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建筑

 我察我悟 2009-07-17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分类:
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柱头铺作(位于平柱的柱头上)、转角铺作(位于转角柱头上)、补间铺作(位于両柱间的枋上)。
各部名称:
斗拱名称:
“X抄X下昂”是度量铺作单位之一
在宋《营造法式》的“总铺作次序”条中规定:“出一跳为之四铺作,出两跳为之五铺作,出三跳为之六铺作,出四跳为之七铺作,出五跳为之八铺作”;一朵最小的斗栱应挑出四层、一跳的四层是固定的层,即栌斗、栱、耍头、衬方头。
斗拱的计数单位是“铺作”,如一朵单抄(或单昂)斗栱有:一的栌斗,一个华拱(或昂),一个耍头,一个衬方头,计四铺作。每增加一个构件,即加一铺作,以此类推。双抄双下昂为七铺作,双抄三下昂为八铺作,等等。
单杪四铺作(一:栌斗、二:栱、三:耍头、四:衬方头):

单杪单昂五铺作:



单抄双下昂六铺作里转五铺作
双抄双下昂七铺作里转六铺作
实物:
独乐寺上层柱头(双抄双下昂七铺作)、补间
佛光寺转角铺作(双抄三下昂八铺作):
明清:昂变为装饰作用的假昂,斗拱变小,与柱高比1:8(?)以上,出檐变短,大约一米,斗拱变密,平身科多达4--8朵,明次稍间不同。
〖翘〗(宋称“华栱”):略似弓形,与建筑物立面垂直;
〖昂〗:翘之向外端加长,并下斜。
〖耍头〗:昂之上,切与昂平行大小相近的直木;(或挑尖梁头)
分类:
因其所在建筑物部位的不同:〖柱头科〗在柱顶上;〖平身科〗在柱间额枋上;〖转角科〗在屋角柱头上。
依据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一斗二升对麻叶和一斗三升等简单的,翘昂式的,品字的(每昂),还有一种溜金斗拱,是清皇宫,祭坛等重要地方才可用。
各部名称:
斗拱名称: 一般称“X翘X昂X踩”。翘相当于宋式的杪(华拱出跳数),昂同,踩基本是出跳数乘二加一(里外同时出跳)。
踩,翘、昂每支出一层,在里面和外面各加一排栱,叫【一踩】。
单翘单昂五踩:注意其中的假昂
五踩重翘品字斗拱:
        其余几种手头没有图片。溜金斗拱我在先农坛仔细看过,外侧与翘昂的一样,内层如同一个很长的昂尾,顶在金檩下面,其实整个昂是一个折形木,不像唐宋那种直昂承力起杠杆作用,难怪学者说其结构不合理。
        明清斗拱实物,北京基本满街都是。
东南大学建筑系制作的模型
檩:檩是与梁平行、用来承托椽子的构件,六檩是指在梁的两侧各有三根檩的结构;

前檐廊:房屋门前有廊,廊上有檐,称为前檐廊,一般可用作遮阳、避雨;

悬山顶:屋顶形制的一种,梁、檩延轴向延伸出山墙,形成挑梁,可在房屋两侧山墙外各形成一小段遮蔽,一般用于民用建筑;

小式:无斗拱(相反地,“大式”就是指有斗拱);

明间:正房三间当中的一间叫明间,左右两侧的两间叫次间;


雀替:古建筑特色构件之一。由拱形替日演变而来,置于额枋下与柱相交处,以加强额枋和减少跨距。其制式成熟较晚,于明代后才广为运用,至清时即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其形好双翼附于柱头两侧,而轮廓曲线及其上油漆雕刻,极富装饰趣味,为结构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雀替有用于室外,也有用于室内,按其形式,可分七类:大雀替、龙门雀替、雀替、小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和花牙子等。
此处雀替的结构性作用几乎要让位于美学作用,然而其上似乎加斗,大意为承重于房檐。所雕动物、人物不知其所本,似乎比较随意,是否有地域性规律。

雀替、窗棂和挂落是最能体现长江中下游地区汉族建筑风格的建筑构件,此处雀替的风格浑圆敦厚,颇有古风,是否保有南迁士族对北方质朴的回忆,然而从繁复的情形看来,又是典型的南方纯熟的汉文化风格。

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安置在梁与柱交点的角落,具有稳定和装饰的功能。雀替从力学上的构件,逐渐发展成美学的构件,就像一对翅膀在柱的上部向两边伸出,一种生动的形式随着柱间框格而改变,轮廓由直线转变为柔和的曲线,由方形变成有趣而更为丰富、更自由的多边形。于是雀替有龙、凤、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各种形式,雕法则有圆雕、浮雕、透雕。
木构架结构是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建建造而成的,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方式环环相扣,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而这三种结构方式的特点如下:

