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阅读自己

 dreaming 2009-05-23

读书,阅读自己

从中学时代起,“书非借不能读”就烙在脑海里,挥之不去。那时没钱买书,只能借,对袁老夫子的观点深信不疑,奉为圭臬。

工作以后,有点小钱买书,也陆续从亲友处传来各种“好书”讯息,有了“借书”与“买书”两种选择。按常理,对“借书说”应更有体会。但几年读书的经历过来,却到了它的反面——书,非买不能读也。

我想,并非所有的书都要读的。现在的书籍泛滥,而时间宝贵,即使真是好书,从中挑出适合自己、有益于个人成长的好书并非易事。朋友看到一本好书,认为此书对于工作的益处颇大。她在网购时不小心多订了一本,顺手赠我。可我翻了两页再未拿起——无论如何就是提不起兴致,至今对朋友都有些歉意。

也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某次,先生带回一本书。他不喜欢主动推荐,问及才答:偶然看到同事在看,感觉不错,遂借来翻翻。我翻阅了一下,果真舒心,越读越有味。可惜其中理念需要慢慢消化,而书不可久借不还。于是,撇掉“书非借不能读”的古训,狠心买了一本,不久成了枕边书、随身书。

我以为,火车飞机上为消磨时光翻的,无聊会议中开小差看的,都不叫“读书”,冠以“消遣”更合适,配给的动词也应为“翻”或“看”。

真正的好书,才能用来“读”,犹如啜饮好茶,需要用心去欣赏文字的优美,品其中的滋味,探究作者的用意。这里,主角是作者和他的文字。这一层阅读所获得的,是倾听他人的快乐。

第二层阅读,才是通过他人的书来阅读自己、表达自我,主角是读者自己。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我喜欢一边阅读,一边写随笔,或是对作者观点的解析与质疑,或是对自己丝缕记忆的搜寻与整理,皆是反思自我,促进成长的随心而记。末了,标注阅读与随想日期。慧心的作者,明了人们的需要,在合适的页码留出合适的位置,他们知道用心品书的读者一定会充分填满这些空白。

这样的两层读书,正如聊天,倾听对方,也表达自我。有人比喻读书是精致的聊天,所言极是。

好书,不仅要用心咀嚼,更需反复品味。所谓“温故而知新”,大抵如此。有时,再次阅读某页,发现有了新的想法,随时记录,注明日期。与上次随笔一经对比,竟然惊喜地发现此时的眼界更为宽广,思想更为成熟。成长的脚步就在这细碎零杂的随笔中延伸开来。那种喜悦,真是无法言喻。

用心反复品味的书,即使随笔甚少,因为有了个人的注解,才成为自己的书,有了独特的味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