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的浩然正气和爱国精神,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髓。”[1]

 “我认为:袁崇焕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大仁、大智、大勇、大廉者。袁崇焕的仁与智,令人赞颂;勇与廉,令人敬佩。这种爱国精神,同他的浩然正气密切相连。袁崇焕留给后人熠熠永辉的思想、薪火永传的精髓,是‘正气’,就是‘浩然正气’……通俗地说,“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合乎道义、充满天地、超越时空之气。”[2]

 

“袁崇焕的死是一场悲剧。从哲理来说,生死是一个大关节,也是一个大境界。岳飞如此,文天祥如此,于谦如此,袁崇焕也如此。袁崇焕之死,唤起万千人奋起,笑洒碧血振乾坤。如鲁迅所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3]

 

“袁崇焕是一位历史人物,有其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与性格的局限性,也有其军事失误和举措失当之处,且成为他罹祸的‘口实’。然而,瑕不掩瑜。袁崇焕作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和著名的爱国英雄而永垂史册,万古流芳。”[4]

 

“正如明末杨继盛《临行诗》云:‘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时代呼唤袁崇焕的浩然正气与爱国精神,时代需要袁崇焕的浩然正气与爱国精神。人们透过袁崇焕的正气与精神、仁智与勇廉、品格与事功、喜悦与悲哀,了解先贤,景仰英豪,知荣明耻,激励来者。”[5]

 

但是,相关史料却显示,袁崇焕跟奸臣魏忠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对奸臣进谄言、修生祠、声气相应,他的莫逆、深交不乏阉党中坚分子,而且他还被指控认魏忠贤为干父,并受魏忠贤指使去给后金努尔哈赤吊孝……试问袁崇焕如此的种种事迹,怎能称得上集“浩然正气”于一身?

为了厘清这些问题,我们先从一道天启的上谕入手,梳理一下袁崇焕跟阉党的关系。在“宁锦大战”后,袁崇焕提出了辞职,天启在的那道上谕中指出,袁崇焕的辞职完全源于他自己的失误,天启的上谕内容如下:

 

“得旨:袁崇焕谈款一节,所误不小,朕不加谴责,尚著叙赉分明,念久在危疆姑使相准耳。恩典出自朝廷,霍维华何得移荫市德,好生不谙事体。”[6]

 

天启的上谕里明确指出“袁崇焕谈款一节,所误不小”,这是在说袁崇焕在“宁锦大战”前的议和,其实是中了皇太极的缓兵之计,袁崇焕付出了放弃策应友军和盟友的代价,但最终却陷于了全面的被动。对于这一点,袁崇焕自己也是承认的。在“宁锦大战”期间,他就曾通过一封上疏,表达了这层意思,其内容摘录如下:

 

巡抚辽东袁崇焕奏:“……我欲合西虏而厚其与,彼即攻西虏而伐我之交。我藉鲜为牵,彼即攻鲜而空我之据。我藉款愚之乘间,亟修凌锦中左以扼其咽,彼则分犯鲜之兵而挠我之筑。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后。”[7]

 

在奏疏里袁崇焕说,他欲联蒙古,后金就攻打蒙古;他希望用朝鲜作为牵制,后金就迫使朝鲜议和;他玩弄议和的把戏,想争取一些时间把“三城”修好,结果后金就来破坏“三城”,皇太极的每一招都非常狠毒,而且占尽先机。袁崇焕感叹皇太极是“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后”。由此可见,袁崇焕确实步步被人算计,连他自己都不得不承认。所以,天启在上谕中说他“谈款一节,所失不小”是有根据的。

另外,这道上谕里,天启还斥责了霍维华让荫于袁崇焕,这个细节以往并不被人注意,但只要稍微一查证,便可得知,霍维华不仅是个阉党,而且还是中坚分子。

在崇祯朝查办阉党之时,霍维华赫然在列:

 

“虽未祠颂阴赞道削籍者二十人:张徐大化、杨维维华……”[8]

 

在以上被论罪的二十人中,“徐大化、杨维维华”等人排列很靠前,这三人是阉党中比较早期的中坚分子,并涉及赵南星、左光斗、杨涟等东林党人的案子。这在刑科右給事中的一封奏疏中有提到,内容如下:

 

起補刑科右給事中懋疏陈:“……嗣是魏广微恨杨涟生宰相等语,合忠中旨南星、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以去又中旨起王徐大化崔呈秀维华、杨维垣等以而大。”

 

提到“徐大化、杨维维华”等人皆是“以资凶毒”之辈,他们是阉党除掉东林赵、左、杨等人后起用的第一批人。可见,早在魏忠贤当权之初,霍维华就已经是中坚分子了。而此人在宁锦大战后,居然要求将自己的荫功让一级给袁崇焕,这就很奇怪了。

在《明史》的记载中,袁崇焕于“宁锦大战”之后的辞官回家,被说成是遭阉党陷害,可是“陷害”他阉党里,却有中坚分子让荫于他,这能到底说明什么呢?是阉党陷害他,还是阉党分子在为他鸣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