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性不是宝宝的错

 new start 2009-07-14
任性不是宝宝的错(2008-07-31 15:32:17)

 

任性不是宝宝的错

发表于《妈妈宝宝》

如果你家小毛头有着成人的思维,知道该怎么样跟你对话,那么,当你因为他的任性而苛责他,甚至体罚他的时候,他一定会冲着你断喝一声:“任性不是我的错!”或许你会因此勃然大怒:“反了你了!任性不是你的错?难道是我的错?”看到这样的情形,我不想为你帮腔,相反,我只想站在小毛头的一边,直视着你的眼睛,认真而平静地对你说:“没错,宝宝任性确实就是你的错!”

很显然,我为小毛头帮腔加深了你愤怒的感觉,不过,请你息怒,我们不必急着争辩,还是先来看一个宝宝“任性”的常见事例吧!

宝宝“任性”典型案例

爸爸妈妈带着豆豆在外面玩得十分开心,可是回家的时候,小家伙莫名其妙地哭闹不休,闹得一家子都十分的不愉快,原因是大家进家门的顺序搞错了。平时,妈妈带豆豆从外面回家,都是妈妈用钥匙把大门打开,然后让豆豆先进,待豆豆进去以后,妈妈再跟着进入。如果还有奶奶一起出门,最后一个进门的就是奶奶。而今天,爸爸抢在第一个开了大门,并且第一个进了家门,于是豆豆不满意了,不停地喊叫着:“豆豆先进!豆豆先进!”爸爸退回来,让豆豆先进,看到豆豆进了门,爸爸随即迈步走了进去。没想到,豆豆又嚷嚷起来:“妈妈先进!妈妈先进!”爸爸有点不耐烦了,潜意识里似乎觉得豆豆太任性了,不治治她唯恐惯坏了他。于是爸爸没有理睬她,坚持要在妈妈的前头进家门。豆豆使劲推着爸爸,非要把爸爸赶出去,让妈妈先进来。爸爸不仅没有退出去,反而在豆豆的小屁股蛋上拍了一巴掌。不成想,这下可就捅了马蜂窝了,妈妈责怪爸爸不该打豆豆,爸爸因为妈妈的没有原则而怒气冲天,豆豆更是气急了,直哭闹得声嘶力竭,最后实在累坏了,连进门该喝的奶都没喝,就抽咽着在妈妈怀里睡着了。

不娇惯:宝宝未必不任性

看了豆豆的事例,可能很多父母都会想:只不过是进个家门而已,还非要分什么你我,算什么先后呢?凭什么就只有你豆豆能先进,凭什么就必须要按照某个顺序让事情往下进行呢?这不是宝宝任性是什么?脾气好的父母可能会十分隐忍地老老实实按照宝宝的要求重新来一次,脾气不好的父母,或者不了解宝宝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父母就会像豆豆爸爸一样,给宝宝一点颜色瞧瞧。

两类父母不同的处理方式自然就会带来不同的后果,不过,那结果并非我们想象的——顺着宝宝就会让他更任性,逆着宝宝就会让他更乖巧。相反却是反着个儿,拧着劲儿来的——第一类父母看起来是惯着宝宝了,但是宝宝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加任性,相反,随着他一点点长大,他似乎越来越讲道理,越来越乖巧,也越来越自信了;第二类父母看起来似乎对宝宝要求很严格,一点惯他的意思都没有,可是,他们的严格要求并没有让宝宝变得更懂事,相反,却会让宝宝走入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宝宝把父母的呵斥和体罚当成了家常便饭,似乎存心就在找机会激怒父母,享受这种不同寻常的痛苦待遇。另一个极端则是,宝宝被修整怕了,变得特别胆小怕事,凡事都要看人眼色行事,不敢自己当家作主。

“任性”:宝宝发展的心理需求

出现这种出人意料的局面似乎很令人费解,但是,只要我们了解了宝宝发展的需求,就会明白这种局面的出现其实是一种必然现象,它们只是阶段性的,过了这个阶段,一切都会成为“过去式”。像上述事例中豆豆的表现,这只是宝宝在这个特殊的阶段——秩序敏感期的一种特别的心理需求,他习惯了某个事物以某种固定的秩序运转,一旦这种秩序被打乱,他就会失去安全感,变得很不合作。因此,满足他内心的这种秩序感,他才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它本来应该有的样子,他才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安宁感、满足感,也才会变得比较合作,比较“乖巧”。

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他会有很多类似秩序敏感期这样的特别心理需求,如果我们不理解宝宝有这些需求,就很容易跟宝宝别着劲,让他感到很压抑,或者学会以同样的方式跟父母别着劲儿对着干。宝宝一些典型的所谓“问题”行为,其实只是这种心理需求最突出的表现而已,诸如:

*拿到什么都往嘴里放

宝宝一出生,嘴就是他满足口腹之需的器官,同时也是他探索世界的最敏感的部位。因此,不管他的小嘴碰到什么,他都会快速地将头扭过去,去舔或者咬他碰到的物品。等到他自己会用手拿东西了,他更是要将随地捡拾的东西都放进嘴里尝一尝,即便你打他小手,他的这种行为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持续不断。

