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著名陵墓一

 小小牛刀 2009-07-11
总  序
中国正以日益隆盛的姿态走向世界。今天的中国人,看世界的目光不仅
是自如的,也应该是自信的。

在历史上,中国向来是一个泱泱大国。自唐朝到清代,虽然国势由盛至
衰,但大国的姿态不变。尤其是清末,唯我独尊,盲目自大仍然是帝王及大
臣们对“天朝大国”的认识。而对“蛮夷”及其奇技淫巧,当然是不屑一顾
的。盲目与无知即是当时国人对世界的认识。

中国近代提倡睁眼看世界的是林则徐。他不仅力行禁毒并积极备战,还
向人翻译《四洲志》,以期在战略上了解西方,是闭关锁国环境中理智而清
醒认识世界的第一人。

我们今天看世界,当然不会盲目自大,但盲目崇洋的思想却并不鲜见。
究其根源,对世界各国的文化和历史并未确切了解是重要原因。

看世界丛书第一批书目,集中于对世界各国人文景观的描绘,并以此为
载体把世界各国的文化和历史介绍给国人,尤其是广大的青少年读者。

看世界丛书的内容是丰富的。围绕每一处人文景观,有史的纵向展示,
也不乏生动的具体描绘。以《世界著名剧院》为例,它不仅介绍剧院设计建
造过程及外观、内部结构的优劣,描述其演出的盛况及所涉及音乐大师的短
长;对剧院上演过的剧目、毁建过程及剧院的近况也都娓娓道来。看世界丛
书的其他几部与之相比并不逊色,不仅有足够的知识密度,而且有充分的文
化底蕴。

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的及时、准确是最有意义的。看世界丛书的
每一位作者,都为此做过艰苦的努力。

在看世界丛书的写作过程中,资料的匮乏困扰着几乎每一位作者。往往
一篇文章所用的资料,耍阅读大量的中、外文字才会获得。目的是,选用的
资料不仅要准确,而且要最新。对于作者们为看世界丛书所做的这些努力,
作为责任编辑是怀着深深的敬意的。但愿广大读者对此会有共识。

作为主编,周航、曾庆中先生为看世界丛书做了大量组织和审读工作。

尤其是周航先生,为了丛书的写作与国外的朋友、亲属联络;把所能搜集到
的一点一滴的资料补充进书稿中;对丛书的整体设计提出很多富有创意的意
见……她的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旺盛的工作热情,是很多年轻人望尘莫及的。
上述各位作者为看世界从书所付出的努力,出发点是明确的:翔实地反
映世界各地的名胜,充分展示全球各具特色文化的魅力。目的则更明确,让
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以平和而客观的态度,对待世界,用自如而
自信的目光来看世界。

刘世国
1997年3月
 
古埃及金字塔(埃及)

1789年 7月 21日,拿破仑率领他的远征军来到了埃及。当他在开罗遭
遇到埃及统治者毛拉德本人指挥的阻拦时,面对着穆斯林的弯刀,这位科西
嘉的小个子指着金字塔向他的欧洲刺刀们发了话。他说:“4 000年的历史
在蔑视你们!”

显然,拿破仑对埃及怀有无比的敬意和深刻的理解。金字塔,这些矗立
在荒漠中的巨大枯寂而冰冷的石头,的确代表着埃及那曾盛极一时而又被人
遗忘的历史,代表着远在没有伊斯兰教之前就早已死去的世界。作为古代“世
界七大奇迹”中唯一的幸存者,它们沉默而高傲地永远屹立,甚至骄傲如罗
马人,在古埃及人的这些杰作面前,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能力是微不足道而
又短暂的。

众所周知,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Pharoah,意为“宫殿”,借指国王)
的巨大陵墓。在中美洲的原始森林里也有类似的古建筑,但它们是庙宇,而
非陵墓。埃及的法老们为什么要用这些耸立在苍穹之下的石头来作自己死后
的栖身之所呢?

原来,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使他们相信:人的肉体死亡以后,灵魂是永
存的。死后的前程十分远大,但首要的一点是必须妥善保管遗体,保证它万
无一失,让那自由飘荡的灵魂和护身魂有家可归并能找到回家的路。他们对
死后的世界是如此地深信不疑,无怪有人说:“埃及人的生活就是走向死亡
的历程。”死后永生的信念导致了两件事情的发生:一是干尸即木乃伊的制
做;一是坚固宏伟的坟墓的修建。在后者上面体现的追求稳固坚实之风到金
字塔达到了极巅,埃及人也从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者。

另外,金字塔的建造也同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2181年,第三至
第六王朝)加强王权神化的思想有关(金字塔的黄金时代也正是在古王国时
期)。国王死后将成为太阳神(拉神)的思想使金字塔从最初的凳子形(马
斯塔巴)演变成国王可以由此登天的阶梯形,最后成为尖锥形,因为它更能
体现升天入云的气势,而且从远处看,棱形的塔身就像太阳的光芒。尖锥形
塔是金字塔的完整体制,也是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金字塔。因为它的底边是
方形,立面是三角形,与中文的“金”字相似,所以中国习惯称之为“金字
塔”。

金字塔这种石陵,内有墓室(因为国王死后仍旧是国王,他在阴间的生
活所需要的一切一定要与他生前的地位相称,所以墓室里藏满了无价珍宝),
塔前有祭庙、通道、船壕和围墙等附属建筑,围绕金字塔还有后妃、王子及
大臣的坟墓,形成一组规模宏大的陵墓建筑群。

埃及境内迄今留存下来的金字塔和金字塔遗址大约有80处。其中最为著
名的是胡夫、哈夫拉和曼考拉三代法老在开罗以南 10多千米处的吉萨修建
的三座金字塔。其中又以胡夫金字塔最为高大雄伟。

胡夫金字塔也称大金字塔,是埃及金字塔的登峰造极之作,用花岗石砌
成。大金字塔原高146米(经数千年风雨侵蚀,现高 137米),原塔基每边
长 230米(现长 227米),占地 5.29万平方米。在世界历史上,它保持
                                               
1
 ①胡夫(约公元前2590~2568年在位):古王国第四王朝创建者,他在位期间,法老政权达到古王国的
盛世。
作为最高建筑物的历史达 4 500年之久,直到 19世纪末才被艾菲尔铁塔超
过。它的庞大的体积所需用的石料之多是空前绝后的。据估计,建成此塔共
用了230万块石料,平均每块重2.5吨,最大的一块重达16吨。这庞大的
工程所达到的准确度之高也令人吃惊:巨大的金字塔的边长和角度的误差“不
超过一个人的大拇指;石块的拼装紧密,至今石缝里一根针、一根头发也插

不进去”。
大金字塔的内部构造比较复杂。塔的入口位于塔身北侧中心,高出地面
约18米。塔中心地下30米处,是一被废弃的地下墓室。沿距入口处不远的
一条上行的狭窄甬道,可到达第二个被废弃的墓室。沿此甬道再上行,走过
一条高达8米的大长廊,再经过一小室,就是国王墓室,这里安放着胡夫的
红色花岗岩石棺,不过,里边的木乃伊早在古代就被起义人民抛出墓外了。
国王墓室长10.5米,宽 5.2米,高约5.8米,入口处有一50吨重的石闸
门作为保护,屋顶用一块重达400吨的大石板覆盖。由于墓室离地面已有40
米高,顶盖承受重压极大,所以上面又连续用同样的石板筑成五层空间结构,
这种5倍安全系数让现代建筑师们赞不绝口;当然也有吹毛求疵的人对此提
出批评,因为在现在看来,只需一层就够了。

哈夫拉(胡夫之子)的金字塔位置居中,高 143.5米,底边长 215.5
米,由于其地势较高,看上去比胡夫金字塔还要高一点。其艺术风格的庄严
与工程设计的精确均可与大金字塔媲美,并且以宏伟壮观的附属建筑见长。
那著名的狮身人面像就匍匐在其河谷边祭庙的西北方。

哈夫拉的继承者——曼考拉的金字塔位于南端,高仅66.5米,底边各长
108.5米,体积虽小,装修却十分精美。

这三座金字塔体形简洁、稳重,尖锥直刺云端,在长空烈日下对角相接,
参差映衬,强烈地传达出似乎亘古即存、万世不灭的不朽气质。通常把它们
称作“吉萨大金字塔群”,所谓的“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埃及金字塔,就
是指此而言。

