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景论烦躁病因病机

 spinx 2009-06-21
张仲景对烦躁虽无专篇论述,但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颇多涉论。烦躁一名,仲景常据不同情况,而称谓各异。或以烦、躁合称;或单独称烦称躁;或按病性称虚烦、烦实、烦热;或按病位而称心烦、胸烦、胃中烦;也或因兼症各别而称烦痛、烦满、烦渴等。至于何为烦躁,根据《伤寒论》115条“卧起不安”等描述,堪为该词之定义。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认为:“烦为扰扰”、“躁为愤躁”。刘完素《河间六书》亦谓躁为“躁扰躁动”、烦为“扰乱而不宁”。陶华《伤寒六书》更云:“烦为扰乱,躁为愤怒”。解释最为贴切者,似以龚信《古今医鉴·病机赋》为恰:“身不安兮为躁,心不宁兮为烦。”可见烦为自感而躁可他见,烦者扰而不宁,躁者动而不宁。《金匮要略·呕吐》21条云:“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手足躁扰”(《伤寒论》114条,以下凡单写数码者为《伤寒论》条文),甚至不得卧者,即为烦躁。仲景论述中,虽或烦与躁分称,但只是为说明病之轻重或病者当时表现而已,故不必强予拆分。
  烦躁的发生,虚实寒热均可为患。邪在表者,经气被遏,气机失宣;邪在里者,结聚停滞,气机阻隔;阳邪者火热扰乱,阴邪者寒凝气阻,虚者经气失荣,实者邪气沸涌等等均能导致烦躁的发生。
  一、表邪太盛,阻滞经络 46条:“太阳病,脉浮紧……其人发烦”,“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外邪郁遏过盛,阻碍经气流通,气血不得循常道而运行,气机为之扰乱,扰动心神,故烦。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的机理,亦在于此。《伤寒约篇》所谓:“风邪凝结于太阳经之要络”、“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即对外邪所致烦躁机理,作了明晰注释。
  二、邪热不解,入里传变 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269条:“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邪气在表,理当汗解。若误治失治,邪气内侵,正邪拮抗,气血扰动,乃发躁烦。
  三、误治邪陷,阴阳失衡
  1.误汗。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足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226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烦躁,心愦愦。”在表当汗,“当汗而不汗则烦”。若病不在表而误汗,则气血伤损,阴阳失衡,气血逆乱而发烦躁。
  2.误下。138条:“太阳病……若未解也,医反下之……客气动隔,短气烦躁,心中懊 ,阳气内陷。”表邪未尽,下而伤正,引邪入里,阴阳舛乱,故发烦躁。
  3.误火。火熏、温灸、温熨、烧针等法,用之得当,效如桴鼓。用之失宜,变证蜂起。凡此不当治法,仲景统谓“火劫”。火治而误,火上浇油。火逼血溢、火灼津伤,或火与湿合,或风火相煽,均可致成烦躁。114条云:“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手足躁扰。”《金匮要略·疟病》3条也云:“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
  火熏逼血,竭灼阴津:117条:“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
  火熨燥胃,热炽阳明:113条:“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
  温针烧针,助火扰神:实火而又用火治者,226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体虚而遭火劫者,158条云:“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 者,难治。”
  火灸内攻,热散脉中:120条:“脉浮,宜以汗解之。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119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此为虚而火灸之例。若实热再加火治者,118条:“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4.误吐。125条:“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表证不汗而误吐,胃津伤而里热炽,因热生烦。《伤寒条辨》注谓:“内烦者,吐则津液亡,胃中干,而热悗内作。”
  四、实热内结,神明被扰 243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无形邪热,与有形实物互结,阻肠道而乱气机,神明被焚,烦躁乃发。调胃及小承气汤证之烦躁,理即在此。即使妇人,“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硬,此恶露不尽,烦躁发热……日晡时烦躁者。”(《金匮要略·产后》7条)亦宜大承气汤攻下热实。
  五、瘀血阻滞,气机失畅 《金匮要略·惊悸》11条:“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血行瘀阻,经络气滞,当荣者不得其营,当濡者不得其溉,烦躁亦能发生。若瘀血与湿热相合,常能导致烦躁与黄疸同时并发,《黄疸》1条:“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妇人以血为本,血行瘀滞,尤易变生烦躁,《妇人杂病》9条:“妇人年五十所”,“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者,此为“瘀血在少腹不去”之故。
  六、少阳气滞,胃腑不和 266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少阳发汗致变,邪入阳明胃腑,“两阳相熏灼”,火扰神明,乃发烦躁。
  七、痰食上塞,气机阻遏 345条:“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心下满而烦。”痰浊壅阻气道、宿食停贮脘上,气机碍于升降,因而烦满难安。若饮邪留积,气机难于宣泄,《痰饮》37条:“夫有支饮家,咳,烦,腹中痛。”
  八、水湿困阻,心阳失温 《水气》14条:“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心阳不振,水寒壅盛,阳被郁则精微不布,筋脉失煦;水困心则神不归舍,血欠温通。故烦躁并作。
  九、蚘虫扰动,气机逆乱 338条及:“蚘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蚘上入其膈,故烦。”蚘潜于中,定时而作,扰乱气机,故致烦躁。
  十、中虚寒湿,不胜谷气 200条:“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胃虚中寒,运化不力,强进饮食,阻中焦则清浊相混。390条之霍乱“小烦”,理在“新虚不胜谷气”,397条总结为:“不能消谷,故令微烦。”
  十一、营气不足,血行涩滞 《平脉法》66条:“荣气不足,则烦。”《辨脉法》4条:“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烦躁也。”营血流灌,周身得养。营阴亏损,内热必焚而为烦躁。
  十二、气血俱虚,心神失养 265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血痹》6条:“劳之为病……手足烦。”《五脏》10条:“心伤者……自烦”,均指明气血虚弱,可引发烦躁。
  十三、阳气衰微,神不敛藏 30条:“亡阳故也……烦躁。”阳伤脏损,神气外浮,烦躁因发。严重者,阳气散乱发为“脏厥”,令肤冷而“躁无暂安时”(338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