,似乎编辑生涯就 在日而复始中,生产一部部书籍送上书市。光彩是作家的,盈利是老板的,成就是公司的,──我们呢?只因为从小喜欢阅读或舞文弄墨而入了编辑行列,心甘情愿 地奉献自己,我们在被赞颂为美德的敬业精神里,从整个产脉中隐失了。
即便如此,我们仍无可救药地,乐此不疲。

编辑这道门,一旦跨入,不乏可供选择的发展方向:
你可以以校对为职志,成为校对高手。
一个真正了不起的顶尖校对可非等闲人物,所有引经据典他均知出处,任何艰僻之词都找得到根源,本身即是一部会走动的活辞书。若沉迷阅读,只想读尽天下书的 书痴,「校对」是个很贴心的工作。偶尔,还可书写类似《校对学》《错别字辨识》等书,甚或筹设提升国文阅写能力补习班,普渡学子。
一旦有幸身列「校对达人」*注1,身价将大大不同,甚至成立工作室,承接出版工程中校对之责。

你可以以编书为职志,成为编书高手。
「专业编书」与「一般编书」之间的差距,难以道里计。前者能化平凡为非凡,提升书的价值;后者只萧规曹随,虚应故事。前信中曾提及陈锦辉先生即是高手中的 高手,他曾将一部谈营销的书稿,打散重组,当作者再见到他的著作时,他看到的是一本有了新的书名、翻开目录见到全新的章节名称和内容结构,细读文字却似曾 相识,只是有些文字不见了,有些次序不同了,有的段落、节奏更有音乐感了,甚至有些切下来编成内页的box或批注。
我为之大开眼界,见识到编辑达人「庖丁解牛」式的神奇技艺。当然啰,再出色的编辑也无力把垃圾变黄金,基本上必须「金玉其中」,而识货的编辑自会拂拭乱絮,理出著作本来面目。
后来,这位作者根据此书编法,依样画葫芦,继续写了数册,出版之后,部部畅销,有的还成为专校的教科书。
陈锦辉如今自立门户,出任顾问并专注出版工程中编书之责──他走的道路,也是编辑发展方向的一种。

常言道,条条大路通罗马,编辑能走的路,也繁复多样,端视自己的性向和志趣所在而定。前述例子,即说明一旦充分认识自己,便可刻意发展独特技艺,也找到生活乐趣。
一旦入了行,每个编辑都该悄悄自问:10年或20年后,究竟要成为那一种编辑?你心目中的典范人物是谁?或是别树一帜,凝塑新的典型?
假使你非常了解身处的社会变迁及因此激发出来的知识渴求,而你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到国外最新出版信息并拥有敏锐的市场嗅觉,你可能是另一位郝明义(大块老 板)或吴程远(远流总编)──郝明义创造出《EQ》奇迹,吴程远掀起《从A到A+》旋风,他们在当年引领风骚,成为出版界争相报导的代表性人物。
假使你人脉广阔,当今名家都纳于手心,再加上对新崛起的作家和作品具有独到的鉴赏力,使你永远取得到你想要的创作──这种才干非同小可,一定能够在出版 (文化)界独当一面甚或雄霸一方。有些报纸副刊主编、出版社主编、杂志主编都是很好的榜样(他们之所以能身居要职,除了人脉经营的优点之外,必还另具长 处),这是一条很传统而正规的发展之路。
假使你的野心不是一点点,显然的,远流的王荣文和城邦的詹宏志都应该是很贴合的偶像(有为者当若是!/彼可取而代之!──你是那一类?)。
要是你事事见解与周遭伙伴相异,经常看出常人忽略的关键,恭喜你,因为特立独行的你,很有机会成为雅言出版社的颜秀娟或宝瓶文化的朱亚君。前者努力证明「单打独斗可以做到多大?」;后者的信念直接而坦率﹕把事情搞大。她们所代表的新世代(后浪)精神,令人刮目相看。
做「朱学恒」,也是不错的选择。
朱学恒──就是,呃,有点难介绍,可能是个「电玩小子」,到目前为止,已翻译出版了23种书,最著名的当然是《魔戒三部曲》,迄今已销售60万册,光这部书的版税收入,即直逼NT2000万元,吓人不?!据说,当初他毛遂自荐请求重译《魔戒》,并自动提出严苛条件﹕
──若销售不到10,000套,分文不取。
这家伙,真不愧为当代豪迈奇男子。
他做过城邦旗下「奇幻基地」总策划,担任「奇幻基金会执行长」。最了不起的是他去年登高一呼,号召网络社群共同努力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进行中文 化(好艰巨的世纪工程),不到1年,从世界各地冒出400多人、拥有不同领域专长的义工*注2,未花1毛钱,认养了全部课程,平时看似一盘散沙的中国人, 彼此互不相识,却在朱学恒的理念下凝聚在一块儿了。
了不起吧!很难学──这世上还真有这种傻子和相信他的傻子呢!
假使你资质平常,却又有点儿傻气,反正什么也算不上,再加上生性木讷、害羞、缺乏自信、口拙……样样不如人──很不幸的跟我一样普通,却因缘际会入了编辑这一行,未来还有生存机会吗?
当然有。
你看!我不是活得好好的,正振笔直书编辑经验吗?
从出版工程作业流程和建制规模进行了解,可走的路很多,编辑这一行业,固然可从基本功下工夫而有所发挥,但归根结柢还是得省视自己性向与志趣所在,努力做你自己。