在技术突飞猛进的19世纪,西方的技术人员根本不相信、也不肯承认没
有机器、滑轮、卷扬机和吊车的古代能造出如此庞大的建筑物。然而考古学
家们在一座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法老墓里发现的一幅画,足以证明古埃及人
的确干成了这件不可思议的工作。他们用的是最简单、最笨拙的装置,但他
们那无与伦比的耐心和技艺却使拥有机械装置的现代人不得不甘拜下风。
法老们追求万世不朽的欲望给人民造成了异常深重的苦难。金字塔逐层
加高,千千万万的人们却一批批地在劳累中死去,国家财富也被这石头巨人
吞得精光。少数人的长期骄奢必然导致长期挨饿的多数人的反抗;金字塔的
墓葬多次被起义人民破坏,盗墓业也日益发达。到第十八王朝初年,整个埃
及已没有一座王陵是完整的了。那些幻想不朽的国王们生前费尽心机造墓的
结果却是引来大举的破坏,如果他们地下有知的话,对这样的大违初衷,想
必无限懊恼。不过,他们后面的法老却是心惊肉跳,最终不得不放弃这富丽
堂皇的陵墓,另觅他途。

围绕伟大的金字塔,有许多神奇的传说和猜测,直到今天仍然不断,金
字塔的神奇魅力可见一斑。
                                               

  此为19世纪创立埃及宫的四大名人中的最后一位——威廉·驮·弗林德斯·比特里语。
 
哈特谢普苏特墓(埃及)

崇信太阳神的古埃及人按照太阳东升西没的规律兴建城池:东岸是活人
居住的城池,宫殿如云,庙宇森列,无限繁华;西岸以远则是阴间冥府之地,
陵寝遍布,珍宝深积,一片哀荣(古埃及著名的金字塔都在西岸)。新王国
时期(公元前1567~1085年,第十八、十九、二十王朝),首都底比斯的西
岸一带被开辟为古代最大的一个墓葬区,长达数十里的地带内,满布着数以
千百计的古墓;在尼罗河各地边缘的山崖与河岸之间,耸峙着法老们的巍峨
祭庙,至于他们的墓室则深藏于著名的帝王谷中。由于古埃及人厚葬的习俗,
这个位于西岸的亡灵城的富丽堂皇要远胜于东岸的底比斯都城,留下的遗迹
也远较东岸为多,其中尤以法老的祭庙最为壮丽。而新王国时期所有的祭庙
建筑中,最有特色也最为美观的则当推哈特谢普苏特的祭庙。

祭庙是作什么用的呢?根据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人的灵魂不灭,肉体
死亡之后的世界是一种迥异于凡间的伟大天地。但是想要获准在那里定居,
首先要保证遗体万无一失,其次必须得到天神在世界最终判决书中的批准,
要懂得一套秘密的礼仪,而且死后要带走一批与生前地位相称的财富。祭庙
是用以进行对法老来世的荣华富贵极其重要之仪式的寺庙,当然它还要为法
老祭献供奉一日三餐。在金字塔的黄金时代,法老的木乃伊和随葬品都藏在
巨大的金字塔内,与塔连通的祭庙,则是前者的附属建筑。然而愤怒的人民
的起义和盗墓者的猖獗,迫使后世法老不得不重新考虑这种布局。从中王国
(约公元前2181~2040年,第七至第十王朝)开始,金字塔就只具象征意义
了,真正存放木乃伊的墓室则凿建在隐蔽的山崖深处,不过,那时的墓室和
祭庙还没有截然分开。第十一王朝法老孟特霍特普二世建于尼罗河西岸的一
座异形金字塔庙,可说是这种变化的开端。日后各代法老虽然没有仿照这种
形制,却使金字塔不再成为法老陵墓的主体,而山崖中的墓室和河谷边的祭
庙却日益重要。

古埃及墓葬形式的巨大变化始于新王国的图特摩斯一世——哈特谢普苏
特之父。他怀着极大的勇气经过慎重的权衡利弊之后,把自己的墓室同祭庙
分开,二者相距近1.6千米。这种大胆的措施对他的灵魂极为不利,甚至也
给自己死后的永生带来了威胁,因为灵魂要通过在死者的祭庙里按宗教节日
举行祭祀才能生存,而且据说灵魂是不离遗体左右的。然而图特摩斯一世的
遗体却藏在了远离祭庙的地方,希望冀此保证自己不再遭受与前人同样的骚
扰。他的率先入驻标志着帝王谷建筑活动时期的开始。

对法老陵墓这截然分开又不可或缺的两部分:墓室和祭庙,我们采取了
这样的办法:《图坦卡蒙墓》篇专门介绍墓室,而此篇则重点介绍祭庙,因
为正如图坦卡蒙墓以其完整的墓室出名一样,哈特谢普苏特墓(Hatshepsut’
s Tomb)也以其宏大壮丽的祭庙而垂名建筑史。

哈特谢普苏特(公元前1489~1469年在位)是古埃及王国时期唯一的女
法老,也是埃及历史上记载最早的伟大女性之一。她和她的同父异母兄弟、
也是她的丈夫图特摩斯二世从公元前 1496年起共同执政,直到公元前 1490
年图特摩斯二世英年早逝。他们二人只有一个女儿涅弗鲁瑞,图特摩斯二世
指定其偏房所生儿子(即图特摩斯三世)为继承人时,便令二人成婚,这种
王室内部成婚的习惯可以保证王位的更加巩固,像图特摩斯二世本人的婚姻
就是如此。然而,哈特谢普苏特新寡后不但摄政,而且翌年为自己加冕,声
称自己拥有所有的权力与国王的头衔。为了使她的王位名正言顺,掌权之后,
她在祭庙的墙壁上仔细记录并描绘了她“从神所生”,并且在壁画中,她由
父王——图特摩斯一世加冕为王。这位以“阿蒙——拉神之女”的名义进行
统治的杰出女性“使埃及向她低了头”,她的长期执政,对埃及来说是一段
和平与繁荣的时期。许多伟大的建筑在她的时代耸立起来:她修复了很多被
①希克索斯人 破坏了的建筑,并在卡尔纳克神庙立起了两座高达30米的方尖
碑,不过,其中最伟大的建筑则非她的祭庙莫属。

哈特谢普苏特祭庙由女法老宠信的公共事务大臣森马特设计。在它的南
侧是孟特霍特普二世墓(约建于公元前2050~2010年),后者开始摒弃金字
塔单纯、原始的艺术构思,一方面另建墓室于别处,一方面把金字塔置于双
层的外沿围绕柱廊的土台上,塔身变得很小,有如柱廊中央的屋顶。这种塔
庙合一的建筑甚为独特美观,给了哈特谢普苏特祭庙很好的启发。后者的造
型的确部分参考了前者,但它则完全淘汰了金字塔的造型,并且放弃了传统
的神庙布局,而完全按照山崖台地景观的需要来从事设计和建造,使整体布
局更加宏大开阔,与周围环境的结合也更为密切。

这座祭庙建在半圆状的梯形峭壁中,背依山岩峭壁,巧妙地利用了断崖
伸出的宽阔平台来建造主体建筑。整个建筑设计成迭升的台阶柱廊,有明确
的纵深轴线,用平缓的坡道贯穿层叠的柱廊。最上层柱廊后面是殿堂本部,
内殿则凿于山崖之中。

正面柱廊用简单的方柱形,简洁明快;第一层平台上的侧廊采用刻有凹
槽的圆柱,形制优美;第二层平台上的柱廊则采用国王祭庙特有的奥西里斯
柱,每支立柱前安放一尊身着奥西里斯式服装的女王像。这些柱廊比例协调,
庄严而不沉闷,外观色调清亮纯净,与作为背景的悬崖互相呼应。

这座祭庙的装饰非常精美。各种廊庑的墙面上都有华丽的彩绘壁画和浮
雕。一些浮雕描述了女王神圣的诞生和她统治期间的大事,包括派遣贸易船
队远征朋特(今索马里海岸),搬运碑石到卡尔纳克神庙,以及一些宗教活
动。

哈特谢普苏特祭庙因成功地利用了天然地形和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从而被认为是古代建筑中和自然景观结合得最好的杰作之一。其对传统的突
破,充分表露了埃及艺术家创新的才能,而这在君主专制的制度下是非常难
能可贵而且也难得一见的。
                                               
①希克索斯人:亚洲的游牧部落,公元前18世纪末侵入并占领埃及三角洲东部地区,在此先后建立起第
十五、十六王朝(约公元前1720~1570年)。约公元前1567年前后被逐出埃及。
 
图坦卡蒙墓(埃及)

