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靖一词中国古已有之,最初是安抚、保持地方平静的意思。张伯伦的绥靖政策最初不是贬义的,这样翻译是一般的意译。只是最终的效果证明了绥靖的失败,后来才引申为为求苟安而去做一些违反理性与原则的行为,甚至这种行为里还有一种非理性的纵容。绥:安定、安抚。《诗·恒》:“绥万邦。”《三国志·薛综传》:“绥边抚裔。”靖:安定。《书·无逸》:“嘉靖殷邦。” 绥靖政策是一种通过在某些可能导致战争的事务上作出让步来讨好某个咄咄逼人的竞争对手的外交政策。汉语中,这个词一般用于贬义,且现在一般特指1930年代英、美、法、苏等大国对德、意、日侵略者姑息、纵容,不惜牺牲他国的领土主权以至本国利益去满足侵略者的欲望,以图苟安的政策。 绥靖政策 (policy of appeasement)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革命的兴起及社会主义苏联的出现,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视。它们在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既想削弱和击败竞争对手,又要反对社会主义,镇压人民革命。
1935年1月,法国同意大利签定“罗马协定”,怂恿意大利于10月挑起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英法操纵国联虽然不得不宣布对意经济制裁,但拒绝实施两项重要措施:禁运石油和封锁苏伊士运河。1936年5月,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 1935年8月通过的美国中立法,在1939年11月作了修改之后是绥靖政策的变种。它的目的在于隔岸观火,从中渔利。 1936年3月,由于英法按兵不动,德国不发一枪一弹,占领莱茵非武装区。8月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英法则推行不干涉政策,实际上是纵容德意干涉者,结果,西班牙共和国被颠覆,德国借西班牙战场完成了军事实验。1938年3月,英法听任德国吞并奥地利,10月伙同德意把慕尼黑协定强加给捷克斯洛伐克,让德国占领了苏台德地区。慕尼黑阴谋是绥靖政策最丑恶的表现。希特勒得寸进尺,1939年3月,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绥靖政策走向破产。 纵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政治氛围,尤其是英国社会背景,绥靖政策的推行并非偶然,它是多种因素的总和。 1、经济衰败的后作用 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经济决定政治;衰败的经济无疑是推行绥靖政策的历史动因之一。 2、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 “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是统治阶级推行绥靖主义的温床,更是推行绥靖政策的幌子! 3、特定的政治安排 统治阶级的政治安排是对外策略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面对当时的国际社会背景,当局的政治安排也别有用心。 正是因为经济实力的不济和社会思潮的涌动及当局统治者的诸多考虑,推行“绥靖政策”成为历史的必然。当然,国际环境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也起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尤其是法西斯德国的迅速崛起和咄咄逼人的态势,使国人深感力不从心,不得不妥协避让。然而,也正是这多种因素的重合,历史才走向了“绥靖”的起点。 历史证明,“绥靖政策”不仅没有避免二战的爆发,反而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使英国乃至世界人民深受灾难。“绥靖政策”对当今国际政治外交尤其是中国仍有深刻启示。 1、富国强兵,提高综合国力 2、友好政治,维护国际稳定 3、灵活外交,促进世界发展 [1] 雅虎知识堂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6082813095.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