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陰脾經脈

- 起於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
- 過核骨後
- 上入踝前臁
- 上踹內
- 循脛骨後
- 交出厥陰之前
- 上膝股內前臁
- 入腹
- 屬脾絡胃
- 上膈
- 挾咽
- 連舌本散舌下
- 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
- 注心中
|
 |

經穴
分佈於足大趾、內踝、下肢內側中間,胸腹部第三側線;起於隱白,止於大包,左右各21穴。
穴名 |
取法 |
功能 |
主治 |
備注 |
隱白 |
足拇指內側距爪甲角約0.1寸的爪甲根部 |
健脾寧神,調經統血 |
腹脹、暴泄、善嘔、心痛、胸滿、咳逆、喘息、煩心善悲、夢魘、癲狂、尸厥、慢驚風、月經過時不止、崩漏、尿血、便血、吐血 |
井穴 |
大都 |
拇指內側,第一蹠趾關節前,赤白肉際處取穴 |
健脾利濕、和胃寧神 |
腹脹、胃痛、食不化、嘔逆、泄瀉、便秘、熱病無汗、體重肢腫、厥心痛、不得臥、心煩 |
滎穴 |
太白 |
第一蹠趾關節後緣,赤白肉際處取穴 |
健脾化濕、理氣和胃 |
胃痛、腹脹、腹痛、腸鳴、嘔吐、泄瀉、痢疾、善噫食不化、飢不欲食、便秘、痔漏、腳氣、心痛脈緩、胸脅脹痛、體重節痛、痿證 |
輸穴、原穴 |
公孫 |
在太白後約1寸,當第一蹠骨基底前下緣,赤白肉際處取穴 |
健脾化濕、和胃理中 |
胃疼、嘔吐、飲食不化、腸鳴腹脹、腹痛、痢疾、泄瀉、多飲、霍亂、水腫、煩心失眠、發狂妄言、嗜臥、腸風下血、腳氣 |
絡穴 |
商丘 |
在內踝前下方,當舟骨結節與內踝高點連線的中點 |
健脾化濕、肅降肺氣 |
腹脹、腸鳴、泄瀉、便秘、食不化、咳嗽、黃疸、怠惰嗜臥、癲狂、善笑、小兒癇契、痔疾 |
經穴 |
三陰交 |
在內踝高點上3寸,當脛骨內側面後緣 |
健脾利濕,兼調肝腎 |
脾胃虛弱、腸鳴腹脹、飧泄、消化不良、月經不調、崩漏、經閉、難產、產後血暈、惡露不行、陰挺、赤白帶下、癥瘕、陽痿、陰莖痛、遺精、小便不利、遺尿、疝氣、睪丸縮腹、失眠、濕疹、水腫、足痿痹痛 |
嘔噎陰交不可饒,死胎陰交不可緩;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 |
漏谷 |
在內踝高點上6寸,當脛骨內側面後緣 |
健脾消腫,滲濕利尿 |
腹脹、腸鳴、偏墜、腿膝厥冷、小便不利、女人漏下赤白 |
|
地機 |
在陰陵泉下3寸,當陰陵泉與三陰交的連線上取穴 |
健脾滲濕,調理月經 |
腹脹、腹痛、食慾不振、泄瀉、痢疾、月經不調、痛經、女子癥瘕、水腫、小便不利、腰痛 |
隙穴 |
陰陵泉 |
在脛骨內側骨果起點凹陷處取穴 |
健脾滲濕,益腎固精 |
腹脹、暴泄、黃疸、水腫、喘逆、小便不利或失禁、陰莖痛、婦人陰痛、遺精、膝痛 |
合穴 |
血海 |
屈膝,髕骨內上緣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隆起處取穴 |
健脾化濕,調經統血 |
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股內側痛、皮膚濕疹 |
|
箕門 |
血海上6寸,當股內側肌的尾端處 |
健脾滲濕,清熱利尿 |
小便不通、五淋、遺尿、腹股溝腫痛 |
|
衝門 |
在腹股溝外端上緣,平恥骨聯合上緣中點(曲骨穴)旁開3.5寸處取穴 |
降逆利濕、理氣消痔 |
腹痛、疝氣、痔痛、小便不利、胎氣上衝 |
|
府舍 |
衝門穴外上方0.7寸,距前正中線旁開4寸 |
健脾消滿、理中和胃 |
腹痛、疝氣、腹滿積聚、霍亂吐瀉 |
足太、厥陰、少陰、陽明、陰維之會 |
腹結 |
大橫下1.3寸,距任脈旁開4寸取穴 |
溫脾止泄、鎮痛止咳 |
繞臍腹痛、疝氣、咳逆、腹寒泄瀉 |
|
大橫 |
臍旁4寸處取穴 |
理氣止痛、通調腑氣 |
小腹痛、虛寒瀉痢、大便秘結、善悲 |
|
腹哀 |
在臍上3寸,任脈(建里)旁開4寸處取穴 |
健脾消食、通降腑氣 |
繞臍痛、消化不良、便秘、痢疾 |
足太陰、陰維之會 |
食竇 |
任脈(中廷)旁6寸,當第五肋間隙中 |
運化水穀、和胃下氣 |
胸脅脹痛、腹脹腸鳴、翻胃、食已即吐、噫氣 |
|
天谿 |
在食竇上一肋,任脈旁開6寸,當第四肋間隙中取穴 |
寬胸通乳、止咳消腫 |
胸部疼痛、咳嗽、乳痛、乳汁少 |
|
胸鄉 |
在天谿上一肋,距任脈6寸,當第三肋間隙中取穴 |
寬胸理氣、疏肝止痛 |
胸脅脹痛、胸引背痛不得臥 |
|
周榮 |
在胸鄉上一肋,任脈旁開6寸,當第二肋間隙中取穴 |
寬胸理氣、降逆止咳 |
胸脅脹滿、咳唾穢膿、脅肋痛、氣喘、食不下 |
|
大包 |
側臥舉臂,在腋下6寸,腋中線上取穴 |
統血養經,寬胸止痛 |
胸脅痛、氣喘、全身疼痛、四肢無力 |
脾之大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