豪华醒目的金字塔从建成之日起就日益成为吸引盗贼的磁石,以及人民
发泄他们正当的愤怒的场所,使建筑它们的真正意图全盘落空。埃及法老们
心惊肉跳之余,终于想出了一个法子:把墓室和祭庙截然分开,后者依然留
在城市,前者则修到穷乡僻壤之中。尽管这对法老的亡灵非常不便,因为它
不得不每天几次赶远路到庙里就餐,然后再赶回墓室安息,未免太辛苦了些。
但为了使自己的墓室不再受到骚扰,别无选择的法老只好痛下决心。所以,
从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67~1085年,第十八、十九、二十王朝)开始,法
老们在首都底比斯坐落的河对岸,即亡灵城里,建起了自己的祭庙;而在尼
罗河西岸的一个荒凉的小山谷里,凿岩成墓。新王国时期的62位法老的墓室
都藏在这个小山谷里,于是,有了“帝王谷”的名称。这些墓室分布在山谷
两旁,依势开凿,类似中国的窑洞,但经历数千年的变迁也不倒塌;墓穴之
上也不像中国的帝陵外加封树,而是用乱石堵住洞口,外面不留痕迹,并立
许多假墓以迷惑盗墓人。饶是如此煞费苦心,法老们仍不能如愿安息。因为
他们陪葬的巨大财富是盗墓贼担当一切风险、付出一切辛苦的最诱人的报
酬。帝王谷不可避免地成为帝王和盗贼的家乡。不过在这被认为是已经掘遍
了的帝王谷里面,却还藏着一个幸运儿。那就是第十八王朝法老图坦卡蒙的
墓室。它是迄今发现的唯一未被洗劫一空的古埃及王陵。

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弗林德斯·比特里的入门弟子
——发现并发掘了这座墓室。原来图坦卡蒙墓(Tutenkhamon’s Tomb)就藏
在一些破败的石棚(大概是当年修建第二十王朝拉美西斯六世墓室的工人的
临时住处)下面,入口距拉美西斯六世的墓不到 4米远。1933年发掘完毕。
这是当时考古界的一件惊人大事。

这座墓室规模不大,形式也比较简易。主体由甬道、前厅、棺椁室、耳
室和库房组成。甬道长达120米,各室中以前厅为最大,面积为8.5x4米。
墓室内有图案鲜明、色彩繁复的壁画,内容以宗教活动和埋葬场面为主。画
面庄重精审,手法成熟稳健,代表着埃及古代艺术繁荣阶段的高水平。

其实,这座幸运的墓室也并非原封不动,盗贼曾不止一次地光顾过它,
但都被守墓官员赶跑了,所以大部分的随葬品被剩了下来。这些数以千计的
随葬品布满了除棺椁室外的其他各室,有家俱、雕像、武器、王杖、包金战
车等,豪华精致、美不胜收。尤其是那张木制金银贴面的狮腿宝座,被卡特
认为是“迄今为止埃及出土的最美丽的文物”。如今这些随葬品已被移往开
罗博物馆中展出。

真正原封未动的,是整个陵寝的关键部分——棺椁室。它的金碧辉煌使
第一个看见它的人瞠目结舌。首先是几乎塞满整个房间的4层木制圣柜(或
称外椁),圣柜通体用黄金覆盖,四面镶着鲜艳的蓝釉饰板,上面是各种旨
在保护死者的宗教象征图形。外椁内是整块黄色石英岩雕成的内椁,长 2.75
米,宽1.5米,高1.5米。内椁的盖是用重达1.25吨的玫瑰色花岗石制
成的,大概是当年工匠们把原盖跌碎后的替代品。石棺周围浮雕的女神伸开
双臂和双翅托住棺脚,似乎预防有人侵犯。庞大的石棺盖下,尚有三重人形
棺。最外层是贴金木棺,如初出熔炉的黄金一样耀眼。棺盖上是国王的金像。
像的头和双手铸成立体的,身体则采用浮雕的手法。法老的双手交叉在胸前,
手里握着用蓝釉镶嵌的曲杖和连枷,它们是王权的象征。法老的脸用纯金铸
成,眼睛用的是阿拉贡白石和黑曜石,眉毛和眼圈用的是透明蓝玉,表情严
峻淡漠,面容栩栩如生。法老的前额上镶嵌着艳丽的眼镜蛇和兀鹰——上埃
及和下埃及的图徽,这两样东西上套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这是法老死后,那
年轻的寡后献给亡夫的。这富有朴素的人情味的小花环,使卡特感触良多。
他说:“尽管这里一片金光闪闪,举目是皇家的豪华,但什么也没有这几朵
枯萎的花美丽。花虽枯萎,却还能辨出颜色。这些花告诉我们,3300年不过
像是从昨天到明天这样短暂的一瞬。”

第二层棺也是贴金木棺,棺盖上法老的金像身穿礼服,周身是阴府之神
奥西里斯神式的华丽装饰。

最内层棺豪华惊人,竟是由整块的纯金片打制而成,长 1.85米,厚 2.5
——3.5毫米,重达6千克以上,为古代黄金工艺品中所仅见。棺盖下,就
是图坦卡蒙这位盛装长眠的法老。在卡特开启棺盖之前,整整3300年的时间
里,他既未被生人的眼睛看见过,也未被生人的手触碰过。他被黄金和珠宝
层层包裹着,纯金的面罩下,是一个有文化、有教养、安祥的青年的面孔。
医生断定这是一位18岁的法老。

关于这位年轻的法老我们知道,他大约公元前1361~1352年在位,是阿
蒙霍特普四世(约公元前1379~1362年在位)的女婿。与其说他这位岳父大
人是一个法老,不如说他是一个沉缅于宗教幻想的诗人。在阿蒙霍特普四世

①当政之际,王权与阿蒙 神庙的矛盾已经明确,于是他以宗教改革的方式来打

②击阿蒙神庙,提倡只崇拜太阳神——阿顿神 的新教,所以后人称他为“异教
国王”。他为此改掉了自己原带有“阿蒙”的名字,立新名曰“埃赫那顿”,
意为“阿顿之光”。埃赫那顿膝下无子,只有二女。大女儿和女婿在他驾崩
前就死于底比斯,死因不明,很可能是遭到暗害,埃赫那顿本人也险遭暗害。
最后,年仅9岁的二女婿图坦卡顿作了继位法老。这个还不懂事的孩子登基
以后,在其辅佐者的授意下,很快就把这场声威浩大的改革葬送了,并且又
把名字由图坦卡顿改为图坦卡蒙。他在位仅9年即告夭亡,大概也是出于某
种政治暗害。这位青年的政绩如何现在一无所知,但只活了18年的国王大约
不会有什么重大的成就。卡特说,就我们所知,图坦卡蒙一生唯一出色的成
绩就是他死了并且被埋葬了。这话是有道理的。

然而,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的葬仪已是如此豪华,那么埃及昌盛时
期的伟大法老的殡葬之奢侈就真是难以想象、难以形容的了,而他们对人民
剥削、压迫、驱使之酷烈也自是难以言表。
                                               
①阿蒙神:中王国(约公元前2181~2040年)以来全国崇拜的主神和国王的守护神。
②阿顿神:古王国时期全国崇拜的主神和国王的守护神。
 
摩索拉斯陵墓(土耳其)

1978年9月,法国前总理雅克·希拉克先生慕名来到中国秦兵马俑坑参
观,面对那高大众多的秦俑和宏伟壮观的场面,希拉克相当震撼,赞誉道:
“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这句话给了
秦俑坑一个非常响亮的代名词:“世界第八大奇迹。”不过,这里我们要说
的是在它之前的七大奇迹。

公元前2世纪地中海东岸古国腓尼基的城邦——西顿的著名诗人昂蒂伯
特最早提出了“世界七大奇迹”这一称谓,用来指称古代,特别是马其顿亚
历山大大帝时代(公元前356~公元前323年)西亚·北非和爱琴海地区的7
种令人崇敬及规模或辉煌程度无与伦比的建筑。后来古希腊、罗马一些旅行
家的著作中,对这七大奇迹也陆续作了记载和描述。不过无论是诗人还是旅
行家,都不得不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使他们的足迹和见闻遗憾地局
限在西亚、北非和地中海范围之内,而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类所创造的灿烂
文明,比如中国、印度、波斯等地区的文明则因超出他们的视野和想象而未
被囊括进去。尽管如此,这一显然片面的说法却也在对其内容的参差传说中
流传下来,并在公元6世纪时,有了较固定的说法,它包括:1.埃及的金字
塔;2.巴比伦的空中花园;3.以弗所的阿耳成弥斯神殿;4.奥林匹亚的宙
斯神像;5.哈利卡纳苏的摩索拉斯陵墓;6.地中海罗得岛上的太阳神巨像;
7.亚历山大城(法罗斯岛上)的灯塔。这其中包括两座坟墓:金字塔和摩索
拉斯陵墓,这里我们来介绍一下后者。

