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牙雕:没有象牙之后怎么办?

 虾子 2009-07-28

“西关五宝系列”之四

 

■新快报记者钟刚

广彩、木雕和玉雕工艺特色的形成,都和广州的口岸位置有着紧密联系,牙雕亦然。广州不产象牙,但是通过进出口贸易,大量优质象牙的进入,使其成为牙雕生产重镇,声名远播海外。早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特使马戛尔

一行参观广州牙雕后,对精湛的技艺就非常惊讶。特使秘书回国后,在《旅行在中国》一书上写道:“看来似乎最优秀、最完美无瑕的工艺顶峰,就是象牙雕刻。”

【牙雕传人】

“新科”国家级大师

国内牙雕分南北两大派,北京与广州为各自代表。京派牙雕华贵雍容,简练而大气,而广式则与之大为不同,广州牙雕精雕细刻,剔透玲珑。广州象牙雕刻品,主要以镂空、透深的雕刻技法为特色,雕刻更为精巧。

不过,象牙的稀缺性,却是南北两派面对的同样问题。在牙雕制作中,稍有不慎,一块价值不菲的长牙,可能就会成为废品,正因如此,牙雕的成本也相对要高。如何在象牙上雕刻出精致的牌坊、惟妙惟肖的山水以及花草树木,并且尽量减少错误和更改,这正考验着艺人的手巧与慧心。

在目前的广州牙雕界,张明辉应是最活跃、技艺继承比较好的工艺大师。就在1月11日,他荣获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这是一名民间艺人能够获得的官方最高荣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自1979年开始评选起,二十几年间,在全国11个工艺大类之中仅365人当选。

张明辉的当选,同行认为应是最没有争议的。在广州牙雕领域,张明辉无疑是行业的领头人,他于1991年一手创办的花城博雅工艺厂,堪称目前广州规模最大、经营最好的牙雕生产厂。在不少国营老厂生产规模不断缩水,面临生存问题时,张明辉的工厂却由最初的五人,发展到现在的五十多人,并且得奖无数,订单不断。

曾经在国营的大新牙雕厂做过学徒,并且在那工作了19年的张明辉认为自己从艺生涯中最紧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曾经有机会到学院深造。1984年,张明辉很幸运地被工厂选派到中央美术工艺学院进修一年。大新牙雕厂在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分别有一人获得这样的机会,而张明辉则是80年代的唯一,此后再无一例。

“在那一年当中,我不仅广泛学习了剪纸、陶艺、年画、刺绣等民间工艺,同时,也接受到了西方美术理论,自己的视野一下子被打开。对于牙雕的认识,已经不再是单一,而是对传统工艺有了全面了解,同时运用现代创作意识来解读自己所从事的工艺。”张明辉承认自己为命运所眷顾,在学院的一年,几乎重塑了自己的一生。

■图:张明辉和他的牙雕作品

【牙雕历史】

广州技压群芳

牙雕是一门古老的技艺,已有4000年历史。据张明辉介绍,根据考古,广州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就已经出现牙雕,不过,象牙工艺真正有大发展,则是在晋代。

据王隐《晋书》记载:孝武帝时,“车永为广州刺史,其子溢,使多工作象牙细簟”。簟就是席子。据后人考证,其编织方法是取象牙“用法煮软,牙逐条抽出之,柔韧如线,以织为席”(明人祝京兆《野记》);车溢用象牙织成的晶莹如玉的席子,“每于夏日铺陈,拥姬妾倨见宾客”。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广州对外贸易的发展,从印度、东南亚和非洲进口大量象牙,原料来源丰富。象牙雕刻业日益兴旺,制品多样化,有笏板、文具、梳具、花瓶和各种玩赏品等,除进贡王室和给达官贵人享用之外,还有一定数量出口。明、清两代,广州象牙雕刻业发展至鼎盛时期,多位广州“牙匠”被召入宫,专为皇室制作牙雕器物。广州的牙雕国际象棋,被欧洲的艺术品收藏家和国际象棋爱好者视为不可多得的珍品。

广州的牙雕兼有浓郁的东方民族色彩和精雕细刻的岭南风格,多以花木、山石、龙舟、宝塔、蟹笼等岭南山水景物为题材,擅长独特的镂空技艺。雕刻艺术家们用一块完整无缺的象牙料,镂空成各种规格、层数不等的圆球,象牙球最小的仅二三层,最大的有40多层,每层都刻上龙凤、花卉等各种图案,且能灵活转动。

广州牙雕艺术家镂雕的25层象牙球,早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工艺特种奖。当时,由翁昭、梁雄创作的25层象牙球,被联盛号选送参加在美国旧金山参加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该球以层层镂通,转动自如,玲珑剔透的绝艺倾倒观众。日本也有一个26层象牙球送展,为了辨别真伪,大会将两球同置水中加热,日本的牙球因用胶粘拼合,一煮即层层散开,中国的牙球则安然无恙,证实是原块牙料雕镂,从而获得博览会一等奖,令广州牙雕名声大振。

抗战时期,牙雕生产也相应受到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恢复发展广州传统象牙雕刻业十分重视。当时任广东省长兼广州市长的叶剑英明确指示:“一定要把象牙雕刻这种工艺品组织和恢复起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规模最大的要数国营大新象牙工艺厂,当时职工发展至179人,年产值达127万元,成为创汇大户。

■图:被镂空了的猛犸象牙

【牙雕发展】

寻找替换品求生存

牙雕的发展,除了技艺本身的问题,原料的供给也决定了这门工艺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公约组织对象牙贸易逐步施加限制。1989年,美、日及欧洲的象牙消费大国禁止象牙制品进口。当年,大新牙雕厂就宣布停产象牙制品,张明辉也于第三年离开了工厂开始“单干”。

没有了象牙怎么办?这个问题让整个行业都面临困惑,难道牙雕工艺就此消亡?工匠们可谓困中求变,为了保存这门古老的绝活,“逼”出了不少创新之举。

在一根剖成一半的象牙上,四只小象鼻尾相连缓缓而行。这是李定宁大师想出的“办法”,原本这一类型的作品应在一整根象牙上雕刻,但为了节约象牙,他琢磨了许久,最终想出了这个节约原料的方法。而张明辉则转向探索骨雕技艺,将牙雕的技艺用于猛犸(一种已经灭绝的古象)象牙、河马牙上。

据张明辉介绍,最近几年,随着非洲大象休养生息,非洲国家出现了象牙贸易适度解禁的呼声,我国也允许有限度地开发象牙,牙雕业渐渐出现了复兴的迹象。然而,原料匮乏仍是悬挂在牙雕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张明辉除了少量地使用猛犸象牙,如今,他在绝大部分情况下还是使用牛骨。“如何用牛骨做出牙雕的美感?怎样将牙雕的技法在骨头上适用起来?我一直在琢磨这些问题,现在就外观而言,很多人已经不太容易分辨得出来。”张明辉告诉记者,牛骨头做出来的工艺品,一样有着牙雕的剔透,甚至可以以假乱真。

和象牙不同,牛骨很便宜,“每天市场上要杀多少牛,骨头是永远不会缺的。”正因为成本降低,骨雕的价位也相对要低,一般市民都能买得起。但是,转向骨雕之后的玉雕大师张明辉,心头却有些许怅然,“我肯定更想做牙雕,毕竟有些方面骨头和象牙没有可比性,但是,牙雕行业已经没有选择可言。”

 

■图:福如东海

(紫/编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