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楼夜色 尼康D90套机国内首测第一期泡泡网 2008年09月03日 类型:原创 作者:郭宸宸 编辑:郭宸宸
套头18-105VR比机身更神秘! 作为尼康最成功的单反机型之一, D80的法定继承人,D90一经出世就引来广泛关注。一来是因为核心部分的配置上和价格逾万的准专业机型D300十分接近,二来尼康D80直到行将停产前,在C、S两大主要对手中,依然没有任何定位相似的产品作为对手,大家很想知道尼康在这场没有直接竞争对手的局面中,如何出牌?
关于尼康D80的性能特点和市场前景,本站在此前已经专门撰写多篇文章予以详细的介绍,在此就不便再行敷述了。 [D90配置&性能详细介绍参见] DSLR也需要DV功能?尼 康D 90详细解析 现在广大消费者所关注的,恐怕更多是如下的内容:
接下来,我们就将通过多期的实拍试用,来和大家一起更进一步的体验这台定位独特的数码单反,并为以上的3大问题,寻找答案。 今天,作为第一期的内容,我们将带着D90和神秘的新款平价标准变焦镜头AF-S 18-105/3.5-5.6 VR,深夜造访故宫西北角的角楼,看看在光源复杂的夜景条件下,D90和它的亲密战友“18-105VR”镜头能否经受住考验!
由于D90的CMOS和EXSPEED图像处理引擎都源自D300,许多数码优化技术也和D300等机型相类似,因此我们此次试拍,更关心的还是D90和AF-S 18-105VR镜头配合的表现:一来因为该镜头新鲜出炉,比较神秘。二来D90的未来用户,大多数很有可能先会从套机入手。第三这也是尼康第一种考虑防抖性能的较大变焦比,中低档标准变焦镜头,完全不同于以往16 -85VR,18-200VR甚至18-55VR的定位! 深夜,在疾驰的出租车上向故宫进发:
以下照片未作特别说明,则都为D90使用AF -S 18-105VR镜头拍摄,且均可点击察看大图: 上图由D90和AF-S 18-105VR拍摄,焦距25mm ,光圈F4,快门1/13s,手持VR开,ISO1600,高感降噪级:“低”,动态D- Lighting:“低”。 上图拍摄参数:28mm,ISO1600,F5.6, 1/4s,降噪和动态D-Lighting基本同上,手持VR开。笔者随手拍摄这两张照片,目的在于考察D90配合AF-S18-105VR在广角端的防抖表现,由于我们使用LV模式拍摄,故手持稳定性不好,基本全部依仗VR系统的表现。从上两图的情况看,AF- S18-105VR的防抖表现和以往我们使用的尼康24-120,18-200等VR镜头相比,在广角段的防抖水平大体相当,对画面的透明度都有少许影响。但配合尼康新机身中高感光度的控噪能力,对于拍摄成功率的提高确有很大帮助。
D90套机105mm端夜景实拍(一)最大光圈下的表现: 首先来看D90和 18-105VR在105mm端光圈F5.6时的表现,为了一并观察D90随着 ISO值提升,对于成像的影响,我们在其他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在ISO100 (L1),ISO200,400,800,1600,3200共5个整档,各拍摄一张照片进行比较。另外,为了考察D90的LV模式下反差检测自动对焦,我们全程使用LV实时取景模式,和反差检测AF拍摄。
以上照片,高ISO降噪设置为标准,动态D-Lighting设置为低,自动摆平衡,色彩风格为生动。从以上6张照片的原图来看,在最大光圈时,AF-S18-105VR的长焦端对逆光的抑制较以往同类产品有所改善,画面的色彩饱和度中规中矩,对现场气氛的还原一般。估计是受D90成像表现的影响,较高感光度时亮部细节损失稍多。不过考虑到18-105VR的定位,在平价级别的6倍左右变焦比镜头中,尼康的表现还是不错的。