它是小亚细亚加里亚国王摩索拉斯(?~公元前353年)之墓,公元前
4世纪中期,建于首都哈利卡纳苏(位于今天的土耳其布德伦港)。加里亚
是阿那托利高原西南部的一个小国,早在公元前6世纪中期,它就和小亚细
亚海岸的其他希腊城邦一样,屈从于波斯帝国的统治。国王摩索拉斯于公元
前359年把国都迁到哈利卡纳苏,对之进行重建,然后下令修筑自己的陵墓,
可惜他未能看到这座声动后世的陵墓竣工就去世了。去世前,他把政权留给
了王后阿提米西亚,这位未亡人深谙亡夫的心愿,决定完成他生前的愿望:①
造一座精致宏伟的陵墓。如其所愿,这座大墓果然成为希腊古典时代 晚期陵
墓方面最有名的建筑。

摩索拉斯陵墓集中表现了统治者追求威严与豪华的思想。许多优秀的希
腊建筑师与雕刻家都被聘请参与这项工程的建设。除了要完美地传达出国王
本人的意愿外,他们还力求使之成为一座融汇希腊和东方特色的创造性的宏
伟建筑。在古希腊建筑师庇者阿斯等人的设计监造下,这座陵墓确实成为他
们所希望的那种样子。

可惜的是,这座美丽的建筑和除埃及金字塔以外的其它五大奇迹一样,
被地球上岁月的变迁摧毁了。根据传说,摩索拉斯陵墓毁于公元1400年前的
一次大地震。19世纪中叶以来,学者们先后对陵墓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
墓内的甬道、地下的墓室和国王的石棺。其中,1857年英国人牛敦所进行的
发掘要算是最重要的一次,他从那里搜集到的主要雕刻遗物现藏于伦敦的不
列颠博物馆。借助古典文献与发掘材料,学者们绘制了不少这座建筑物的复
原图。从这些可靠资料,我们能够大体想像出陵墓的风貌。
                                               
① 希腊古典时代是指公元前5~4世纪之间的历史时期。
这是一座神庙风格的建筑物,它耸立在高大而又近乎方形的台基上。台
基用雕饰华丽的白色大理石砌成,约25米长,24米宽,20米高,内有停棺
①室。台基上四面竖着36根爱奥尼亚式 的珍奇华丽的廊柱,用来支撑上面的
沉重屋顶,那是一个由24级台阶构成的小型金字塔状的层级屋顶,气势十分
雄伟。塔顶端有一台座,台座上载着一辆作急驰状的驷马战车,摩索拉斯夫
妇的大理石立像就竖在战车上,这座高约 4米的乘车塑像是典型的希腊作
品,也是世界艺术史上著名的早期写实肖像雕刻作品之一。这样,这座长约
39米、宽 33米的长方形陵墓的高度就升至约50米。这个高度当然远逊于埃
及的胡夫大金字塔,不过在古代已属于罕见。无怪乎一位古代西班牙诗人在
形容这座陵墓时说,它“好象悬在空中”一样。

由于斯科巴斯等希腊雕刻名家的加盟,摩索拉斯陵墓成了一座希腊雕刻
艺术的展览馆。柱廊之间和台基座四周都饰有雕像、群像和浮雕,墓前还有
大理石雕成的石狮护卫,这些均出自于这些艺术家之手。令人扼腕的是,这
些艺术珍品早已佚失,只有部分彩带浮雕、摩索拉斯夫妇的车马群像以及巨
大的大理石马、狮雕像被找到。其中被认为最卓越的彩带浮雕要算表现希腊
人同亚马孙女战士战斗场面的一部分,这里有必要再提一下摩索拉斯夫妇的
大理石立像,这座塑像人物头发后披,容貌庄严,对光线和阴影的处理非常
出色。

摩索拉斯陵墓具有爱奥尼亚式建筑的特点,柔和俊秀、活泼精致。同时
它成功地吸取了古代东方的各种艺术传统,与希腊建筑风格溶为一体,又呈
现出繁华宏大的特征,被誉为后来许多壮丽陵墓建筑的典范。而且它的美名
远扬竟至有了造词之功:拉丁文中“陵墓”一词即源于它。

①这座被毁掉的绮丽豪华的陵墓,曾派上过其它实际用场:十字军 入侵到
哈利卡纳苏城时,骑兵团曾经用它的石料来修建城墙。这使得摩索拉斯墓的
残迹更少得可怜。不过,它依然能引起世界各地的旅行家、历史学家和考古
学家的浓厚兴趣,人们从残存的废墟遗址中,可以依稀辨认、领略古代文明
的光彩。
                                               
①爱奥尼亚式:古希腊柱式之一,与多立克柱式并行发展,柱身修长,上细下粗,柱头呈精致柔和的涡卷
状,细致柔美的造型吸收了女性人体的特征。
①十字军:11世纪末至13世纪末,罗马教皇为掠夺东方建立的宗教武装,出征者佩戴十字徽号,故名。
马其顿王陵(希腊)

在希腊北部萨洛尼卡城西南64千米的韦尔吉纳村,有一座古老的陵墓—
—马其顿王陵,这里“沉睡”着一位野心勃勃、妄图征服天下的国王——古
希腊马其顿王腓力二世(公元前359~公元前 336年在位)。

雅典最杰出的演说家德谟斯提尼认为,腓力二世是蛮入、僭主和暴君,
他不但不能拯救,而且还将窒息希腊的独立、自由和文化。腓力二世的确是
个僭主,他在其兄帕迪卡其三世死后处死了继承王位的侄子——他亡兄的儿
子,自立为王。但他绝对不是一个蛮人,尽管他生长于马其顿这个希腊北部
边陲的蛮荒国家。事实上他深受希腊文化的熏陶,年轻时在底比斯做人质期
间,他学习了希腊有关战争的战略战术以及政治权术等方面的知识,他不仅
受益于希腊的先进文化和技术,还熟知希腊城邦的弱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
互矛盾。他登基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财政改革,建成了统一的马其顿
王国,并使之在希腊诸邦中迅速崛起,一跃而成为不可等闲视之的军事强国。
这个后来居上的强国的统治者,的确想窒息希腊的独立和自由。他有条
不紊地推行领土扩张政策,希腊城邦那些昏庸无能、目光短浅的大奴隶主贵
族哪里是他的对手,整个希腊世界即将匍匐在他的脚下。公元前338年,腓
力亲率大军与希腊同盟军进行决战,大获全胜。狂喜的腓力二世纵酒大醉,
在战死的雅典人及其盟军的尸首之间举行歌舞饮宴。或许对于他来说,这些
尸体已不再是与他同类的人,而只是证明他的胜利的物件。显然,他具有侵
略者的自私与冷酷无情。

公元前338年或337年,腓力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城邦大会,结束了古
典时代的希腊历史。以后,马其顿便成为希腊世界命运的主宰,昔日称霸一
时的雅典和斯巴达两大强邦降为马其顿王国的自治区。

公元前336年春,腓力二世把侵略的目标移到了波斯,他已派出3万余
人的先遣队。就在紧锣密鼓招兵买马的气氛中,一场突发的宫廷骚乱彻底打
碎了他再次率军出征的计划。那是在他女儿的婚礼盛典上,他被内部的仇敌
刺杀身亡。从此这位一心致力于开疆拓土的君主再也无法踏上它国的士地,
只能静静地长眠于地下了。

马其顿王陵于1977年被希腊考古学家M·安兹罗尼科斯发现,并由他主
持发掘。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希腊考古学的重大成果之一。

王陵位于距地面5.18米的地下,在它的上面(距地面2.43米处)有
一座被盗过的大理石墓(约公元前350年~公元前340年),大理石墓上面
则是一个周长99米,高 12.8米的巨大土冢。如果腓力二世能够知道有人压
着他的头顶做了个屏障,不知是恼火抑或庆幸?


