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日本扩大侵略战争和辽东战役 第一节 鸭绿江防之战
在佐藤支队向水口镇出发的同时,山县有朋对进攻虎山的兵力进行了部署:桂太郎率第三师团主力渡鸭绿江进攻虎山正面,大迫尚敏率第五旅团为右翼队,渡鸭绿江“攀虎山东方高阜攻之’,立见尚文率第十旅团为左翼队,“绕攻虎山左”。另外,炮兵部长黑田久孝负责掩护部队渡江,“以野炮及臼炮据义州东方(高地)”。注1工 架设浮桥的任务,由马场正雄少佐的工兵第五大队承担,他们先抢夺了十一艘民船,但船板破烂,不能成为桥粱材料。于是,马场命工兵造扁底船十八艘,并蓖集木材,以造桥柱和桥桁。他们还利用深夜探测虎山前第三江水深浅,以便部队进攻时涉渡。二十四日夜十时,日本工兵先开始架义州城下第一江的浮桥。随后,又在富田春壁的步兵大队的掩护下,开始架设第二江的浮桥。要完成第二江架桥任务,须先携绳游过一百五十公尺的江面。一等兵三原国太郎水性甚佳,“自告奋勇担当此项任务。”注2“时方十月下旬,朔风凛冽,寒暑表下三十五度(摄氏一度半),水面见薄冰。”注3三原下水后,未达彼岸即冻僵而死。一等军曹三宅兵吉带另一工兵随即下水,将系绳任务完成。天明前,第二江的浮桥终于架好。
十月二十五日凌晨三时半,日军不等浮桥架成,即开始进行渡江的准备。四时,山县有明偕参谋官登上统军亭,观察形势。按山县原来的命令:“架桥队须于二十五日晨四时以前在义州府西北之适当地点架设长达一百五十米的军桥;第三师团应于四时三十分渡江,向虎山前进。”注4但是,由于架桥工作不太顺利,推迟了大约一个半小时,始将浮桥架好。桂太郎乃率第三师团首先渡江,自率师团主力列阵于虎山清军阵地正面,另命大迫尚敏率第五旅团占领虎山东面的高地。立见尚文率第十旅团先占领了中江台之税关局,然后也渡江至虎山西面。这样,虎山便处于日军的三面包围之 虎山位于瑷河与鸭绿江交会处,西隔瑷河与九连城相望,南隔鸭绿江与统军亭相对。山拔地百余公尺,“虽不甚高,然险绝峻绝,殆不可攀登,远望之如孤立者”。注5山形似乳虎蹲伏,故名虎山或虎儿山,音拗而成“虎耳山”。注6守此山者为以勇敢著称的总兵马金叙。 马金叙,字丽生,安徽蒙城人。原隶于刘铭传,为铭军将领,积功为总兵。“中日战事起,铭军主帅挟私易将,遂隶宋庆部下。”注7先是十月二十二日,宋庆接到探报:“倭寇催运粮械甚急,又运大炮二十余尊到义。踞义城之贼仍约万众,其设防各要隘又约七八千人;聚集长木板,用西法以铁丝贯联,成桥甚易。”推断敌人正在做 是日中午,宋庆重新部署兵力,除已命马金叙驻守虎山外,又令聂士成选精锐驻扎山边;宋得胜继其后,为游兵策应;刘盛休在瑷河西岸挑挖地沟,埋设旱雷,以防敌人从江对岸架桥偷渡。为了便于往来,还设法在瑷河上搭造浮桥,以接应虎山驻军。他本人则居中调度,何路吃紧,即率同马玉昆一军应援。宋庆自称:“布置既密,军心遂壮,各有思奋之心。”注9这样,清军在鸭绿江防线的兵力便分为三路:“马金叙四营守虎耳山为前锋,聂士成四营守栗子园为接应,刘盛休所部铭军八营驻九连城,分守江岸,是为中路,依克唐阿所部分守宽甸、安平河口、长甸各隘,为东路;丰升阿、聂桂林等分守安东县、大东沟、大孤山,为西路。”注10对此,日人评论说:“清军所实施之防御法,亦以为虎山附近第一线(日军)强大而确实占领其东北方高地,且严密警戒搜索前方,则料日军攻击虎山终归失败。又虽已经过虎山战斗,然由九连城及苇子沟出击之部队热心果敢实施攻击,或亦可期胜算。又在安平河口、蒲石河口之齐字练军一千五百人,对佐藤支队在水口镇附近之渡河极力抵抗,亦能使该支队不能西进。但镇边军五千五百人(包括齐字练军)被配置于东阳河口、长甸河口间远隔地,毫不能参与此战斗。实为兵力分散结果,能夺胜算之大部。”不仅如此,除东路依克唐阿军五千五百人外,西路的丰升阿军和聂桂林军共五千五百人,也都远隔而不能参 本来,宋庆见日军已占领安平河口,知大战在即,召集诸将于二十五日至其驻地大楼房会议战守。二十四晚,马金叙探悉“东路已溃,日人过江,知翌日必有战事,遂复命不与会”。二十五日黎明,他亲率部众守御虎山后要隘,并对属下说:“今日之战关系甚大,虎山存亡悉赖尔等,须戮力同心,以御敌人。”士卒皆大呼:“愿效死保守此山!”注12此日,正是“晓雾浮江”注13,使清军未能及时发现日军的架桥和渡江活动。及至日军先头部队通过浮桥登上沙滩后,清军始发炮防战。时为午前六时十五分。 此时,日军第三师团主力业已渡江完毕,遂用十二公分加农炮向虎山守军猛攻。马金叙虽仅率五六百人独守虎山,但“顽强抵抗,毫无退却之色”。注14尽管日军“攻甚锐”,他仍指挥部下将土英勇还击,在“接应未到之先,独自力战,快炮放至一百八十余出”。注15“日军迭次奋勇猛扑,皆为我退。”注16江南岸的日本炮队见久攻不下,便发炮助战。据日方记载称:“清将马金叙据高拼死力战。时黑田(久孝)少将部下炮队在江左岸,以榴霰弹注射清军垒,以援桂(太郎)中将兵势。清兵亦善战,隔江望之,晨雾漠漠与硝烟相混,但闻其中轰轰殷殷之响。”注17激战中,马金叙“受枪子十余处”,“其弟督队阵亡”,依然“抚创拒守,战益力”注18,先后打退了日军的三次冲锋。 交战不久,日军右翼队在大迫尚敏指挥下,也全部通过浮桥,并抢占了虎山东面的高地,从侧面向清军俯射。此时,驻守虎山边的聂士成军背腹受敌,一面与马金叙相与联络,一面奋勇抗敌。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日军右翼队“自虎山东方高岗中腹进,冲突清军;清军据侧面高丘,亦为大迫(尚敏)兵所炮击。”