 

木构架的结构方式

 

特点

 

抬梁式

 

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台梁。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采用的结构方式

 

穿斗式

 

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串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多用于居民和较小的建筑物

 

井干式

 

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很少使用。

 1.瓦当
   瓦当是指屋顶筒瓦最下面一块垂下来的部分,有圆形和半圆形。它对建筑起到防护作用,同时又是一种装饰物。瓦当主要有图案纹和文字纹两种,既有欣赏价值又有文物考古价值,对于社会历史、建筑学、文字学和考古学的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瓦当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对今天的雕刻、美术、金石、书法、文字等工作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鸱吻
 
鸱吻的作用.
在脊端的正吻处,有一根立柱,又称雷公(中国古代神话中司雷之神)柱.正脊,垂脊下面的承重木构件,都交汇在着根立柱上,此立柱顶端则成为整个屋顶木构件的最凸出处,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此处是雷击率最高的部位.命名雷公柱,意在防雷.再则,雷公柱又是受水侵蚀的薄弱点,为防雨水的侵蚀,据推测最早是在其上粘草泥,制陶工艺发达后,此处覆盖一件陶片,后逐渐在此部位覆置一"瓦件",其状,略似一只倒置的瓦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审美要求的提高,追中出现的鸱尾,又鸱尾成为鸱吻和宫殿建筑上的龙吻(螭吻).
脊兽的作用
它们的出现与鸱吻一样,最初完全出于实用,因垂脊的坡度大,为防止瓦件滑落须将下端脊瓦钉在角梁上固定住,长钉上面罩以陶制走兽等,以防雨蚀,渗漏
 
