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尔滨工业大学三代“八百壮士”

 huawwli 2009-06-26
1、周长源、李家宝、刘家琦。与共和国同步成长的哈工大教师群体--谈三代"八百壮士"形成的背景、道路与特征《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Vol.2 No.2。

    2、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历史上,一直流传着三代“八百壮士”为哈工大的发展前仆后继、奋勇前行的故事。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无论是发展,还是改革,“八百壮士”,早已成了哈工大的一种依托、一种精神、一种财富。
    王树国校长告诉记者,解放初期,800名教师从祖国各地来到了冰城哈尔滨,肩负起了国家的复兴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重任,涌现出了诸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光远黄文虎王仲奇雷廷权等一大批专家,成为新生的哈工大的方向和代表,他们被当时的李昌校长称为“八百壮士”;之后,在向科学进军的热潮中,哈工大人继续发扬壮士永远前行的精神,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两院院士刘永坦、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杜善义等专家被人们誉为哈工大第二代“八百壮士”的领军人物;当科学的春天来临,改革开放的大船撑满了风帆的时候,周玉欧进萍王彪谈和平等作为第三代“八百壮士”的佼佼者,活跃在科研的最前沿。

    3、马祖光院士作为我校的第一代“八百壮士”之一。解放初期,黄文虎王光远等800名教师从全国各地涌向哈尔滨,成为第一代“八百壮士”。

    4、1953-1964年间李昌同志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兼党组书记,精心培养年轻教师,造就了两代“八百壮士”,形成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优良传统,为我校的大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在冯仲云、李昌、陈康白、高铁等同志的领导下,哈工大在改造扩建的基础上,进入了大建设、大发展、大提高阶段,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学子,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哈工大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最多时达8000余人,教师队伍迅速增长,1957年已发展到800余人,平均只有27.5岁,他们承担了全部教学、科研任务,被誉为哈工大的“八百壮士”。

    5、《光明日报》1999年09月27日 三代“八百壮士”与哈工大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周长源 叶香玉
    哈工大的人都知道,半个世纪的新哈工大发展史,实质上是三代“八百壮士”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历史。是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奠定了哈工大国内一流大学的地位。
  1956年,按照国家领导人的指示,由各省派来学习的优秀青年教师及首届研究生、本科生经出国培训回来任教的人员,构成了哈工大第一代师资主体,总数约为800人,这些人年轻有为,风华正茂,所以有“八百壮士”之称。在他们手中,一个基本适应当时国民经济建设需要,以机、电、仪、动力、土建、工程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教学体系建立起来了。
  1958年,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哈工大走上民转军新阶段。学校抽调一批教师来开辟新领域;精选在校优秀本科生到国内兄弟院校代培,成规模的有两批近800人,逐渐形成了哈工大第二代“八百壮士”。哈工大后来居上,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一代“八百壮士”的代表——著名力学专家与振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文虎教授是哈工大第一批“八百壮士”的代表。
    第二代“八百壮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大第二代“八百壮士”之一刘永坦
    第三代“八百壮士”的杰出代表——现任哈工大副校长的博士生导师周玉教授,1998年10月荣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6、首届研究生班四班:
    何龙教授,曾任中科院教育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教育参赞、中国老教授协会国际交流部部长等职; 
    关广岳教授,地质学专家,曾任东北大学副校长; 
    陈捷研究员,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化学专家; 
    沈文建研究员,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期担任“应用化学”杂志副主编; 
    钮强教授,东北大学,我国知名爆破专家之一; 
    李永治,安徽马鞍山; 
    周定(女)教授、屠大燕教授、黎绍敏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
    他们说,50年代他们在校学习,从冯仲云、陈康白到李昌老校长,培养、领导了哈工大八百壮士,为母校开创了一个黄金时代,培养出无数的国家栋梁。

    7、关于哈工大办学传统与特色的思考--周玉
    在建国初期从全国各地知名大学毕业奔赴哈工大执教的“八百壮士”,不仅沿袭了前苏联专家教授严谨治学的学风和教风,而且继承了当年学校地下党带领学生抗日救国,不怕困难,不畏艰苦和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他们对祖国、对教育事业满腔热忱,把一腔热血和青春都献给了祖国的北疆,献给了哈工大。他们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和特别能奉献的革命精神和广袤的黑土地所赋予的宽广胸怀,借鉴古今,汇集中外,不断进取,不断开拓。不仅形成了自己优良的教学传统并表述为“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形成了鲜明的国防航天与工程实践能力优势和特色,同时养成了爱国敬业,求真务实,艰苦奋斗,追求卓越,团结合作自强不息的哈工大精神。马祖光院士忠诚事业、牢记使命的爱国情怀,厚德博学、为人师表的大师风范,追求一流、呕心沥血的拼搏精神,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就是哈工大精神的具体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