D90套机105mm端夜景实拍(二)光圈F8下的表现: 再来看D90和18-105VR在 105mm端光圈F8时的表现,依然在ISO100(L1), ISO200,400,800,1600,3200共5个整档,各拍摄一张照片进行比较。其他外部条件也和上页照片相同: 就D90的机身成像表现来说,在夜景拍摄时,若使用过低的感光度,如ISO200,相应的曝光时间也会延长到2秒,甚至更长。而长时间曝光降噪会让人感觉画面结像偏软,或者色彩的层次感有所确实。但高感噪点及降噪操作会带来相似的问题。因此我们很高兴得看到,D90在ISO400-800 的中等感光度时,成像表现不亚于D300,画面干净,相对细腻,一方面缩短了曝光时间,另外在很多情况下,配合VR防抖,就大大增加了拍摄者使用较低速快门在傍晚或者夜间手持相机拍摄的成功率。 档光圈缩小到F8后,D90和AF-S18- 105VR这对组合的成像明显改善,画面更为锐利,细节的刻画也比较到位,色彩层次丰富且更趋饱和。我们估计该镜头105mm端的最佳光圈可能在F8附近。当然,如果和高一档次的了类似镜头相比,譬如24-120VR相比,该镜头105mm端的边缘解像力仍有微弱差距。
D90套机105mm端夜景实拍(三)光圈F11下的表现: 最后来看D90和18-105VR在105mm端光圈F11时的表现,其他拍摄条件同上,由于我们的目的旨在考察该镜头+机身的组合在常用光圈下的表现,因此我们不会在105mm端使用更小的光圈进行拍摄: AF-S 18-105VR这只镜头在长焦端F11 时的表现也是不错的,眩光得到了较好的抑制(当然,这只是和同档次产品相比),背景中,飞檐顶端的灯光变成非常规则的星芒,D90在高感时噪点并不多,但是暗部背景中颗粒会显著变粗,不过小光圈时,焦外表现并不重要,这个问题感觉也就没那么突出了。不过在ISO 3200时,画面的整体质量还是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当然,对于APS机身来说,这样的高感夜景表现已经是比较出色了。 AF-S 18-105VR配合D90在广角端的表现如何呢?为了和上面的长焦端照片作一对比,我们保持位置和所摄场景不变。由于笔者和建筑物之间有护城河阻拦,为了尽可能保证构图的合理,无奈不能用 18mm端拍摄,只好将镜头变焦到24-26mm(实际)附近。可以预见的是,这一焦端,镜头的表现可能会稍好于广角端的18mm段。 以下照片,光圈均置于F4.0:
由于长焦端的照片,已经向各位全面展示了 D90在ISO200-ISO3200五个感光度档位下的表现。因此在广角端,我们只拍摄 ISO200,400,800三个常用感光度的照片(由于D90的ISO100系扩展获得,并非真正ISO100故也不再进行测试)。 以下照片,光圈均置于F5.6: 在这个焦端,AF-S 18-105VR入我们所料,表现出了比较高的解像力,对色彩的表现能力也较长焦段略为改善。不过镜头此时更容易受到点状逆光光源的影响(如图),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眩光造成的光斑现象,当然总的来说眩光问题还是在可控的状态。当然,对于这样档次的镜头来说,广角端,在最大光圈附近,应付复杂光源的夜景拍摄,能有这样的表现已属不易。 至于D90,其表现也在预想之中,降噪能力出众的D90,在ISO800这档,依然保持着比较理想的画面,颗粒感稍重,但画面透明度,色彩层次表现尚未受多少影响。给套机最终的成像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不过,在较低的感光度时,D90的画面虽然干净细腻,但似乎色彩的表现有些趋于平淡(要知道,这可是色彩最艳丽的Vivid生动模式),并未见比高感时强出多少,和同样使用这块IMX021传感器的某牌某型相机,同样条件下的低ISO表现相比,有些沉闷。难道真的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AF-S 18-105VR配合D90,仍然是上页的场景,但我们把光圈缩小至F8-F11,毕竟这也是广角端拍摄风光时,常会用到的光圈值,看看此时这对搭档是否会有惊艳的表现。 以下照片,光圈均置于F8: 在F8时,左侧背景中,点状光源射灯的光运得到了控制,不再张牙舞爪了,逐渐变成比较清晰的星芒形状。 以下照片,光圈均置于F11: ISO 1600使用D90和18-105VR,1/8s行进中手持拍摄,该镜头的防抖表现确实不错,即使稍有抖动造成的模糊,配合后期缩小尺寸,能够获得不错的照片。