3.仙人走兽
    经常会看到古建筑垂脊上的仙人走兽吧。咱们看清代戏楼时也看过。关于它们的典故是很有学问的:神兽的顺序是(由下往上):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哜吻。中间的五个叫神兽。“仙人”、“神兽”装饰在殿顶的垂脊上,此法起源很早,从汉墓出土文物及唐代的敦煌壁画,均可看到类似情形。其中龙、凤象征着和谐祥瑞。天马、海马在我国古代神话中也是吉祥的化身。狮子代表勇猛威严。把这些神兽依次排列在垂脊上象征着吉祥安定,消灾灭祸,还含有产持正义、翦除邪恶之意。这排神兽除象征吉祥、除恶外,也是古建筑的一种装饰品。在五个神兽前面的“仙人”骑着凤,传说此“仙人”是闵王因暴虐而走投无路被日晒的形象。最后边的一个叫哜吻,是龙的九子之一,由于它好高骛远,所以把它放在这里,正如龙的九子之一贝履,因为它力大无穷,让它去驮碑一样,各尽其能罢。“神兽”最多的是十个,它们的顺序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吼)、行什(猴)。由于在佛教里,奇数表示清白,所以在脊上装饰的神兽也可以少于十个,一般是奇数。到了明清两代,更有明确规定,神兽要用单数,一般最多九个。在全国除故宫太和殿(因此殿极为高大突出,象征“天”的崇高伟大,为区别于一般)用十个外,其余都是奇数,北京白塔寺和雍和宫的大殿垂脊上装饰的神兽,不是五个就是七个。相传,将“仙人”、“神兽”装在垂脊上,除考虑建筑力学的需要外,主要是一种“厌胜法”(古代方士的一种吉祥的象征,谓以诅咒能制服人或物)。这在封建社会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在今天看来,却为这些古建筑增添了一分神奇色彩。
狻猊:suan,ni各为一声和二声。
睚眦:ya,zi各为二声和四声。也指发怒瞪眼。睚,眼角的意思。
鸱吻:chi,一声。鹞鹰,猫头鹰的一种。
螭首:chi一声。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
哜吻:哜字可能不常用。字典里没有8-P
http://www./blog/article/69968.html
仙人走兽
    经常会看到古建筑垂脊上的仙人走兽吧。咱们看清代戏楼时也看过。关于它们的典故是很有学问的:神兽的顺序是(由下往上):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哜吻。中间的五个叫神兽。“仙人”、“神兽”装饰在殿顶的垂脊上,此法起源很早,从汉墓出土文物及唐代的敦煌壁画,均可看到类似情形。其中龙、凤象征着和谐祥瑞。天马、海马在我国古代神话中也是吉祥的化身。狮子代表勇猛威严。把这些神兽依次排列在垂脊上象征着吉祥安定,消灾灭祸,还含有产持正义、翦除邪恶之意。这排神兽除象征吉祥、除恶外,也是古建筑的一种装饰品。在五个神兽前面的“仙人”骑着凤,传说此“仙人”是闵王因暴虐而走投无路被日晒的形象。最后边的一个叫哜吻,是龙的九子之一,由于它好高骛远,所以把它放在这里,正如龙的九子之一贝履,因为它力大无穷,让它去驮碑一样,各尽其能罢。“神兽”最多的是十个,它们的顺序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吼)、行什(猴)。由于在佛教里,奇数表示清白,所以在脊上装饰的神兽也可以少于十个,一般是奇数。到了明清两代,更有明确规定,神兽要用单数,一般最多九个。在全国除故宫太和殿(因此殿极为高大突出,象征“天”的崇高伟大,为区别于一般)用十个外,其余都是奇数,北京白塔寺和雍和宫的大殿垂脊上装饰的神兽,不是五个就是七个。相传,将“仙人”、“神兽”装在垂脊上,除考虑建筑力学的需要外,主要是一种“厌胜法”(古代方士的一种吉祥的象征,谓以诅咒能制服人或物)。这在封建社会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在今天看来,却为这些
天,我们仍会经常听说一个名词“中西合璧”。说xx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我们到跟前一看多半是一个方盒子加一个大屋顶。我们暂不讨论这算不算是中西合璧,但从中可以看出屋顶在中国传统建筑的特殊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一个标志。
我国古建筑屋顶样式丰富,变化多端,但总离不开几种基本的样式,我把这几种基本的顶叫做“基本顶”,包括:硬山式、悬山式、歇山式、卷棚式、攒尖式、庑殿式等;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我叫他们“特殊顶”,常见的有:十字脊屋顶、盔顶、盝顶、万字顶、扇面顶等;其实我们看见的大部分顶是由基本顶或特殊顶派生过来的,我叫它们“派生顶”其基本的派生方法就是不同的顶的进行不同的组合。下面我们详细的一一介绍。
(一)、基本顶
1、硬山式
宋《营造法式》中没有记载,宋代建筑遗物中也未见,基本可以推想出现在宋代以后。明清时期硬山式广泛应用。
硬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屋顶在山墙墙头处与山墙齐平,没有伸出部分,简单朴素,同时等级最低,在皇家建筑和一些大型寺庙建筑中,几乎没有这种屋顶。
2、悬山式
悬山式与硬山式基本相同,只是悬山式的屋顶不像硬山式一样与山墙齐平,而是伸出山墙之外。这部分伸出山墙之外的屋顶是由下面伸出的檩承托的。从外观上看,这是悬山式与硬山式 最大的不同。
3、歇山式
歇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歇山式屋顶的正脊比两端山墙之间的距离要短,因而歇山式屋顶是在上不得正脊和两条垂脊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垂直区域(山花)。在山花之下是梯形的屋面将正脊两端的屋顶覆盖。
4、卷棚式
以上所有的屋顶去掉正脊,呈弧形的屋顶就是卷棚式了。若某个正脊卷棚式顶加上正脊就变成了歇山顶那么这个卷棚式就叫卷棚式歇山顶。同理可以得出卷棚式硬山顶、卷棚式悬山顶等等。

这是卷棚式硬山顶

卷棚式歇山顶

5、攒尖顶
没有正脊,所有的垂脊汇聚在顶部一点,这样的顶叫做攒尖顶。有几条垂脊就叫做几角攒尖顶。此外还有圆形的攒尖顶,也就是没有垂脊。

四角攒尖顶
圆形攒尖顶

6、庑殿式顶
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屋顶前后左右都是一个斜坡非常特别。

紫禁城太和殿就是重檐庑殿式顶,不用详细介绍了吧?

(二)、特殊顶
1、十字脊顶
北京紫禁城的角楼是十字脊顶的代表建筑。十分特别,由两个歇山顶呈十字交叉而成。
紫禁城角楼:
临汾东岳庙元代戏台也是十字脊顶
2、盔顶
是攒尖顶的一种变形,顾名思义形似古代战士的头盔。盔顶的顶和脊的上面大部分为突出的弧形,下面一小部分相反的向外翘起,就像头盔的下沿。
代表建筑:岳阳楼
3、盝顶
这种形式的屋顶是在屋顶上有四条与屋檐平行的脊,四条屋脊构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平顶,其四个角有垂脊向下斜伸,共形成四块坡檐。这种形式的顶级少见,所以没有早到图,手绘一张示意一下吧。