马其顿王陵的形状看上去像是多立克柱式 神庙。它分两个墓室,前小后
大,大墓室为主室。墓门是多立克柱式的门廊,横楣上还留着猎狮图壁画的
残迹。在安兹罗尼科斯之前,这关闭了的墓门还未曾被人打开过。王陵的墓
顶是拱形结构。

主室的面积约4.46平方米,正中间置放着白色大理石棺,石棺内有一
只长方形的纯金骨灰箱,长 40厘米,宽 33.5厘米,重 10.8千克。骨灰箱
                                               

  多立克柱式: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主要柱式之一。大约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初叶,流行于意大利西西
里一带。多立克柱式造型沉重、粗壮、刚劲、简洁,带有男子雄伟坚毅的神韵。
的四足呈狮瓜形,箱盖上刻着一颗图案化的大星,这是马其顿王室的星光形
徽记,金光灿灿,光芒四射。骨灰箱的四壁饰以玫瑰花、棕榈叶和藤蔓等花
纹图案,异常精美。尤其是玫瑰花,花瓣内镶满宝石,金子的光泽与宝石的
光芒互相辉映,华美难言。骨灰箱内盛着腓力二世的骨灰和两颗牙齿,用紫
色的锦缎包裹着,上面还覆盖着一顶金制的王冠,王冠上面装饰有橡树叶和
橡实交缠的图案。小墓室中也有一个同样的石棺,不过较小;棺内也有一个
纯金的骨灰箱,形制与主室中的骨灰箱相仿,不过也较小,重 8.42千克。纯
金打造的骨灰箱与金冠的制作精美绝伦,为希腊考古中所仅见。

主室的石棺前放着一张木床,数千年岁月的堆积之下,木床已经朽坏,
上面放着盔甲、青铜胸甲、金箔包裹的护胫、鞋履、刀、王笏和王冕;木床
两侧有银杯、银瓶、矛、盾牌等随葬品,都是古希腊工艺的精品。其中最为
出色的是盔甲和盾牌。盔甲上刻有雅典女神和8个狮头浮雕,出土时它的金
带和金环仍然熠熠生辉。木床上镶配着象牙浮雕和小型象牙头像,头像大小
只有2.54厘米,雕刻技艺非常高超。发掘者认为,这是腓力二世和王后及
其儿子亚历山大大帝的肖像。

说起腓力的虎子,名气要比乃父大。他是个拥有超凡的才能和坚毅性格
的君主,曾在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的指导下受过很好的教育,他热爱荷马,

崇拜阿喀琉斯 ,其野心与乃父如出一辙。腓力在世时,据说每当亚历山大得
知父亲的胜利消息便愁容满面,抱怨说留给自己开疆拓土的地盘已经不多
了。腓力的猝死,给了他施展自己抱负的大好机会,刚满20岁的他利落地稳
住了当时的混乱局面,随后开始了近10年的规模空前的远征,从而使一个地
跨亚欧非三大洲的空前大帝国呈现于世。

希腊是欧洲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希腊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腓
力二世虽征服了希腊,但博大精深的希腊文化却早在他凯觎希腊疆土之先就
已征服了他。他是希腊文化栽培出的希腊的死敌,而从生到死,这个死敌都
始终匍匐在他所践踏的土壤所滋生出的文化脚下,他坟墓中那些杰出的希腊
艺术品就是明证。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其顿王腓力二世失败了,而失败是任
何侵略者的必然下场。
                                               

  阿喀琉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希腊军队最勇猛的将领。
 
秦 始 皇 陵(中国)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就其所处时
代而论,刘向所经历的世面实在不能算多。不过,秦始皇陵却果真如他所言,
在整个封建时代大大小小的坟丘中拔了头筹,无论是陵冢高度、陵园规模,

甚至地宫 的豪侈程度,都确确实实地是空前绝后了。

如今古墓已成苍岭,气势犹存地盘踞在陕西省临潼县骊山北麓。骊山又
名丽山,“其阴多金,其阳多玉”,风景优美,素有“绣岭”之称,秦始皇
贪慕丽山的美名,故长眠于此,连坟墓都号“骊山”。骊山墓面朝渭水,背
依骊山,占地总面积约63·7平方千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果然是“千
古一帝”的风范。

骊山墓始建于公元前227年,当时秦始皇还未成为始皇帝。他姓嬴名政,
是个刚刚继承其父(秦庄襄王)王位的13岁的少年君主。从公元前230年到
公元前221年,大约十年的时间里,嬴政在他先世开创的霸业基础上,兼并
六国,结束了中国历史上近300年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空前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志得意满的嬴政自认德兼三
皇,功过五帝,自称“皇帝”,又幻想皇权永固,可以二世、三世以至无穷
地万代相传,故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是一个有为的封建君主,在他的统治下,大秦王朝迅速发展壮大
起来,然而比这速度更快的,则是秦始皇不断膨胀的奢欲。他无休止地役使
天下人民,开疆拓土,修建长城,发动大规模的战争,疲病不堪的人民哀号
呻吟,他置若罔闻,又大举营造阿房宫,并征发刑徒70万人去继续修建骊山
墓。这一切,既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又大大损耗了秦国的国力,成为他
自促秦朝灭亡的祸根,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于出巡途中,终年53岁,
这时骊山墓犹未竣工。

骊山墓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皇陵,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帝王埋葬
规制和陵园布局的先例。从秦始皇陵开始,不仅堆土成冢,而且建筑豪华的
陵园和寝殿,这是与君主专制和皇权独尊相适应的。

古人讲“视死如生”。秦始皇陵的规制就是仿照咸阳都城的规制,分内
外两城,呈南北狭长的“回”字形。内城周长2 520米,外城周长 6 294米,
城四角设有警卫的角楼,内外城东、西、南、北四面各设城门。陵冢坐落于
陵园西南,是完全依靠人工用纯净的黄土夯筑而成的四棱台形土丘,有些像
埃及金字塔截去上半部分尖锥的样子。陵冢高120米,周长2177米,上面遍
植草本以像山岭。高大的陵冢虽然历经2 000多年的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
已降至76米,但仍冠历代帝王陵墓之首。

陵冢下据推测是巨大的竖穴式土坑,虽未经发掘,不能知道地宫的真面
貌,不过,从《史记》记载还可略知一二,而这已足够令人吃惊的了。至高
无上的皇权,极端的专制,无休止的奢欲,对长生不死的妄想和对死亡的恐
惧在雄才大略的秦始皇身上奇妙地结合着,使他的行为充满了愚妄和荒诞的
色彩。他一面听信齐人徐市(f¨扶)!海上有仙山!的鬼话,派他率几千童男
童女入海求取不死药;另一方面费尽心力地为自己造陵墓。他把自己在人间
的享受尽数搬到了地宫。地宫就是咸阳宫在地下的缩影。它掘地极深,用纹
                                               

  地宫:放置棺椁和随葬品的地下室。
 
石砌筑,以堵绝地下的泉流,并涂上“丹漆”以防潮;东西南北四面有结构
宏大,布局奇特的墓道相通。椁室灌入铜液,可谓固若金汤。地宫内部构造
极为复杂、陈设更尽侈丽;里面建有豪华的宫殿,设有百官的牌位,奇珍异
宝不可胜数;墓室顶部排列着日月星辰的图形,底部灌注水银象征江河大海,
机械转动,这九泉之下的银河就能流动;还有黄金制成的大雁与野鸭翔空弋
水,又有人鱼脂肪做成的蜡烛,可以长明不息。这一切都强烈地昭示着“长
生”。然而不死药自然没能求来,尽管神勇的始皇帝曾御驾亲征,到海上用
连弩射杀了据说阻挡求药行程的大鱼。始皇厌恶说“死”,百官不敢言死,
但死亡终究要来。地宫再怎样繁华,再怎样酷似人间,也不能让棺木中的尸
骨起死回生了。可怜秦始皇还令工匠特制会自动放箭的弓弩,来保卫这于生
命一无用处的坟墓;更可叹他的儿子——秦二世胡亥,将始皇后宫中未生儿
子的嫔妃全部殉葬之后,又将工匠全部活埋在这座大墓的中门和外门之间,
以永保地宫的安全。根据近年来的考古材料,地宫仍然完好无损,抛开秦始
皇不言,这对于秦代文明的保存和研究来说倒确是一桩幸事。

陵园的中心部分是寝殿,它位于内城的西北部,里面放置死者生前的衣
冠,供灵魂起居之用,这反映了秦始皇死后仍要统治天下,驾驭群臣的痴心
妄想,这种富有代表性的想法付诸实践便开创了古代帝陵建筑寝殿的先例。
从今日的残砖断瓦、土石遗迹尚能想象出当年宫殿建筑的豪华壮观。陵西侧
紧靠内城西墙是守陵人和侍奉宫人的住处,此外还有车马坑、马厩坑和珍禽
异兽坑,完全是帝王生前的排场。

陵园内还有一条高约10米,长1400米的排水大堤,以防水患,可见秦
始皇陵园设计之周密,真称得上是“千年大计”了。

近年来,始皇陵周围陆续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有两乘彩绘铜车马,这
是我国考古史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体形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铜质车
马。铜车马俑大约是真车真马真人的一半,挽具齐全,装饰华丽,造型生动,
制作精巧,色彩鲜艳,是极珍贵的青铜艺术品。

