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旱骨樁”,古代民间挖坟盗尸秘闻

 南丹山人 2009-07-06
打旱骨樁”,古代民间挖坟盗尸秘闻
“磔”,是古代一种酷刑,就是把肢体分裂,源于古代祭祀时分裂牲畜肢体。后来的“五马分尸”,本质也是磔刑的一种,不过把执行者换成马。在盗墓史,把墓主“磔”的,也是一种很厉害的辱尸方式。
五.jpg
图:晚清遭五马分尸后的犯人。

此辱尸方式只到清朝还在使用。

《清史稿·姚立德传》(卷325)记载,姚立德为康熙年间的官吏部侍郎,为官严谨,对影响封建统治的行为不留情面。“阳穀民王伦为乱,立德分守东昌,城圮难守,引运河水绕城壕,恃以为固;檄发伦先墓,磔其尸。”姚立德这招狠,为了打击犯上作乱的王伦,姚立德发布声讨文告,马王伦的祖坟给挖了,把墓中的尸骨斩割开来,达到威吓的目的。

在《盗墓史记》一书中的“奸尸篇”里,曾提到了盗墓者奸弟媳尸后遭到严惩的事情。其中提到的奸淫弟媳尸的恶棍王三,在响雷劈死后,也未能逃脱惩罚。地方官董怡听说后,“命斫王三骨而扬其灰”。
 
“斫”,也是磔,不过使用的工具更具体,用刀、斧等砍劈。地方官这种手法,也是一种辱尸,不过这是正义的严惩。

这种通过利器完成辱尸动作的,在清代比较多。

《清史稿·郑成功传》(卷224),清军在攻打郑成功时,就是掘墓斩棺,“梧、明并怨成功,俟秀奇出,以海澄降济度。诏封梧海澄公,驻漳州,尽发郑氏墓,斩成功所置官。”可以相见,棺材都让劈开了,棺内的郑成功祖先尸骨能有好下场么?
辱尸在许多情况下都含有一种恶作剧因素。
 郑.jpg
图:郑成功画像
 
清人王士禛在其所撰著《池北偶谈·谈异二》(卷21)中聊过一个盗墓辱尸故事,因为厚葬薄葬的区别引发的:宋寿州张侍郎、抚州晏丞相,俱葬阳翟(今河南禹州)两墓相距数里远。时有盗墓者先盗了张墓,得金宝珠玉甚多,临走时没有破坏其梓棺,还用土重新埋好。遂又去盗晏墓,掘开后发现,所陪葬的明器什么的也就是些陶瓷瓦罐的,只有一条大胎金裹带,几乎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盗墓者大失所望,十分来火,一怒之下便用随身带的盗墓工具斧头,把棺中尸骨都砸碎了。

与磔差不多的还有“戮”。“戮”的本义是斩杀,但人死了,还怎么斩杀?这里应该是将墓主陈尸示众。《明史·贵族有司列传》(卷316)记载,“宗鼎挈家走,琛杀其弟,发其坟墓,并戮其母尸。”

时地方官吏田琛,在袭位的宣慰史田宗鼎逃走后,把他的弟弟杀掉,又盗掘其父亲坟墓,把田宗鼎母亲的尸体从棺中拖出陈尸于外。后来,田宗鼎把这事诉告到了大明朝廷。田琛等人被抓住,押送到京城。但田琛的老婆是个泼妇,加上地方又乱了起来,时为皇帝的朱棣只好“和稀泥”,此事不了了之。

李自成、张献忠这伙明末起义军也有过盗墓辱尸记录。

《明史·流贼列传》(卷309)记载,“又陷宝庆、常德,发故督师杨嗣昌祖墓,斩其尸见血。”这里的“斩”,与“磔”同属一类辱尸手段。把杨嗣昌祖坟给挖了,还辱杨嗣昌尸。杨尸体肯定没有腐烂,而且很新鲜,不然被斩开后就不可能有血出来。杨嗣昌的尸体被磔成块,后来他的子孙只找到一半的尸块,重新合体安葬。
五.jpg
图:乱人坑内散乱的尸骨

辱尸本来是出于钱财或是泄忿的目的。但在明朝正统年间,在山东济南一带还有一种通过辱尸“抗旱”的迷信。遇到大旱之年,便认为是死人得罪了上天神灵,要把刚死下葬不久的坟墓掘开, “打旱骨樁”,这是一种特殊的——“磔”。

“旱骨樁”怎么打?就是残害墓主尸体,磔其手足什么的,惩罚墓主的罪过。这明显有违人伦,有伤风化。时臣张冀给当时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上书,希望禁止这种陋俗。

《明史·张冀传》(卷172)记载如下,“先是,济南设抚民官,专抚流民。后反为民扰,骥奏罢之。俗遇旱,辄伐新葬冢墓,残其肢体,以为旱所由致,名曰‘打旱骨樁’,以骥言禁绝。”

“打旱骨樁”还与一种叫“旱魃”的鬼作崇有关。所谓的“旱魃”实际就是僵尸,长有一身白毛。清文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写道,“掘而焚之,亦往往致雨”。这里的手段,与“打旱骨樁”残害尸体不同,而是直接烧掉。

袁枚《子不语》“旱魃”条记,一个女子因未婚时与人通奸,羞忿上吊自杀,死后成了旱魃作崇的事情。后来挖开墓穴,打开棺材一看,果然是一具僵尸,体生白毛。烧了僵尸后,第二天真的雨了。
书.jpg
图:清末文人袁枚手迹

历史上还有辱尸未遂的记载,当初五代后唐始主庄宗李存勗灭了后梁后,便想把梁太祖朱温(朱全忠)“斫棺戮尸”,后唐吏部尚书张全义全力阻止,方罢。《新五代史·杂传第三十三》(卷45)称,“全义以谓梁虽仇敌,今已屠灭其家,足以报怨,剖棺之戮,非王者以大度示天下也。“此意见得到了李存勗的认可,仅将朱温墓的地面建筑拆毁。

鞭、烧、奸、磔、斫辱尸方式,都是辱尸现象中的过激行为,比较罕见。与司空见惯的 “曝尸”(行话也叫“晒尸”)相反,也有的直接把尸体扔进污水,以泄情绪。五代时权臣徐温曾盗掘硃瑾墓,将硃尸扔进水塘里。盗墓的原因竟是因硃的墓土都能治病。后来觉得不祥,怕报应,徐温又用鱼网把尸体打捞上来。

《新五代史·杂传第三十》记载了徐温上述所为,“(硃)瑾名重江淮,人畏之。其死也,尸之广陵北门,路人私共瘗之。是时,民多病疟,皆取其墓上土,以水服之,云病辄愈,更益新土,渐成高坟。徐温等恶之,发其尸,投于雷公塘。后温病,梦瑾挽弓射之。温惧,网其骨,葬塘侧,立祠其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