*拿到东西就往地上扔

几个月开始,宝宝就可能扔东西玩。到1岁左右,他的这种行为会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只要你把玩具放到他手里,他立刻就会扔出去,并且嚷嚷着让父母捡。如果有人捡起来交给他手里,他还会不断重复他的这种行为,看起来显得特别顽劣。

*总是喜欢说“不”

2岁左右,宝宝进入他人生的第一个逆反期,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说“不”——父母说东,他一定指西,父母说左,他非要向右,似乎他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跟父母对着干。每当这时候,很多父母都会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多多少少给宝宝一些教训。

*书一到手就撕

撕纸也是宝宝几个月到1岁半左右非常热衷的一件事情,因此,只要你将书放到他手里,他立刻就会玩这个撕纸的游戏,把好好的一本书撕得体无完肤。

*抓、打、咬小伙伴

小家伙明明很喜欢某个小朋友,可是只要一见面,他就会立刻出手、动嘴,以我们最难以接受的方式去与他的好朋友交流。于是乎,两个小家伙一见面,要不了两分钟就会你喊我叫,哭声震天。而宝宝这种行为并非我们想象的属于“暴力”的范畴,他们不过是不懂得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跟同伴交往,甚至这还可能是他表达喜爱之情一种方式呢。

宝宝的“问题”行为还有许多。看到宝宝这样,很多父母可能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要强行制止宝宝,但是,我们是否想到,如果我们不满足他的这些心理需求,或者不懂得以正确的方式去顺势引导他,他在我们的重压之下就会变得越来越富于攻击性,越来越任性,甚至严重的还会导致他的心理发展受到影响呢?

尊重与理解:让宝宝远离任性

一个被父母理解,获得最大满足感的宝宝通常也是最乖巧的宝宝。既然如此,理解宝宝的需求,以恰当的方式去引导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要将育儿的水平提高到这个层次,我们就要学会观察揣摩宝宝的心理需求,以最适合他的方式来应对他的各种行为。

事实上,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宝宝的各种行为就会发现,即便是刚刚出生一个来月的宝宝,他也会有很多表达自己需求的特别方式:

玖玖一个多月的时候,她就已经懂得以她自己独特的方式跟妈妈交流了。每天晚上某个固定的时刻,只要给她洗漱完毕,把她放床上,不需要任何仪式,小家伙就会悄然入睡。然而,有一天晚上,到了入睡的时间,小家伙却一直不肯入睡,嘴里哼哼唧唧的,使劲踢腾着小腿,看起来似乎很委屈。玖玖妈排除了所有可能导致她不肯入睡的原因,诸如饿了、热了、冷了、太兴奋了……最后,这个一向很乖巧的小家伙烦躁地哭闹起来,哭得十分伤心。玖玖妈琢磨来琢磨去,觉得唯一的可能就是她尿了,可是这个理由明显很牵强,因为在她上床之前,小家伙刚刚尿过呀!不过,无奈的玖玖妈还是把玖玖的小衣服解开了,这才发现,她的纸尿裤系得比平时紧了点。玖玖妈怀疑这是导致她哭闹的原因,于是,重新给她系好纸尿裤,掖好衣服,果然,小家伙立刻不再踢腾了,5秒钟之内就进入了甜蜜的梦乡。虽然她才一个多月,但是,她已经懂得用踢腿的方式来告诉妈妈,她只是感觉腿部不太舒服而已。

如同上例中的玖玖一样,宝宝从一出生开始就有许多这种原生态的“语言”,如果我们读不懂宝宝的这些语言,就无从理解他。因为缺乏理解,宝宝的需求得不到正确的回应,他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而父母带给他的这种挫败感比其他任何事情带给他的伤害都要来得严重。最严重的影响就是,一旦宝宝的需求得不到他期望的回应,他与人正常交流的热情就会下降,转而以哭闹的形式,或者其他任性的行为来坚持自己的需求,试图以此获得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因此,很多时候,任性不是宝宝的错,只是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有错。

认真观察宝宝,揣摩他行为背后的真正意图,学着理解他的需求,以他能够接受的温和而人性的方式去引导他,宝宝的需求得到尊重,任性就会远离宝宝。

举例来说,假定我们试图让宝宝关了电视机去吃饭,最好不要粗暴地命令他:“该吃饭了,赶快关了电视,吃饭去!”宝宝关注的只是他当下的感受和需求,所以他很难接受父母这样的态度。如果换一种方式:“电视机说,我都发烧了(抓着孩子的小手靠近电视机背后,让他感受一下热度),快让我休息一会儿吧。你看,电视机真的发烧了吧?好了,我们关了电视机,让他休息一会儿,我们吃饭去吧!”这样提要求,他就会比较容易接受。

总之,要让宝宝远离任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学会读懂宝宝,了解他的需求以及心智和生理发展的特点,针对他的情况选择适合他的方式,而不要急于立竿见影地去解决问题,这种过于简单的方式只会适得其反,对问题的解决毫无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