做为出版编辑,在帮人家出书的基础上,我们的使命(工作内容)非常单纯,用最浅白的话说,即是﹕出书、出好书、出好卖的好书(否则薪水从那里来?)。
要是光是出书,出自己喜欢的书,太容易了。只要老板授权,不负盈亏责任的话,即使他有金山银山,保证让他徒留英名而逝。所以,业界曾经流传一句蛮刻薄的「类格言」﹕一个成「名」的老编身后,老板们尸横遍野。
的确,出好书不难,可是要出到适合经营的好书,可就难了。
什么叫「适合经营的好书」?答案无解。因为选书难免掺杂个人的主观意识或出版政策优先次序设定之后的经营范畴拟订所引发的争议。
你认为适合出版的好书,别人不一定认同。譬如,国外得奖作品就牵涉到国情适与不适的问题,书不坏,但一定「好」吗?成名作家的作品,水平也常参差不齐──人,找对了,书却可能出坏了。
若是再加上「好卖」(畅销)的条件要求,立刻明白编辑有多难为。
所以,若你「不幸」做了出版社的编辑,最重要的当然是学好基本功,起码要熟悉校对、编书、发排等流程掌控和基本人际关系的圆融运作,否则连饭碗也保不住。
而每个细部,都有机会深入而臻于「达人」,成为其中佼佼者;或以此为垫脚石,依个人志趣积极拓展活动版图并学习承担公司永续发展的经营使命。
一旦踏上这块垫板,祸福从此难料,再也回不了头了。

编辑的道路看似狭窄,其实仍有足够的空间供人发挥。
前面举出的样板人物,都找到了与众不同的生存理念,并由此发展出独特的论述,在辽阔的出版界,拓殖出经营空间,将其信仰具体实践。你,是不是在积累经验之后,也能找到与众不同而又有生存利基的、新的出版方向及范畴(一座念兹在兹的巍巍乎「拱桥」!请参阅<关于编辑?>)?
编辑除了实践工具性的天职之外,更需发展一套属于自己的目的性论述,少了这份雄心,编辑工作沦落为打工性质,我想,当不是踏入此行的初衷。
我们除了尽心做好帮人出书的工作之外,依然不可忘记打造自己:一方面广建人脉,经营人脉;一方面要提升鉴赏能力,当优秀的作家与作品打从眼前经过时,能迅即掌握﹔一方面能开发议题(找到「拱桥」),独占议题,成为某个范畴独享者──若能臻于此境,就非同小可了。
好编辑永远在寻找可雄据书市的「主导逻辑」(Dominant Logic;借用密西根大学普哈拉教授语)*注3,我们不可能漫无目标随意出书,总得找到「性相近」的领域经之营之,而隐藏于这些书背后的出版逻辑,才是决定成败的主因。
你有细心留意寻觅吗?

在这封信中,提到「编辑」一词时,多在陈述出版范畴内的作业,实际上尚可粗分「报纸副刊编辑」、「杂志编辑」。我因成长过程崎岖不平,经历较为复 杂,常游走于三种身份之间,但也因此得到各种试炼机会。对我来说,我很清楚是以何种身分发声,但读信的人,却或需多一层思辨。好在所有原理的根源如同老子 之「道」,万变不离其宗,均始于一。
未来,我会和盘托出我的思绪之源──说穿了一点也不稀奇,就一个字﹕
「壹」。
我的信老写得太长,不合网络阅读习性,所以,该打住了。
祝福大家健康快乐!
浩正4,21'05

──────────────────────────────────
*注1:随着计算机教育普及,着、译文稿均以磁盘交件,「校对」这个行业渐渐融入编书工序环节之中。而「达人」一辞我极为喜爱,原辞可能出自《论语》或 《庄子》,但在日本已经演化成特殊指涉的含义。我忘了摘自何处(《数位时代》?)的一段文字,言简意赅地点出此辞旨趣﹕「……在日文中,达人指的是精通学 问的技艺之士;任何行业冠上『达人』,就代表该行业的顶尖高手。只是要成就达人的境界,长时间的坚持不懈,几乎是必经的修为。……在日本,达人已经是一种 意境的象征,像富士通公司举辨的日本将棋比赛便叫『达人杯』,达人也是拥有超人、卓越的特殊艺能之人。达人精神更重要的是个人价值的重现……。」从西方观 点看,颇近于深植其文化骨髓的「工匠精神」,这种尊重技艺的风气,才真正能做到职业无分贵贱的化境。新加坡建国之初,经济发展局(FDB)慧眼独具向德国 取经,引进德国人引以为傲的「大师(Meister)级工匠」培训制度,使学校和工厂密切结合并发展成亚洲高级技术人才培育中心,亦可视为「达人精神」的 政策落实,新加坡之能有今天高度发展,他们可没浪费任何时间和机会。但,在追求专、精之余,切勿忘掉胡适的告诫:「为学有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台 湾最近一窝蜂吹起「达人热」,达人帽子满天飞舞,但愿别搞砸了它。
*注2:我有个亲戚参加了这次活动,成为其中400分之1。
*注3:将管理学大师普哈拉教授倡导的「主导逻辑」理论用在诠释出版领域(书系)经营上,非常有力。依普氏的看法,不是「产品」决定了成败,而是「产品背 后的逻辑」。回头省思我策划的「实用历史丛书」之所以成功,普氏的理论提供了新的支持。用最简明的话来阐述:你为什么选择某类型的读物刻意经营,总得「给 个说法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