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雎不辱使命》赏析

 南丹山人 2009-06-29
《唐雎不辱使命》赏析

【作者介绍】

《战国策》简称《国策》。这部书大概是战国末年和秦汉之间的人采用各国史料编成的。西汉末,学者刘向加以重新整理编辑,按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为三十三篇,定名为战国策。这部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在各国的政治活动和言论,反映了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上的斗争。它不仅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关于《战国策》的作者,罗根泽曾有考证,认为作者是西汉初年人蒯(kuài)通.其主要论据是史载“蒯通善为长短说。论战国权变为八十一首,“号曰《隽永》”。而《战国策》在刘向整理以前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蒯通的书从性质到书名都与《战国策》相合。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尚未成为定论。

【解题】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四》,篇名为后人所加,也有称《唐且为安陵君劫秦王》的。

唐雎(jū),也作唐且(jū),魏国人,是安陵君的臣子。安陵是魏国的附庸,在今河南省鄢陵县西北,所以,安陵君也称。鄢陵君”。本文所叙事实,发生在秦王赢政二十二年前后,当时韩、魏已先后被秦国消灭,其余赵、燕、齐、楚四国在连年战争中,早已被秦国宰割削弱,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势已定。当时秦王自恃强大,气焰逼人,并不把安陵这样的小国放在眼里.他以为只要通过外交上的威胁欺骗手段,就可以把安陵并吞,于是诡称愿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五十里的安陵,这显然是一种欺诈。唐雎在安陵处于存亡的危难关头,担当起出使秦国谈判的使命,大义凛然,威武不屈,折服秦王,赢得了外交斗争的暂时胜利。“不辱使命”意思是在这次奉命出使秦国的过程中没有使国家受到屈辱。

安陵终于被秦国消灭,这是历史的必然。但唐雎在国家危难关头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却感人至深,流传千古。

【注评】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秦王:指赢政,即后来的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建立者。生于公元前259年,前246~前2l0年在位.谓……日:对……说道。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战国时,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课文中的安陵君是他的后代。安陵:在今河南鄢陵县西北。寡人:古代帝王、诸侯对自己的一种谦称,意思是少德的人。欲:想要.以:介词,用。五百里:指方圆五百里的面积。易:交换。其:用在动词前,表示祈使、希望的语气。许:答应,允许。○以多易少是假,逞强吞弱是真。安陵面临严重威胁。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大王:敬称,指秦王。加惠:施予恩惠,给以好处。以大易小:用大的换取小的.以:介词,用。易:交换。甚善:很好。虽然:虽然这样,但是……。“虽”承上而言,“然”表示转折,启下而言。文言中的“虽然”和现代汉语里的“虽然”用法不同。说“虽然”等于说“虽然如此”。受地于先王:从先王那里继承这块封地.受:接受,引申为继承。于:介词,从。先王:指死去的国王,是一种敬称。这里是安陵君对他的祖辈的称呼.愿:希望.终:始终。之:代词,它,指封地。弗:不。○顺承一笔,急转正意.安陵君的回答言辞委婉,语意决绝。  秦王不说(yuè)。  说:同“悦”,高兴。○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因:于是,因此。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使”是派遣的意思,后一个“使”是出使的意思。予;介词,到。表示动作的趋向。○唐雎使命艰巨。

写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听:听从,依从,顺从.何也:为什么呢?何:疑问代词,为什么。也;语气助词,相当。呢”。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且:连词,况且,再说。秦灭韩亡魏:秦灭韩在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灭魏在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而:转折连词,可是.君:这里指安陵君。以:介词,前一个“以”,凭,凭借。后一个“以”,因为。者:前一个“者”,语气助词,表旬中停顿。后一个“者”,助词,与“长”结合;构成名词性。者”字短语。长者:忠厚的人。故:所以。错意:即措意,打主意的意思。也:语气助词,呀,啊。○威胁意味明显。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今:现在。吾:代词,我,秦王自称。请广于君:意思是希望扩大安陵君的领土.请:助动词,用在动词前,表示说话人的希望或请求。可译为“请求”,希望”。广:扩大,增广。于:介词,向.逆:违背,违反,违抗。者:语气词,句中提顿.轻:轻视,小看。与:同“欤”,语气词,表示询问,相当于。吗”。○问成罪过。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百里哉?”  对:回答。否:不。非:不是。若是:象这样,如此。而:顺承连词。虽:即使。岂:难道,何况。直:仅仅,只。哉:助词,表疑问感叹语气。○唐雎沉着应对,据理驳斥。