4、万字顶
有一些建筑的平面和屋顶采用“卍”字形,取其万事如意、万寿无疆之意,非常吉利。圆明园的“万方安和”就是采用万字顶。由于圆明园已经被八国联军给少了只能找来模型和绘画中的“万方安和”给大家示意。
北京圆明园“万方安和”
5、扇面顶
和万字顶一样扇面顶是一种非常别致的屋顶形式。顾名思义,它是像扇面形状的屋顶形式。前后檐呈弧形,一般前短后长,两山墙的墙线向内延伸可交与一点,即扇形的圆心。扇面顶的两端可以做成歇山、悬山、也可以做卷棚形式。这种顶一般用于小型建筑,使建筑更加小巧可人。
我没有亲眼看见过这种形式的屋顶,也没有找到照片,只是在一些书上看见过示意图。究历史上出现过这种顶没有有待各位高手考证。下面是我手画的示意图。

大家不难发现,其实特殊顶变来变去也离不开基本顶的几种形式,只要大家把集中基本的顶分清楚了遇见再复杂的顶我们也可以自己对他进行分析。下面要说的“派生顶”更是如此。
(三)、派生顶
其实上面说的特殊顶也都是由基本顶派生过来的,但是因为罕见,把他们单独归为一类,下面说说的都是常见的派生顶。
中国古建筑顶的形式派生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整合和解剖。
常见的“重檐”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屋檐的叠加。一般来说,重檐大多是指一层建筑有两层或更多层屋檐。但有时一座多层建筑若每一层都有屋檐,总数相加大于等于二,人们也称作重檐。

重檐庑殿顶模型

还有一种常见的整合方法叫“勾连搭”。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屋顶前后檐相连,连成一个屋顶。
在这种勾连搭屋顶中有两种最为典型即“一殿一卷式勾连搭”和“带抱厦式勾连搭”。仅有两个顶形成勾连搭而其中一个为带正脊的硬山悬山类、另一个为不带正脊的卷棚类,这样的勾连搭屋顶叫做“一殿一卷式勾连搭”。(应该很容易想像就不附图了,其实我也没有找,呵呵)我见过的很多垂花门是这类的顶。
勾连搭屋顶中,相勾连的屋顶大多是大小高低相同,但有一部分却是一大一小、有主有次、高低不同、前后有别的,这一类的叫做“带抱厦式勾连搭”。
带抱厦式勾连搭主次分明。
在一些特殊的地方,受到空间、地形等因素影响,往往没有条件建一个完整的建筑。比如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古典园林中某一个拐角处有四分之一个亭子,在高墙下有半个间厢房等等。建筑空间受到限制就导致了屋顶的另一种派生方法“解剖”。
单坡式屋顶就是最有代表性的,就像一个硬山或者悬山式屋顶沿着脊背剖成了两半。这种屋顶多用在不太重要或是付属性的建筑上。
但是也有例外,山西混原的悬空寺依恒山峭壁而建多数建筑从峭壁中伸出,只露半个屋顶,从外表上看就是根本就是被解剖的屋顶,而且剖面依悬崖表面而变,整个寺院与恒山的峭壁融为一体。个人为这才是中国古建筑的精髓。
总之,中国古建筑屋顶虽然变化多端,但是万变不离其中,最基本的几种样式永远不会变,这是用我国古建木构梁架所决定的。我们只要分清楚几种基本的样式,就会自己分析中国古建筑的屋顶了,这对以后进一步了解梁架结构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虽多,但可以归纳为4种基本风格。

  1、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大多体现在礼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涵义的宗教建筑中。其特点是群体组合比较简单,主体形象突出,富有象征涵义,整个建筑的尺度、造型和涵义内容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例如古代的明堂辟雍、帝王陵墓、大型祭坛,和佛教建筑中的金刚宝座、戒坛、大佛阁等。

  2、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多体现在宫殿、府邸、衙署和一般佛道寺观中。其特点是        序列组合丰富,主次分明,群体中各个建筑的体量大小搭配恰当,符合人的正常审美尺度;单座建筑造型比例严谨,尺度合宜,装饰华丽。

  3、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主要体现在一般住宅中,也包括会馆、商店等人们最经常使用的建筑。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与生活密切结合,尺度宜人而不曲折;建筑内向,造型简朴,装修精致。

  4、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主要体现在私家园林中,也包括一部分皇家园林和山林寺观。其特点是空间变化丰富,建筑的尺度和形式不拘一格,色调淡雅,装修精致;更主要的是建筑与花木山水相结合,将自然景物融于建筑之中。以上4种风格又常常交错体现在某一组建筑中,如王公府邸和一些寺庙,就同时包含有宫室型、住宅型和园林型3种类型,帝王陵墓则包括有纪念型和宫室型两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