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造船工场遗址位于广州市区中山四路原市文化局内,在深5米的第八文化层。1975年试掘,结果发现有3个并排的造船台和木料加工场。其中1、2号船台还各揭开了一部分造船工场。由平行滑板组成滑道,下垫枕木,上置木墩构成造船台。滑道宽1.8米和2.8米,长度在100米以上。这里还出土有锛、凿等铁工具和秦、汉半两钱、铜锁等。
造船工场建造于秦代,至西汉文、景年间废弃。造船台发掘后就地覆盖保存,至于船台结构、船体构合方船体如何下水等问题,还有待扩大挖掘与进一步研究。
由此可见,秦代广州地区已有了造船工业的萌芽。
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历史来看,中国原始航海活动始于新石器时期,尤其是岭南地区,濒临南海和太平洋,海岸线长,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居住在南海之滨的南越先民就已经使用平底小舟,从事海上渔业生产。
秦汉时代是开发海上贸易,将航海向远洋发展的重要时期。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平定岭南时期,当时处在番禺(即今广州)的一支秦军,专门建造了大量的船只,供平定瓯越所需。
广州是中国古代的造船基地,从广州东汉墓出土有不少船模,有货艇、渡艇,还有人货并载的航船。单从广州东汉墓出土的陶船看,船分前、中、后三舱。前舱低矮宽阔,蓬顶为拱形;中舱略高,成方形;后舱稍狭而高,是舵楼;坡式篷盖,船尾还有一间矮小的尾楼。这种船吃水深,负载量大,适合深水航行。这反映出两千多年前广州造船技术和生产能力就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而从秦代造船工场遗址来看,两千多年前的造船工场颇具规模――当时是可以造出宽8米、长30米、载重五六十吨的木船来。
两晋南北朝时期,广州已能造出载人五六百、载货万斛的船舶,而最壮观的是广州的楼船,有四层,楼高三四米,抵御风浪的能力十分强,可把大量的丝绸运到外国去。
唐代中后期广州有了大规模的造船业,能造楼船、斗舰、游艇等六种船只,在性能、设备、载重、动力、作战能力各方面,已列人世界的前列。难怪外籍《中国印度见闻录》中载:“只有庞大坚固的中国渔船,才能抵御波斯湾的惊涛骇浪,而畅行无阻”。外国商人十分喜欢搭乘中国船。
宋代广州的造船业更具规模 所造船舶大,可载数百人和备用一年的食品,还能在船上养猪、酿酒。此时海上已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设备指南针导航。
元代,广州建造了可远航爪哇(印尼)的大船五百艘。大船可载上千人,共四层,卧室、客厅、货仓、厕所一应俱全。
在中国近代史上,外国资本企业在中国出现最早的任广州的船舶修造业。1845年英国苏格兰人约翰?柯拜在广州黄埔长洲兴建了“柯拜船坞”,这是外国人在中国开设的第一个船坞,也是中国现代造船工业的开端。
(编辑: 代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