写唐雎据理回答秦王的欺骗与威吓。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怫然:因发怒而脸色改变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公:你,古人对别人的客气称呼.亦:也.尝:曾经。闻:听到.天子:帝王.乎: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臣:我,古代臣下对君主的自称。在国内对自己君主自称臣;出国对别国君主也自称臣。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伏尸:尸体倒在地上,意思是杀人百万:概数,喻多。伏尸”、“流血”均指。杀人”。○秦王骄横,以大屠杀相威胁。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古时没有官职的人都穿麻布衣服,故用“布衣”代指平民。这里是。勇士”的意思。○针锋相对,毫不退让。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尔。”  亦:也,只是,只不过是。免冠:除掉帽子。徒跣:光着脚。以头抢地:用头撞地。抢:触,碰撞。尔:语气助词,相当于“而已”,“罢了”○口气轻蔑。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此:这。庸夫:平庸无能的人。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量的人。○语气沉着。  夫(fú)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yāo)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夫:助词,用在全句之首,表示一种要概述事物的特征或阐发议论的语气。专诸:春秋时代吴国勇士。刺:刺杀。僚:吴国国君名。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欲杀僚自立为王,便重用专诸。专诸藏匕首于鱼腹中,借献鱼为名,刺杀了吴王僚.事见《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之:助词,用于主语(专诸)和谓语(刺)之间,形成。主语·之·谓语”的句式,用作表示时间的短语,并与后面语气词“也”配合,表示下一分句的时间。可译为”……的时候”。下文“聂政之刺韩傀也”、“要离之刺庆忌也”中的两个“之”字同此。彗(huì)星:俗称扫帚星,星后拖有长光象扫帚。袭月:侵袭月亮。古人认为彗星袭月是上天为专诸刺杀王僚所显示的征兆,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下文的。白虹贯日”和“仓鹰击于殿上”同样也作为人事的征兆。聂政:战国时魏国人。韩傀:韩国的国相,一名侠累.韩国大夫严仲子与韩傀有仇,请聂政刺杀了韩傀.事见《战国策·韩策》和《史记·刺客列传》。白虹贯日:白虹穿过太阳.白虹:白色的虹,白气。贯:穿过。要离:吴国的勇士,春秋时人.庆忌:吴王僚的儿子,王僚死后,庆忌逃到卫国,被吴王阖闾(即原来公子光)派要离刺死。事见《吴越春秋》。仓鹰:即苍鹰,老鹰。击于殿上:飞扑在宫殿上。○连举三个刺客故事,与秦王的“天子怒则杀人”针锋相对。又借自然征兆显示其惊天地泣鬼神的威慑力量。  此兰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此三子者:这三个人。子:对人的敬称。  三子即上文所叙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勇士。皆布衣之士也:都是属于“布衣”范围的勇士。“……者……也”:判断句式。怀怒未发:心中藏着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休祲:吉祥和灾祸的征兆.休:吉,吉祥。祲:凶,不祥,古人认为灾祸之气,预示凶险。“休祲”是偏义复词,偏在“祲”,指不祥的征兆。降于天:从上天降示征兆。与臣而将四矣:加上我唐雎就将是四个人了。唐雎的意思是将效法专诸等三人而准备刺杀秦王。与:介词,和,同。而:承接连词,就。将四:将有四个人。因上有。三子”,故这里只用一个“四”字。矣:语气词,了。○也让秦王听个明白。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  若士必怒:如果勇士真的发怒了。若:如果.必:果真。二人:指近在眼前的秦王和唐雎自己。天下缟素:天下人都穿丧服.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用作动词,指穿丧服。意指秦王被刺后,天下将为之穿白挂孝.今日是也: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因为上举三个故事都有自然征兆,所以这里也用“天下缟素”这一情景与之相比,暗示自己已抱定必死的信念。是:指示代词,这样。○“二人”与“百万”对应,“五步”与“千里”对应,“天下缟素”又与上举三种自然征兆对应,目标对准秦王头颅。  挺剑而起。  挺剑:拔剑出鞘。起:立,站起来。原来席地而坐,现在站立起来。而:连词,连接挺剑和起两个动作。○语言之外,继之以行动。以强暴对强暴,以威胁对威胁,极尽针锋相对之能事。

写唐雎以准备拼命的勇气对付秦王的武力恐吓。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  色挠:脸色变了。挠,屈服,神色沮丧。长跪:挺直身而跪着。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以臀部压在足跟上。跪时,耸身挺腰,叫长跪。谢:谢罪,道歉。之:代词,指唐雎。先生:指唐雎,含敬意。何至于此:怎么会到这一步。意思是:事情可以商量,不至于要到动武行刺靠暴力解决的地步。这是秦王屈服的表示。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谕:同。喻”,明白。而:转折连词,然而,可是,却。徒以:只是因为,仅仅因为。徒:副词,仅,只。以:连词,因为。○秦王前倨后恭,反衬出唐雎的才智胆气。唐雎胜利完成了这次外交使命。

写唐雎在这场外交斗争中暂时取得了胜利。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拿方圆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安陵君该答应我吧!安陵君说:”大王给予好处,拿大面积的地来调换小块地,很好;虽然这样,但是我从上代那里继承的这块封地,愿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来调换。”秦王很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调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再说,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却凭五十里大的地方能保存下来,是我把安陵君当成忠厚的人,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啊。现在我拿十倍(于安陵)的地方,希望给安陵君扩大领土,可是安陵君却不顺从我,这是轻视我吗?”唐雎答道:。不,不是这样啊!安陵君从上代那里继承了封地并且守住它,即使千里大的地方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是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你曾经听说过天子的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不曾听到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杀人百万,流血千里。”唐雎说:“大王曾听到过平民的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只不过摘下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的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勇士的发怒呀。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扫帚星的尾光扫过了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气冲向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飞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出身的勇士,心中藏着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不祥的征兆就从天而降.(他们三人)加上我唐雎就将要是四个人了.如果勇士真的发怒,那么死的将是两个人,流血只在五步之内,天下的人都要穿上丧服,今日的情形就是这样。”于是,(唐雎)拔出剑站了起来。

秦王吓得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下!哪里会到这个地步!我明白了:韩国和魏国灭亡了,可是安陵凭五十里的地方还存在着,只是因为先生您啊!”