最能反映始皇陵豪华和宏伟的还是陵园东门外的兵马俑从葬坑。三座兵
马俑坑共出土陶制兵俑上万件,战马600余匹,战车120余乘,形象地再现
了秦始皇威震宇内,削平群雄的强大军容。如今这座地下文物宝库又重见天
日,成为秦代陶瓷艺术和金属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的见证,并被称誉为“世
界第八奇迹”,这恐怕是始皇当年始料不及的。

更让始皇绝对意料不到的是秦始皇陵的开放。这座地下帝国于1961年被
我国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修整的秦始皇陵作为中
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象征,闻名世界,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来此
领略绚丽多姿的秦代文明的风采。
 
仁德天皇陵(日本)

中国最大的帝陵——秦始皇陵规模之宏伟可以说蜚声五洲,然而,一些
日本史学者却认为,有一座坟墓,其宏大就连秦始皇陵也不能及,它就是日
本独具特色的前方后圆坟中的巨无霸——仁德天皇陵。因为这种前方后圆坟
是除了日本之外其他国家绝对没有的特产,所以仁德天皇陵是全日本,也是
全世界最大的前方后圆坟。

仁德天皇别名大鹪鹩尊,大雀命,生卒年不详,是应神大王的王子。大
约在公元4世纪后期至5世纪前期在位,这期间正是大和朝廷统一国家的鼎
盛时期。

大和国家兴起于3世纪中叶以后的大和(今奈良县)。3世纪时,日本
列岛已有许多小国,但是都各自为政,其中较大的是邪马台国。邪马台衰落
后,后崛起的大和国逐渐扩大领土,5世纪时,基本上统一了日本列岛。大
和国是各地臣氏族贵族的联合政权,首领称大王(后之天皇),是世袭君主,
但还没有绝对权力,实际上是氏族贵族的共主。大和时期创造的文明成为日
本文化的源头,所以日本人骄傲地称自己为“大和民族”,就如中国人说自
己是“炎黄子孙”、“华夏民族”一样。

大和政权时期,日本的天皇贵族以及豪门大户,普遍以为自己建造高大
的坟墓为荣,这种叫做“古坟”的巨大的坟墓先是在畿内出现,很快盛行全
国,因而历史上把这个时期(公元3世纪后半叶~7世纪)称为“古坟时代”,
这是日本继绳文式文化、弥生式文化之后的又一个文化阶段。根据古坟形制
的发展演变,一般又可分为前、中、后三期。有趣的是,它恰好同日本国家
开始统一、大和朝廷昌盛,最后走向衰亡这一过程相一致。

古坟的特点是堆土成丘,在坟丘中埋石室,放置棺木以安葬死者。坟内
埋有大量的金银器、铜器、玉器等珍贵的随葬品,坟丘上部及周围排列着许

多埴轮。
根据古坟堆土的形式,有圆坟,方坟,前方后圆坟,上圆下方坟等等的
区别,其中以前方后圆坟的规模最为雄伟,形状也十分优美,再加上它是国
外没有而日本独具的形式,所以可以把它称为日本高冢式古坟的代表。
前方后圆坟的鼎盛阶段出现在古坟发展的中期。这一时期,高冢林立,
形象地反映着当时大和政权的兴盛和大王的权威。仁德天皇陵便是这一潮流
的代表并高踞峰巅。

仁德天皇陵位于大阪府市大仙町。相传建于五世纪初。直径长475米,
前方部宽300米,高 27米;后圆部长245米、高 35米;整座陵墓面积达48
万平方米。陵墓周围环绕着圆筒形、牵牛花形以及家屋、犬马、女子、水鸟
等形状堺的埴轮和葺石。坟外有三重濠沟,周围有十多座陪葬墓。1872年坟
丘的方形部分崩坏,露出了横穴式石室,内有石棺,棺外有鎏金铜甲胄、刀、
玻璃器等;此外,还出土了铜镜,环形大刀、马铎等器物。

这些随葬品,种类之所以如此广泛,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即为了不让死
后的生活有什么不便之处,要尽量把死者生前使用的物品多多益善地装入棺
内。

至于坟墓外部设置的家屋、犬马、女子等土俑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并不
明确。比较有力的说法是:古坟在当时也是祭祀的场所,人们在这里举行仪
                                               

 埴轮:日本古坟时代陶制的丧葬用品,排列在古坟坟丘的上部及周围,流行于4~6世纪。
式以拜谒祖灵,所以房屋、器具等土俑是作为常设的装饰性的东西放在那里
的,而人形土俑则是用来表示参拜者。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坟前摆放这些模拟
房屋、器物和动物、人物形象的埴轮,其目的是炫耀死者生前的权威和享乐,
并且力图把这一切全部从人世带到阴间。无论怎样,就艺术而言,这些埴轮
在造型方面都达到了埴轮陶塑艺术的高峰,人物表情和动物姿态纯真、古朴、
生动,显示着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格,至今仍能引起人们亲切和喜爱的心情。
可以说,土俑是日本人生活和心灵的表现,有着超越时代的强大生命力。

仁德天皇陵以大著称,不过它的大与前期古坟的大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前期的古坟比较取巧,它是利用丘陵自然隆起的圆形部分作为坟顶,又利用
倾斜而又较狭的部分,把它削平、整形,使其略呈方形,作为坟首;再在坟
顶上筑一竖穴,以便纳棺于其中。这就是前期古坟的代表形式。由此,我们
可以看出这种坟外貌虽似高大,但是名不符实,因为它是借丘陵之高大以为
高大的,因此是虚假的夸张的高大。而仁德陵则比较实在,由丘陵转到了平
地,这才是货真价实的大坟,因为它是全部用人工筑成的。这就好比一个穿
高跟鞋的矮个子和一个穿平底鞋的高个子,前者显出的高挑自然不如后者的
让人心悦诚服。不过,若从节省人力物力的角度来讲,前期的名不符实的大
坟却要比仁德陵这种名符其实的大坟少失一些人心,尽管它们同是大王和贵
族残酷剥削、役使人民的见证。

为了营建出仁德陵的高大,不知有多少无名的人被迫付出了难以计量的
劳动。曾有土木专家推算过,得出了下面这些惊人的数字:大坟所用的总土
方约 1405866立方米。这些土方如以一人之力,从平均200米外的地点搬运
而来,当共需1406000工次,以千人之力搬运而来,当共需 4年;以载重 5
吨的大车搬运而来,当共需 562347车次。然而这些还只是就坟本身的筑造
工程而言,如果再加上那三重大壕和那塑烧过放在坟边、坟顶上的2万多件
埴轮所需的人力,则其天文数字当更加惊人了,此坟确是大王权威,也是大
王淫威的反映和产物。

最后还要补充的是,仁德陵的主人仁德天皇,据考证就是《宋书·倭国
传》中向东晋安帝“万里修贡”(安帝义熙九年,413年)的“倭王赞”。
可见中日交通由来以久。而中国大陆长期战乱时(南北朝对立时期)流入日
本的中国人也不在少数,此外还有大量为逃避战争灾难而移居日本的朝鲜
人,他们中的许多人也都在高大的仁德陵中洒下过苦辛的血汗。
 
唐太宗昭陵(中国)

与秦汉时期不同,唐代皇帝的陵寝大部分沿用魏晋和南朝流行的办法:
在天然山峰的中部开凿墓室,不起土堆,节省了不少人力物力,而兀峰挺拔、
上摩云霄,相形之下,再高大的陵冢——如秦始皇陵——气势上也自逊了一
筹。开创唐代帝王依山为陵先例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

昭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22千米九嵕山的主峰。九嵕山山势突兀,海拔
1888米;地处泾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
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亘及平野。照陵的玄宫(即墓穴)就凿建于九
嵕山南坡的山腰间,陵园方圆60千米,就气势之壮观雄伟而言,可以说是空
前的了。

