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仑头村

 虾子 2009-08-04

仑头村位于珠江出海口的边上,明洪武年间黎氏先人自北方迁居于此。不过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数百年来陆续有“疍民”(水上人家)在此落脚安家。所以,在今天的四千多村民中,虽仍以黎姓为主,但零散的杂姓多达二千余个。

 仑头村的布局严整,外围有一座高大的拱形村门,内里有三条横街(南约、中约、北约大街),十道纵巷。面向珠江的“南溟黎氏宗祠”构造精美,所以早在1993的11月即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广州市内部控制的文物保护单位”。当我把这一严重迟到的信息告诉给村人时,他们深感意外。

仑头村留给我的强烈刺激有二:乡土宗族文化近乎绝灭;计划经济的身影尚存。根据这现象,我们可以合理地想象1949年之后的仑头村一定经历过浓烈远甚于其它乡村的政治整合运动。

    仑头人把“南溟黎氏宗祠”简称为“南溟祖”。“南溟祖”整日大门紧闭,透过门缝,可以看到里面已没有用于慎终追远的任何摆设。据说,外人若想进去参观,必须向村委会申请(钥匙由村委掌管)。“南溟祖”事实上只是村委会召集村民开会的场所。2001年3月3日下午,由村委举办的庆祝“三八”妇女节大会就是在“南溟祖”召开的。而在村内街巷行走,则更令人感受到“斯文扫地” --曾显赫万分的“举人柱”被当做铺砌台阶的石料,“道光十五年乙未恩科中式第五名举人黎崇基立”的字样尚清晰可见;灰雕的“思轩家塾”凸字早已被人凿下,只留下一点痕迹;“仁厚里”的匾额及墙头也被破坏得一塌糊涂。

    但同时,仑头村却为人们保留了另一份鲜活历史记忆。那些成立于人民公社化时期的集体经济组织的牌子,居然还奇迹般地挂着,个人承包者并且还利用这块从名称至质料都几十年不改的老牌子继续从事经营。在“仑头综合商店”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为人民服务”的语录牌及毛主席框像依然完好;“仑头大队车缝服务组”的衣车还在转动;经营种子的承包人还用塑料薄膜套护着“仑头农业咨询服务站”的残破招牌;“仑头茶楼”还在继续低吟浅唱的故事。上述的经济组织的产权还属于集体,经营者的承包费还是交给仑头村委会。

 在我快要离开仑头时,77岁的黎伯说:“毛主席那阵是有点古板,邓小平体制下放,大家可以搞自己的事,所以拆了旧屋盖新房。”他一再向强调村民盖房的钱都是来自正道,并不时地历数“封建迷信”的种种弊端。望着滔滔珠水,我突然想到政治运动也许不象人们想象的那么短命,政治整合的后遗症,也许需要不止一代人去承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