【简析】

本文记叙了战国末期安陵和秦国之间的一次外交斗争。作为弱小国家使臣的唐雎,面对强暴国君秦王的讹诈和威胁,据理力争,大义凛然,挫败了秦国以易地的花招并吞安陵的企图,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表现了坚强无畏的斗争精神。

本文在写法上跟《曹刿论战》相象,即主要运用对话揭示思想内容,表现人物性格。如果说《曹刿论战》记的是一场两军对阵的战争,因而通过对话揭示鲁国的战略战术是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那么,本文记的是安陵与秦国间的一场特殊的战争──外交斗争。外交斗争除双方实力是潜在的后盾外,交锋则主要表现为舌战。从这一点说,本文详记秦王和唐雎的对话就是一种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它体现了《战国策》全书的风貌。全文约三百字,除了五六句是直陈描写外,其余全是人物对话。第一段秦王转告安陵君说:“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两句话就揭示出秦王的欺诈和蛮横。而安陵君的回答也显示出他头脑清醒和态度坚决的特点.一问一答;交代了唐雎使秦的背景,拉开了斗争的帷幕。在第二、第三段里,秦王先是问罪,继而威胁;唐雎据理驳斥,针锋相对的以强暴对强暴.交锋双方的心理活动,斗争的起伏,情节的推移演变,都从对话中体现出来,两人不同的性格特征,也在对话中得到充分的表现,特别是唐雎的话,其磅礴的气势,突出的表现他凛然的正气和坚强无畏的思想性格.最后一段秦王求饶的话,既暴露了秦王欺软怕硬的丑态,又宣告唐雎的使命胜利完成.由于这是一场唇枪舌剑的对面格斗,所以作者很注意在对比中实现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如秦王由“易地”的虚伪,到“问罪”的威胁,再到宣扬天子之怒的恫吓,直到“色挠”的求饶,充分表现出秦王是一个既强横傲慢而又色厉内荏的暴君。而唐雎的话,始终从容答辩,沉着、镇静,而又针锋相对,相比之下,更显出他是一个有胆有识的使臣。

对话之外,本文叙述语言很少,但这有限的简短的叙述语言却在描写人物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神情变化,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方面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秦王不说”,“秦王怫然怒”,秦王色挠”,三个短句显示了秦王前后不同的神态。直接描写唐雎动作的只有一句:“挺剑而起”,而对表现他的英雄气概是何等的有力。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休祲

“休”是美好、喜庆的意思;“寝”本指阴阳二气相侵所形成的云气,被视为凶险、灾祸的征兆。在本文“休祲降于天”一句中,“休寝”连用为偏义复词,只有“凶”义。因为上举彗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等现象,都是凶险的征兆。

缟素

“缟”和“素”都指白色,也都可指白色的、没有染色的丝绸,名词。在本文。天卞缟素,今日是也”一句中,“缟索”用作动词,指穿缟素。这里又有修辞上的借代格,即借“缟素”代“孝服”。

“谢”在古汉语里用作动词,义项较多,而且都常用。①道歉。如本文“长跪而谢之”。(谢:道歉。)②推辞。如《史记·汲黯传》“黯伏谢不受印”。(谢:推辞。)今有双音词“谢绝”。③告诉。如《孔雀东南飞》:“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谢:告诉。)④告辞。如李白《留别金陵崔侍御》“挥手谢公卿。”⑤感谢。和现代汉语相同。⑥衰亡,凋落。如花落可说花谢。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这是个解释原因的判断句,主语“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示出现某种结果的原因,“者”起提示某种结果和现象的作用.其余谓语部分,用来说明原因,而谓语部分又是个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以,介词,前一个“以”,凭借;后一个“以”,因为。错意,留意。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一句中,伏,流,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伏”,“使……流”。伏尸、流血均指杀人。下文“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中“伏”、“流”与此同。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是一个判断句,主语是“布衣之怒”,这是由助词“之”用在主语(布衣)和谓语(怒)之间,形成的“主语·之·谓语”句式。谓语是。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由两个动词短语并列而成。句中“免”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脱去。“徒”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徒,光着。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泰

这是两个兼语句,谓语都是由动词短语(动+宾)套接主谓短语构成的,动词短语的动作表示使令的意思,动词的宾语充当主谓短语的主语。换言之,第一句中的“人”和第二句中的“唐雎”既是前一个动作的承受者,又是后一个动作的发出者,兼有宾语和主语两种职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