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公害农产品工作如何更有为?

 furong1966 2009-05-29
无公害农产品工作如何更有为?
 
日期:2009-05-26 10:30 作者:房宁 来源:农民日报
        

  自2001年“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试点以来,我国无公害农产品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其认证工作在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认证规模和监管等方面的进展为依法监管、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发展提供了借鉴。

  眼下,农产品质量安全处于整体提升后个别事故多发期和敏感期,各方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重视。如何更好地发挥无公害农产品工作在保障质量安全方面的作用?业内人士认为,无公害农产品既要承担起全程控制、标准化生产的示范带动作用,更要发挥快捷市场准入和质量可追溯功能。

  1 扩大总量规模发挥示范作用

  目前,全国有效获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实物总量达2.2亿吨,占食用农产品商品量的25%左右;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中,种植业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30%。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有力地发挥了标准化生产示范作用。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陈生斗介绍,在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中,平均每个生产经营主体规模超过750公顷,近一半的产地实现基地化生产,70%的获证单位依托基地带动农户,每个获证单位平均带动农户1200多个。

  同时,认证工作也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成和组织化程度的提升。据统计,2003年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仅占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申报单位总数的27%,到2008年这个比例上升到75%。西安、郑州等20多个大中城市已把无公害农产品作为农产品上市销售的基本条件。

  另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2008年对山东、福建等7省农贸市场及超市的调查,80%的市场销售的无公害农产品售价比普通农产品高出10%以上,50%的市场销售的无公害农产品售价比普通农产品高出20%以上,60%的获证无公害农产品价格和销量有明显提高。

  记者了解到,今年,全国计划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000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000个,力争到期复查换证率达到80%。相关部门明确了这一工作的推进方式就是尽可能与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化等项目结合。据了解,河北省已将通过产地认定作为农业项目实施和验收的基本条件,石家庄市把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作为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的必备条件之一,并对标准化养殖小区给予10~15万元的奖励补贴。

  2 整体推进、加强扶持、依法保障,有效做法应持续

  与扩大总量规模的要求相对应的是,我国农业以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为主,个体化的产地环境监测与生产过程控制很难实现。同时,认证效率也直接影响到总量规模扩大的速度。为此,各地农业部门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开展县域产地环境评价检测,实施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各级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机构也通过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一体化的推进,提高工作效率。

  据了解,当年创造性地提出"政府组织、全面检测、统一规划、集中申报、整体推进"的江苏省,目前认定的种植业产地约占食用农产品种植面积的35%,畜牧业产地约占规模养殖的47%。黑龙江省每年安排400万元左右专项经费,用于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区域环评、整体推进,目前已对64个县(市)、8个农垦分局进行了区域环境整体评价,环评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1%。

  经各方努力,产地环境基础整体改善,认证工作效率也大幅提高:此前,从县级工作机构受理申请到中心审批颁证需175个工作日;现在最长的认证审批时间为85个工作日,周期缩短了一半以上。尤其是突出了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严格了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等关键因素的把关。

  记者了解到,积极争取扶持政策,也是多年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重要经验。北京市农产品安全办公室主任欧阳喜辉说,北京市政府把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列入为民办的实事,连续4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湖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于2008年成为全国首家参照公务员管理的无公害农产品省级工作机构,争取到每年400万元专项资金、100万元的认证检测及证后监管经费,对无公害农产品实行认证免费检测、全程技术指导等……

  此外,强化立法,拓展职能,坚持依法推进,是无公害农产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各地在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过程中,根据实践需要,不断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法律保障,如甘肃、湖北、四川等省陆续出台了本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或实施办法等,从法制层面上解决制约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体系、机构队伍、经费等问题。

  3 认清新形势,拓展新功能,提升品牌公信力

  农业部相关主管部门提出,当前无公害农产品消费需求增大、质量安全水平要求严格、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方式需要调整、质量安全隐患多、监管责任重等,对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提出了更多要求,要进一步强化功能作用,调整工作推进的模式和方法。

  无公害农产品推行的"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志"全程规范化管理,不仅在标准化生产示范方面发挥作用,也有利于推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还为质量追溯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不少地区已经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探索。北京市已对126家京郊生产基地(企业)实施追溯管理,海南建立了热带水果质量追溯系统和生猪二维码标志体系等。此外,不少地区也继续通过对包装农产品附加追溯卡片、规范标志等手段实现质量追溯。此外,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建立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在给无公害等认证农产品"绿灯"政策的同时,也要优化准入程序。要加快研究和建立相关的机制、方法,以真正发挥无公害农产品便捷市场准入、顺畅销售和质量追溯功能。

  随着认定面积、认证数量的扩大,品牌维护和证后监管成为重要任务。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去年开始试行无公害农产品企业年检制度,要求各区县检查员对本辖区内的获证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填写全市统一制定的现场检查表并将结果汇总上报。农业部相关主管部门要求,将获证无公害农产品及产地纳入各级农业部门的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和执法监督计划,要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