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伊始,旧的还在,新的刚来。这个时代需要一剑行走江湖的大侠。 并非因为新武侠小说的风弥——说起来,中国内陆大多数人对武侠世界的扫盲,乃发端于《羊城晚报》连载的《七剑下天山》,这是梁羽生先生的作品。 发力之作,是总编辑吴有恒的言论《恭喜发财》,他是一位延安时期的老干部。 那是 一剑走江湖,“冷兵器”是反规则,剑走偏锋单挑“禁区”。剑意指处,铁肩担道义,腕底起风云。这仍是“另辟蹊径”的路数。不同的是,13年面壁修为,使羊城晚报人炼就了卓越的政治胆识:“敢为天下先”。 观念的嬗变开始了—— 人民公社解体了,大寨人不走大寨路了,“老包”进城了,“臭老九”吃香了,个体户走红了,海外关系无毒了,赚钱不可耻了,老板和秀才当劳模了……人们经历着观念的洗礼,《羊城晚报》因此而在历史上留下了“播火者”的形象。 人们也还记得这侠者的另一面:是个仗义执言、除弊扬善的平民英雄—— 1980年2月,复刊当月,广东发生一起重大沉船事故。当其时,灾难性报道未开禁,更不能报道死者名单。《羊城晚报》急人所急,以刊登生还者名单解招;1981年5月,个体户祥记被迫停业,原因是政府部门插手小店内部管理。《羊城晚报》以新闻干预应对行政干预,使个体户这刚破土的新生幼苗得到呵护;1982年6月,《羊城晚报》棒打特权阶层“房老虎”,为立新中路64户拆迁户夺回了被侵占的回迁房;还有总编辑微音先生经常在《街谈巷议》中为民代言,读者至今记忆犹新…… 人们阅读那个时代的《羊城晚报》,总能读到心里想说却不敢说的话,新闻中的人性冲突状态也大多处于极端位置。甚至连文学副刊《花地》都是犀利的,它的杂文力度等同于今天的新闻时评。每一值得舆论关注的事件,无论播洒火种,无论扶弱助困,均大致关乎观念,大致关乎拨乱反正。这一群书生儒侠,以公理正义弥补机制缺失,以忧患情怀逢招解招。 是那个风云乍起、百废待兴的时代,成就了这不可复制的典籍级孤本。 (编辑:Winz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