注19于是,聂士成军 桂太郎见难进一步,土气开始衰落,便派飞骑向军司令部告急,“请别出一部队兵”。山县有朋即命立见尚文率第十旅团赴援。此时,立见正在中江台,已占领税关局,“因顾北方,敌旗翩翩于空中,如渐逼日军者,乃急驰马至架桥点会桂(太郎)中将”。于是,立见“以步兵第十二联队为先锋,自率混成旅团兵赴之。友安(治延, 宋庆急调刘盛休的铭军赴援,然“铭军仅凭垒施炮,几番令其接应,仅至爱(瑷)河岸,未过河”注26而止。马玉昆等虽无后援,仍坚持战斗。对此,宋庆曾记述道:“至浮桥倭已毕渡,以大炮数十尊排列桥左,背水殊死斗,炮弹轰驰,声震数十里。我军伤亡鳞叠,犹相持不少后。”注27 但是,敌我众寡悬殊,且被敌军分割,各自为战,难以久持。 “当是时,铭军溃西南,盛军败而北,毅军之营哨官伤者十六。”注28而“能战之哨,除伤亡所存无几”。注29宋庆见状,只好令宋得胜、马玉昆撤至瑷河以西。聂士成所部仅七百人注30,兵力单薄,又被日军反复纵兵环攻,力不能支,亦退渡瑷河西岸。此时,只有马金叙仍在坚持战斗。他誓与虎山共存亡,“督战益力”。有部属劝之曰:“公虽勇敢,其与寡不敌众何?与其同归于尽,不如留此身以图恢复。且援兵不至,非公之罪也。”注30马金叙遂率残部突围而出,渡瑷河西走。时为上午十时三十分。 在这次战斗中,清军战死者四百九十五人,其中仅毅军即有三百三十三人,约占总阵亡人数的百分之七十。记名提督谭清远(芦榆防军)和十四名清军士兵被俘。注31日军死伤一百四十九人,其中死三十四人,伤一百一十五人。注32可见战斗之激烈程度了。 注1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5卷,第216一217页。 注2 《清日战争实记》第10编,第14页。 注3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5卷,第217页。 注4 《日清战争实记》第10编,第16页。 注5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5卷,第211页。 注6 或谓:“以山形如虎耳,故名。”(见《安东县志》第8卷,第90页)按:疑非是。据实地考察,山确如蹲虎,而绝无虎耳之状。 注7 《甲午战事秩闻》,《安东县志》第8卷,第90页。 注8、9 《宋提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019),第22卷,第20页。 注10 《甲午战争秩闻》,《安东县志》,第8卷,第90页。按:此谓马金叙带四营,误。据刘盛休报告,马实带八哨人。(见《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827)第22卷,第23页。)这与宋庆所说五六百人是大致相合的。 注11 誊田甚八:《日清战史讲授录》,第39、40-41页。 注12 《甲午战争秩闻》,《安东县志,第8卷,第90页。 注13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5卷,第219页。 注14 日本参谋本部:《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第13章,第331页。 注15 18、20、22《宋提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843),第22卷,第33页。 注16 《甲午战争秩闻》,《安东县志》第8卷,第90页。 注17、19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5卷,第219页。 注21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5春,第219--220页。 注22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5卷,第220页。 注23 《野津道贯致川上操六电》。见《日清战争实记》第9编,第7页。 注24 《日清战争实记》第10编,第17页。 注25、28 《北洋大臣转宋帮办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878),第23卷,第13页。 注26、27 宋庆:《大清敕建锦州毅军昭忠祠碑记》(原碑现存辽宁省锦州市博物馆)。 注29 《北洋大臣转宋帮办来电》:“聂士成挑兵700人备策应。”(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878),第23卷,第12页)按:或谓聂士成以四营驻守(见《安东县志》,第8卷,第 90页),误。 注30 《甲午战争秩闻》,《安东县志》第8卷,第90页。 注31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5卷,第225--226页。 注32 日本参谋本部:《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附录第30,《鸭绿江虎山战役第一军伤亡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