上图即是这种情况。 从以上5张照片来看,这个焦端上,D90和AF-S18-105VR的组合,在ISO 400,光圈为F8时,带来了最为均衡的画面表现。总的来看,D90在ISO800及以下,拥有很好的控噪能力,同时画面的细节保留也有着同类中比较出众的表现,特别是通过D90的3寸屏幕观看,更是能让拍摄者为之一振……。而AF-S 18-105VR镜头的广角端解像力尚可,但锐度表现在弱光源和低反差的情况下,下似乎稍弱,抗逆光能力是同档次中表现中规中矩,色彩表现则稍显平淡,和某品牌16-105镜头的在类似场景下的表现相比,算是各有千秋,也许尼康推出该头的目的,主要还是展示其低端镜头的防抖设计能力,并为过多苛求其成像表现。
D90和18-105VR白平衡测试及控噪测试 首先来看D90自动检测环境色温的表现:
再来看D90在ISO800-3200的高感光度时,高ISO降噪(High ISO NR,以下NR=off为降噪关闭,Low为降噪效果低,Normal为中等降噪效果,High为降噪效果最强)系统的具体表现:
从上面4张照片可以看出,D90的高ISO降噪功能,效果还是比较明显,即使在ISO3200时,将NR效果设置为“High”,画面中的噪点和颗粒感都会明显的减弱,不过画面会随之变得偏软,好像打过一层砂纸一般。看来加强高ISO降噪效果,就不得不牺牲一部分画面细节。笔者以为在ISO800和ISO1600时,D90的高感降噪功能置于“Low”档或者“Normal”档,就能够获得比较平衡实用的画面,而在ISO3200时,使用怎样的降噪档位,就要看具体的拍摄目的需要了。
D90及18-105VR局部细节特写 此前在D90发布第二天,本站的“ 详细解读D90”一文中,不少朋友可能已经看过现场拍摄的D90细部照片,这里我们以不同的视角再来回顾一下:
一个MIC一个扬声器,这恐怕是目前为止,中等档次的量产型单反上绝无仅有的装备(不知道人们最终会怎样评判这样的设计),D90总体来说,机身布局还是沿袭D50-D80-D90这样一条风格路线,考虑到其价格和定位需要,也不可能做出太积极的调整。尼康在D80,90这一档机身上还是比较重视操作的便捷性,而不像高端机身上那样重视防误操作设计。
D90第一期体验小结: 在D90真正开始评测之前,笔者也听到许多影友议论,认为D90的最终成像特点受到CMOS和处理引擎的影响,不会和D300有多大区别(这一观点的言外之意:“难有进步,若没有档次差异带来的画质缩水已属万幸”)。就笔者第一次接触D90这短短30个小时的使用体验来看,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作为D3,D300开创的尼康新一代单反家族目前唯一一款“Advanced”级产品,D90确实是沿袭了尼康这一代机型业已成熟的成像风格。
不过与此前的机型有所不同的是,作为真正面对个人消费者的D90单反系统来说,尼康更希望其D90+AF-S 18-105 VR套机能以广阔的应用范围,和出众的性价比来赢得市场的青睐。这种机身和套机镜头间紧密的“合作”关系比起D80时代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即使对于富有经验的摄影爱好者来说,套机镜头也不再是“鸡肋”般的组合,不仅仅覆盖了足够的焦段,还具备了实用的VR功能和足以应付日常拍摄需求的成像画质……D90所要做的,就是提供一个功能足够丰富的,能够更充分发挥高性价比镜头威力的新鲜平台——不管是像P5100一样功能丰富的LV模式下的反差检测AF系统,还是让世人惊异的全球首个属于DSLR的视频拍摄功能……都是围绕着上面的目的,所产生的结果。因此,只要尼康能尽早让D90套机的价格更亲民,我们看好这套“黄金搭档”的市场前景。 截止目前发现的D90主要优点:
再来说说缺点:
截止目前发现的套头18-105VR的优点:
套头18-105VR缺点:
|
|
来自: 于安臣 > 《Nikon D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