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油价愤怒”难撼油价虚高格局

 南丹山人 2009-07-12
“油价愤怒”难撼油价虚高格局
要不是中石化“权威人士”突然站出来公布一份油价构成帐单,6月30日油价再次上调后出现的“名涨实跌”之怪现象,也就局限于新闻报道范围,很难波及至新闻评论范围。后者想发力需先树一个靶标作为评论由头。那张不合时宜的“帐单”,恰好成为最新一波新闻评论范畴下的“油价愤怒”的导火索。
 
油价虚高,对制造业和运输业伤害最大,在眼下则影响宏观经济整体复苏(包括成本和心理预期),还打乱经济运行节奏。相对次之的利益受损者系私家车主。照理讲,油价虚高受损最大的若干群体,最易引发“油价愤怒”,也最有维权的冲动。
 
有点儿不可理喻的是,每次油价上调,或者油价下调慢上半拍,企业普遍逆来顺受,从未见哪家企业自告奋勇充当“油价愤怒”的出头鸟。而日益庞大的私家车主群体,也很少有人公开站出来表达自身“愤怒”。
 
相反,每次表达“油价愤怒”,总是以时评圈为主打。这个群体也有少量“企业代言人”和私家车主,但多数人不是。毫无疑问,“替弱者说话”系现阶段公民表达的主要存在形式,但换个视角----具体到“油价愤怒”,颇有点“皇帝不急太监急”之意味。“皇帝”不急与维权意识不高没多大干系,相反,该群体最精明,犯不着为解决不了的油价虚高劳心伤神自找不痛快。
 
十多年前闻油价虚高,笔者反复撰文痛斥的几个环节点分别是垄断、价格管制和暴利。过程之中,国内石油供给结构,投融资方式,企业属性、油价调节手段均在变。笔者也在变,这几年再写同类文章客观、平和、务实了许多。
 
结合6月份两次上调油价及当下“油价愤怒”,先说供给结构之变。早年石油自给自足还有少量出口,于今自采与进口各占一半。自采油与进口油价格不同,后者高于前者,自采油价政府可控,后者须随行就市。到了炼厂,两种成本不同的原油一搅和,政府很难对实际炼油成本作精确监控。这是导致油价虚高的一道原因。
 
再说投融资方式之变。过去以财政拨款为主,于今则主要依赖企业利润和市场融资。每闻两大巨头为“亚洲最赚钱公司”,把暴利收缴国库的呼声就一波波释放。问题在于,改财政拨款为“企业留利”恰系1984年“经改”的起步原点。重回历史原点此路不通!考虑到石油缺口扩大,国家鼓励两大巨头海外扩张,所需巨额资金全部由财政承担根本做不到。于是----笔者经多年观察,虚高的油价中的确暗含着帮助两大巨头筹资的因素。
 
又说企业属性之变。时至今日,单纯抨击两大巨头垄断之恶意思不大且与事实存在一定出入。早年,石油垄断既是行政的又系自然的还是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今天的石油垄断行政成分在减弱----变化缘于资本市场。两大巨头虽仍归国家控大股,但作为国际化上市公司,股权毕竟已多元化,其经营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已受市场规则的制约。以此事实作立论起点,人们至少当明辨两点:两大巨头受国家特殊支持,仍带有行政垄断成色,但主体成色系市场化加国际化的上市公司。既属上市公司,就得对全体股东负责,因而每逢国际油价剧烈震荡,在两大巨头的炼油环节,国家不得不对其进行补贴(国为国家利益也隐含其中)。
 
接着分析油价调控手段之变。早先油价归“看得见的手”说了算,两大巨头一上市,“看不见的手”已有一定话语权。实事是,甭管发改委的“油价调控机制”是否起作用,这几年的油价始终系“两手”共同调整所形成。另外,今日西方譬如美国,油价也不是完全的“自由价”,政府也常作行政干预,差异只在人家是通过投放原油战略储备作间接干预。中国也在建立原油战略储备,但要形成平抑油价的能力,须费时十年甚至更长。发改委6月份两资调高油价导致尴尬不已,主要不是该不该调,而是时机选择失当。
 
此外,两大巨头大量投资失误、浪费和奢侈,人工、管理、财务成本过高等因素,无疑也是油价虚高的次要因素。经以上梳理, “油价愤怒”难撼油价虚高格局的立论已能成立。至于发改委昨日召开媒体通气会平息“油价愤怒”,笔者以为大可不必,油价的事现阶段越辩越糊涂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