昭陵从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死后开始营建,直到贞观二十三年
李世民入葬方告完成,历时达13年。唐太宗生前曾宣扬俭约薄葬,这不过是
怕掘墓之徒眼热光顾,难保骸骨安宁。事实上昭陵建制十分奢华,据文献记
载,昭陵玄宫高悬,墓道至墓室深250米。墓道前后有五重石门,墓室宏伟
富丽,与阳间的宫殿无异。中室为正寝,东西厢房中摆放着石床,床上石函
的铁匣里全部是前代的书画,其中就有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手书的《兰亭序》
真迹,这是太宗之子高宗谨遵父命陪葬的。墓门外沿山腰还建有许多木构的
房舍游殿,供唐太宗的灵魂游乐,里面还有宫人小心侍奉如常(唐太宗是中
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然而对这种荒谬事也未能免俗)。由于玄宫
前面山势陡峭,来往不便,又顺山旁架设栈道,悬绝百仞,左右盘旋,绕山
300米,才到达墓门。后来为了保护陵寝安全,又将栈道全部拆除,与外界
隔绝。尽管如此,仍不能免去被盗掘的命运。不过今天的游人却只能远远望
山兴叹,无法到得跟前。

昭陵陵山四周围绕垣墙,墙四隅建有角楼,墙正中各开一门,南曰“朱
雀”,北曰“玄武”,东曰“青龙”,西曰“白虎”。陵园的主要建筑是献
殿(上宫)和寝宫(下宫)。献殿位于朱雀门内,正对山陵,是上陵朝拜和
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寝宫建在陵山墙外的西南角,是供唐太宗灵魂起居的
场所,守陵官员和日常侍奉人员也住在这里。当年的这些华丽房舍如今只剩
残砖断瓦,衰草黄土了。

昭陵主峰迤逦而南,范围极为广泛,占田约30万亩,有 107座功臣贵戚
陪葬墓,这种笼络臣僚的手段乃袭自西汉,而陪葬墓数目之多,却是历代帝
王陵寝之冠。这庞大的陪葬墓群呈扇形列置在主陵两侧,益发衬托出昭陵至
高无上的气概。陪葬者除了皇族外,大部分是文武功臣,他们是李世民父子
统一中国,创设大唐帝国的重要人物,此外,还有些少数民族首领也有幸陪
葬。

石刻艺术是昭陵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昭陵更为后世重视的原因之一。
唐太宗是史所罕见的明君,在他的治理下,宇内安定,四方顺服,出现了历
来为史家所艳称的“贞观之治”(太宗年号“贞观”)。随着生产力的恢复
发展,文化艺术也日渐繁荣,故而昭陵石刻,如重要陪葬者的碑碣,六骏浮
雕,蕃酋石刻像等技艺精湛,精美非凡,更兼高大雄伟,与高耸的山陵浑然
一体,和谐中显出蓬勃昂扬的风貌。

初唐立碑之风盛行,所以碑碣占了陵园石刻的绝大部分,这些碑石汇当
时书法之精萃,反映了初唐各书法家的风韵特点以及盛唐书法的艺术风格。
昭陵玄武门外原来列置 14个少数民族首领的雕像,象征贞观年间诸宾王归
顺唐朝,向唐太宗朝圣的情形,是唐太宗时期良好民族关系的写照。这些石
像高8尺,座高3尺,栩栩如生,极为壮观,可惜清乾隆以后大多被毁,现
在仅存两座了。

如果把昭陵比作一顶美仑美奂的皇冠,那么昭陵六骏浮雕就是上面最耀
眼的一颗宝石。这些浮雕原来置放在玄武门内东西两庑,与历代一些帝陵陈
陈相因的一般性的石人石马布局不同;这是唐太宗为了纪念他开国的武功所
立。六骏是他当年驰骋战场所骑的六匹战马,名字分别为飒露紫、拳毛■、
白蹄乌、特勒骠、青骓和什伐赤。相传六骏诸形出于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
手,由技艺高超的名匠依照图形一一刻在青石屏上,每件石屏刻一匹马。石
屏高约1.5米,宽近2米,左上角或右上角都有唐太宗自题的四言赞美诗,
由唐代大书法家欧阳洵书写,不过,如今字迹已无从辨认了。这一组石刻表
现的六骏情态各异,姿态生动,神韵充沛,造型优美雄骏,手法浑厚简洁,
饱满圆润,堪称稀世珍品,而唐朝的一代雄风也尽现于此;更绝的是六骏中
有四骏身上中箭,鲁迅先生曾称赞说:“汉人墓前石兽多半羊、虎、天禄、
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其手法简直前无古人。”大概
由于六骏的战斗经历,再加上石雕艺术的魅力,这组浮雕在民间的传说中充
满了神奇的色彩。据说安史之乱时,唐军和安禄山手下将领崔乾祐在潼关展
开大战。战斗中,叛军的一队白旗军冲杀悍勇,攻势凌厉,唐军一时难以招
架,眼看要败下阵来。突然黄旗招展,不知从何处杀出一队人马冲向白旗军。
两个回合的恶战下来,黄旗军杀得贼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但因寡不敌众,
被白旗军团团围在核心,难以突围。就在这危急之时,忽然阴云四起,狂风
大作,飞沙走石,转眼间黄旗军踪影全无,惊得叛军呆若木鸡,仓皇倒退了
几十里。后来,昭陵的守陵官员奏报朝廷说,潼关大战那天,昭陵前的石人
石马个个汗湿欲滴。人们纷纷传说:那队勇猛神奇的黄旗军就是这些石人石
马组成的。

19世纪后期,“六骏”中的一匹马曾被欧洲人摹绘成图,收进《世界名
马图》里。以后凡各国出版的有关中国的美术书,插图中总少不了“六骏”
的英姿。1914年,美国文化侵略分子勾结陕西军阀,把“六骏”全部打碎,
并盗去其中的“飒露紫”和“拳毛■”,现陈列在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余四骏被复原、被盗之两骏也被复制,存放在陕西
省博物馆。

昭陵及其陪葬墓是中国初唐历史文物的集中代表。1961年,国务院公布
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在陪葬墓中的李勣墓建立了“昭陵博物
馆”,昭陵陪葬墓出土的300多件珍贵文物就陈列于馆中,供络绎不绝的游
人欣赏。
 
江西三古坟(朝鲜)

位于平安南道江西郡三墓里平野的江西三古坟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
国的著名古迹,它建于7世纪中叶,是高句丽壁画古坟中的佼佼者。

高句丽是朝鲜貊族的一个支系,公元前后形成封建国家,与随后建立的
百济、新罗鼎足而立,这种三国分立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7世纪下半叶新
罗统一朝鲜。高句丽朝的文化繁荣灿烂,古坟就是其中建筑和绘画成就的集
中代表。这些古坟构造复杂,设计精密而科学,是以高度的数学和力学知识
为基础的纯熟精练的艺术杰作;同时,这些古坟中的壁画,又以其丰富的内
容、多样的形式及出色的艺术技巧在朝鲜绘画遗产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迄
今已发现了近80座高句丽壁画古坟,其中以江西三古坟的壁画最为出色,闻
名遐迩。

江西三古坟由大中小三座古坟构成,成三角形排列,大墓居最南侧,叫
江西大古坟,坐落在它西边的叫江西中古坟,东边的叫江西小古坟。大、中
古坟里有壁画,小古坟里没有。

大古坟呈方台形,用凿得平整漂亮的花岗石彻成,直径58米,高 10米,
分为走廊和正室两大部分。正室的门是两扇整块巨石,走廊开在正室南墙正
中。正室平面为方形,东西宽3.15米,南北长3.18米,从地面到天棚高3.5
米,建筑技艺巧妙高超。

大古坟正室四壁及顶棚都有绘画,壁画是先在石壁上用墨线勾勒出死神
和其他对象的轮廓后,再用黄、红、紫、青、绿等各种颜色着色而成。壁画
的题材是幻想的四神。当时高句丽盛行信仰守卫东西南北4个方位的四神宗
教。他们相信,坟墓里画上四神,四神就会守卫坟墓里的人,因此东墙画有
青龙,西墙画有白虎,南墙画有朱雀,北墙画有玄武。天棚画的题材也是幻
想世界,画有以黄龙为主的神仙、麒麟、凤凰以及忍冬蔓、荷花等装饰图案。
中古坟外形亦是方台形,直径50米,高约9米,形制与大古坟相同。正
室四壁也各按不同方位绘有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神,天棚则与大墓不
同,中央画有荷花,东西各画有太阳和月亮,南北各画有凤凰,四角画有荷
花、忍冬蔓纹和云纹等装饰图案。

