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阳节杂记(二):民俗的传承

 昵称155872 2009-06-02

    我们中国人自古就认为,一、三、五、七、九这些奇数是天数,属阳。 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易经·系辞》)这样的说法。而且,还有正月初一(春节)、三月初三(上巳)、五月初五(端午)、七月初七(七夕)、九月初九(重阳)等节日。

    东汉人崔寔在《四月民令》中说“九月九日可采菊花”; 汉末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九,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似是重阳节初兴的最早记载。

    在传统意义上,日月并为阳九的重阳,强调的是避邪消灾。据说,晋朝时,今河南汝南古上蔡地区,有个名叫桓景的学道的人,他的师傅费长房真人对他说:“九月初九,你家有难,你赶快回去,叫家里的人用绛红色布做成香袋,装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处,喝菊花酒,就可消祸。”桓景依照师傅的指点,是日举家登上座落在蔡国故城西面城垣的一处叫做名冈山的至高处避祸。傍晚归来,发现家中的家禽家畜全都死了。费长房知道后说:“这些鸡鸭牛羊狗已经替你们受灾了。”(南北朝·吴均《续齐谐记》)

    在司马氏依靠世家豪族的支持、通过宫廷政变上台的晋朝,门阀森严、王室纷争;官吏如毛、奢糜成风;“五胡”积怨、民族矛盾尖锐;庶民丧乱、灾邪逼压生存。登高避邪消灾的事情传开后,人们纷纷效仿。登高避祸、佩戴茱萸、吃重阳枣糕、饮菊花酒等民间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茱萸雅号“辟邪翁”,它是一种常绿的、三米多高的小乔木,羽毛状的复叶,清明时节开绿白色的小花。“秋分”至“寒露”时成熟,核果椭圆形,如花椒般大小。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气味辛香。茱萸的茎叶果皆可入药,还是一味扶助正气的中医要药。中原地区,重阳之前,秋雨连绵;重阳之后,天气往往转暖,出现“小阳春”。衣物防虫防蛀,有个茱萸香包;或者外出时,在头巾和发簪旁插上几朵绿叶相衬、黄红相间、异香扑鼻的茱萸,那是相当的好!

                                            [原创] 重 阳 节 杂 记(二):民俗的传承 - 启善 - 启 善 的 博 客

            茱萸(避邪翁)

    有着“延寿客”雅称的菊花,也有辟邪祈强康的含义。对我们黄种人来说,“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花酒,人共菊花醉重阳。”这首古老民歌正是表达了人们期盼的心声。

    随着隋唐的统一和兴盛,人们在消灾避邪的同时,更多的是追求名利场上“事事久久”“百事皆高”。那时九九重阳登高吃“糕”,就象现在华人中秋节吃月饼一样盛行。

    中华大地分分合合,但大一统的节奏和趋势,在历史的进程中是越来越强了。唐宋开始,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人们生活状态的安定和改善,使大家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本质的祈求。长生与延寿,逐渐代替了消极的避邪消灾与追逐功利的步步登高。重阳节俗中“避邪翁”的地位最终也被“延寿客”替代了,茱萸竟然成为了一个冷僻词。我小的时候,老师点我上台念唐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本着“念字读半边,不怕飞上天”原则,才把“茱萸”(zhū yú 朱 娱)两个字的发音蒙对。

    1989年,结合现代观念,我国把重阳节定为中国老年节(义务助老活动日)。重阳节成为老年人的节日,也成为了年轻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2003年重阳节,国家邮政局专门发行了一套特种邮票来纪念这个传统的节日,并把《重阳节》特种邮票的首发式定在河南省的上蔡县举行,这时,民俗中重阳节的源头地才为我们所知晓。2005年年底,中国民俗协会正式将上蔡县命名为“中国重阳之乡”。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在近两千年的流传中,经过不断的传承、选择、优化和赋予,它形成了我国乃至华夏文明波及到的地区,独具特色的宣泄思乡思亲和祈寿的民俗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