小古坟的形制与大中古坟相同,但没有壁画。

当时的人们相信灵魂不灭,认为死是现实生活的继续,坟墓是灵魂生活
的宇宙。这些古坟表现了贵族们企图永远享受豪华生活的梦想,他们为此费
尽心机地装饰坟墓,并以此作为自己权威的象征。天棚上所绘的天体图及四
壁所绘的四神图一方面表示了当时人们对日月、星辰的信仰,同时也在室内
造成了一种神圣的气氛,显示出墓主的威严。古坟壁画最初以描写墓主生前
的日常生活和行乐为主,后来才逐渐演变为描绘幻想世界的图画。不过,无
论是哪一种,哪一幅画,都是以生动有力和雄伟为其特征的。在四神图中,
最出色的就是江西三古坟的壁画,而三古坟壁画中最有价值的则数大古坟中
的青龙、朱雀和中古坟中的白虎、玄武。青龙取的是刚从天上飞落地面喷云
吐雾腾身飞驰的形象;朱雀则是展翅摇尾欲上九霄的姿态,刻划极为出色,
特别是白色、红色和栗色相配得当,颜色鲜明,使得整幅画生动有力;白虎
图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图中的白虎昂首挺胸,威风凛凛,一副王者之象,这
幅画被认为是诸多高句丽壁画古坟里四神图中最优秀的杰作;玄武取的是大
蛇缠着奔跑的乌龟的形象。就手法而言,朱雀和玄武画用圆形图案手法,青
龙和白虎画用的是浪线手法。

这些壁画的主题虽属幻想,带有宗教迷信色彩。但其有力的线条、协调
的色彩和布局以及生动而富有魄力的特征却表现了高句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和高超的绘画艺术,是世界绘画史上的珍品。因而虽然江西三古坟没有其他
古墓规模大,但其巧妙的建筑技术尤其是坟中的古代壁画珍宝却使它在众多
的高句丽壁画古坟中卓而不群,成为朝鲜远近闻名的古迹。
 
西 敏 寺(英国)

坟墓作为死者的容身之所,在许多文化与文明中常常被陵园或纪念馆所
代替,有时两者并存。而整个中世纪(5~15世纪)时期,把死者葬在教堂、
修道院或小教堂里是很流行的做法。早期文明中,坟墓被看作是死者的住屋,
所以墓内通常陪葬有大量的衣服、器皿和家俱等生活必需品。自文艺复兴
(14~16世纪)以来,西方关于坟墓是“死者之家”的概念已经趋于消失。
因此,在教堂里,一口石棺或一块墓碑就可以称之为坟墓。西敏寺
(Westminster Abbey)就是一块容纳众多的这种坟墓的墓地。

西敏寺(亦译作“威斯敏斯特寺”)位于英国首都伦敦泰晤士河南岸,
议会大厦西南,创建于公元960年。它的前身是7世纪时在泰晤士河一个叫
托内的小岛上建起的祭祀圣彼得的小教堂。从创建时起,寺院就称作威斯敏
斯特寺(意为“西寺”,以区别于位于城东伦敦塔外的一个西都会寺院——
“东寺”)。1050年,英格兰国王“笃信者”爱德华(1003~1066年)下令
对之进行扩建,以作为自己的墓地,1065年竣工,正式启用。以后的历代英
王又陆续改建、增建。18世纪上半叶,英国建筑家尼古拉斯·霍克斯穆尔建
造了教堂西端的双塔。1875年起,教堂正面由英国建筑师、哥特复兴式建筑

风格运动的领袖人物乔治·吉尔伯特·斯科特整修。这位沉缅于哥特式建筑
风格的建筑师在承担修复工作时,常因傲慢地毁掉许多精美的非哥特式作品
而引起时人的争议。不过,这种作风对西敏寺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幸事。作为
英国中世纪建筑的主要代表,西敏寺的建筑风格和特点,虽然在马拉松式的
建造年代中不断地推移变化,从诺曼式、哥特式,一直到早期文艺复兴的式
样,不过它的基本特色仍属于哥特式,所以历经700多年的修葺而犹能保持
原貌,实在多亏了斯科特这样的建筑师。

西敏寺主要由教堂及修道院两大部分组成。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主
体部分长达156米,本堂两边各有侧廊一道,上面设有宽敞的廊台。本堂宽
仅11.6米,然而上部拱顶高达31米,是英国哥特式拱顶高度之冠,故而本
堂总体显得比例狭高,巍峨挺拔。耳堂总长62米,与本堂交会处的4个柱墩
尺寸很大,用以承托上部穹顶。穹顶以西是歌唱班的席位,以东是祭坛。
教堂西部的双塔(l735~1740年)高达 68.6米。平衡本堂拱顶水平推
力的飞拱横跨侧廊和修道院围廊,形成复杂的支撑体系。

教堂东端,即教堂中轴线的末端,原是圣母礼拜堂,后来毁坏。16世纪
初,在这个位置上建起了一个规模更大的礼拜堂(1503~1519年,另说1502~
1512年),即著名的亨利七世礼拜堂,这是英国中世纪建筑最杰出的代表作
品,由罗伯特·渥都设计。礼拜堂本身就是一个小教堂,有独立的本堂和两
边侧廊,陵寝设在一端。其巨大的扇形垂饰和宛如倒挂着的晶莹华美的钟乳
石拱顶,设计大胆,构思巧妙,拱肋图案别具一格,是整个建筑中最精彩之
处。室内墙上满布壁龛,龛内共立有95个雕像。这座礼拜堂装饰华丽精美,
被认为是“所有基督教国家中的至美之所。”

在教堂内还有许多象亨利七世礼拜堂这样的献给死去君主的建筑,使人
不由得不惊叹西敏寺教堂内别有洞天。如祭坛东端的圣·爱德华礼拜堂,其
中央的爱德华祠墓建于1269年,是世界各地香客的朝圣之处。主祠周围还有
                                               

 哥特式建筑:又译高直建筑。12~16世纪初期欧洲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以法国为中心,主要是教堂。
亨利三世及其他国王祠墓,形成了各个时代的雕刻博物馆,尤其是东端的亨
利五世墓堂更以雕饰华美著称。建筑西敏寺的初衷就是将它作为英国国王的
墓地,事实上,从亨利三世到乔治二世的20多位国王的确都葬在了这里。在
圣·爱德华礼拜堂西侧有著名的爱德华一世加冕宝座,它高踞于祭坛前面的
高台之上,宝座下有一块称之为“斯库恩”的圣石,它原是苏格兰国王传统
的加冕座位,是其权力的象征,1297年,爱德华一世将它带到了伦敦。顺便
说一句,西敏寺还是英国国王加冕和王室成员举行婚礼的所在。从 11世纪的
诺曼“征服者”威廉一世开始,除了13岁即被叔父谋杀于伦敦塔中的爱德华
五世和那位不爱江山爱美人、自动放弃王位的爱德华八世(后被封为温莎公
爵)之外,所有英王都在此加冕登基,包括当今的伊丽莎白女王。可以说,
西敏寺是一部英国王室的石头史书。

教堂内,还有一座特殊的小礼拜堂。说它特殊是因为这座小礼拜堂不是
献给君主,而是献给勇赴国难者——牺牲于“不列颠之战”(1940年秋季发
生的英德空军之战)的皇家空军战士的。小礼拜堂的彩色玻璃上绘有当年参
战的 68个空军中队的队徽。这为满目的皇家奢华中注入了一股刚健悲壮之
气。

在教堂或具有特别纪念意义的建筑物中,大都会专为杰出的人物划出一
席之地。正如法国的名人葬在先贤祠,英国的名人身后则有幸进入西敏寺。
他们或被埋葬在教堂内,或者在此树立纪念碑。耳堂南翼的“诗人角”就是
诗人和作家墓祠的荟萃地。这里还有著名的第一次大战时的无名战士之墓
(1920年)。所以,这里墓室累累,纪念碑林立,堪称英国著名的历史文物
陈列馆。而且,这些祠墓和纪念碑在建筑上还有一个妙用:有效地避免了教
堂中轴线上气势非凡的纵深可能产生的枯燥感。

教堂南侧是修道院,创建于13世纪,是一方形庭院,周围设开敞拱廊,
拱廊周围另有许多附属建筑物。此外修道院庭院东南一侧,还有宝库厅和地
下小教堂。后者为一长方形厅堂,现为寺院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国王、王后
和贵族们在葬礼中放置在无盖棺材中供人凭吊的雕像。这些雕像都是根据死
后面容模制下来的,造型真实生动。其中以爱德华三世(1312~1377年)的
雕像最为古老,以英国海军中将纳尔逊子爵的雕像最为精致,这位被誉为“海
洋权威的化身”的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海军指挥官曾在一次海战中大败拿破
仑,从而最终导致后者滑铁卢的失利。

西敏寺的柱廊恢宏凝重,拱门镂刻优美,屏饰装潢精致,玻璃色彩绚丽,
双塔嵯峨高耸,整座建筑既金碧辉煌,又静谧肃穆,被认为是英国哥特式建
筑中的杰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