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宫升遐”在广州

 虾子 2009-08-09

_

2008年11月9日
  光绪皇帝遗容
  ↑皇帝光绪的灵柩
  ↑慈禧的葬礼队伍
  ←两广总督张人骏痛哭数日
  ←光绪召见外国使臣
  →外国明信片上的光绪

  □曹子游

  ■城市记忆

  国家清史工程编纂委员在《清光绪皇帝死因报告》中,宣布了光绪皇“是死于砷(砒霜)中毒”,人们不禁想起,100年前皇帝驾崩时广州的景象。

  1908年11月14日和15日(清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短短两天,皇帝和太后先后驾崩,消息传来,不仅全国百姓震惊,连外国人也感困惑。当时远在槟榔屿的康有为说:“突闻光绪噩耗,悲痛万分。光绪幽囚以来,并无大病,忽撄不治,传说纷纷。”事实上光绪早被废黜。自1861年起,慈禧便是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并确立醇亲王载沣的儿子、年仅3岁的溥仪为帝,年号宣统。足见这个“老佛爷”垂帘听政的厉害。

  北京治丧“大阵仗”

  旧时人把皇帝的死叫做“升遐”,“升遐”即是升到高的地方,比喻死后“升天”之意。慈禧的谥号是———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总共25字,是有史以来皇后级人物身后哀荣之最。还要加上个光绪皇帝,让他俩一齐“升遐”,北京固然是大阵仗。无论当时的丧礼,还是一年以后慈禧的葬礼,都严格按照中国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仪式来进行,绝不能有半点马虎。从11月15日计起,100天内,皇帝谕旨用的是蓝色笔。27天内,各地方官员的奏疏俱用蓝印,文武官员、闲散宗室及公主福晋等人,来京的外国贡使,均要穿着成服(丧服)。期间各大城门每天三次举哀行礼,各官员站立在规定的位置,不得疏忽。顺天府(今北京)齐集三日,早晚举哀,京师各寺庙每日撞钟3万杵。即使在27天以后来京者,男的仍要去掉帽子上的红缨,女的则不能穿戴饰物。对全国老百姓来说,最大的影响应该是100天内不得剃头、不能嫁娶、不可作乐。

  张人骏痛哭眼肿

  广州接到两宫逝世的哀电,是11月16日从北京发过来的。同日,广东文武官员集中在一起恭奉电谕。之后,两广督府决定从11月19日(农历二十六日)起,在广州城内的关帝庙和东门的皇华馆举哀三天。同日起,广东各界在广府学宫(今市一宫)举行吊唁活动,一律不开锣、不鸣炮。原来挂在各衙门第一道门和第二道门的灯笼、彩门高头牌等全部清除干净,大门两边的门神、对联或用白纸封盖,或以黑色涂抹。同时,在各门口悬挂白色布条。大批官员前往关帝庙、皇华馆参加悼念。只见官员们身穿清一色的元青袍褂,头戴摘掉红缨的大帽。巡警分局停止审讯,巡警的肩章摘除下来,服饰全部禁止有红色出现,原有者一律改为蓝色,以志哀思。

  去年刚刚来粤就任两广总督的张人骏,每日以泪洗面,痛哭多天,眼睛变得红肿起来。绅界亦于二十六日在府学宫哭临。对于老百姓来说,通讯固然没有现在那么发达,一般来说,北京的消息要数天后才能传到外地(如当时海门地方的老百姓是五天后才知道光绪、慈禧病逝的消息)。广州也一样,11月17日,不少戏院仍在唱戏,大锣大鼓,欢声笑语,经官府制止才收台。市民不能整容“飞(剃)发”,广州城内外的几百间飞发铺关了近1个月的门,理发师坐食不能,谋生无路,于是跑到广州府衙门前,跪求官府在治丧不能剃发期内酌情发给补贴费。

  东较场操兵致哀

  11月17日上午8点正,在东较场,旗杆上的龙旗下半旗致哀。按照全国统一部署,驻粤清军正进行秋操,平日的旗帜上加上了一条1寸阔、长度与旗相等的白带。原来军官帽子上的红结不见了,马鞍箭囊等装备上的装饰一律去掉,全体官兵左臂上束缚有一条宽2寸的白布。专程从北京前来广州督导练兵的教练处督办吴晋(后来任广东新军教练处长)站在检阅台,操场上步兵、骑兵、工兵以及辎车入场,士兵肩上背的枪枪口向下,集中后由各队长官宣读丧诏。然后,全体士兵举起手中的刀枪,长官撇刀行哀礼。号兵吹哀号三遍,掌旗官将旗向前持平,待哀号吹毕才恢复原位。

  广东沙面各领事馆、各洋行和招商局轮船、哈德安省轮船全部下半旗致哀。12月1日,住在沙面小岛的各国领事,分别乘坐素色舆轿前往两广总督府进行吊唁,领事代表的悼词是这样的:“忽闻贵国大行皇帝暨大行太皇太后连登仙界宝殿,出人意表,本领袖领事与各国领事同深悲痛。是以今日会同前来,稍伸哀悃。但望贵部堂排除政治之分攘,勿过悲伤。并望新皇帝效先圣之伟模,永享一统太平之福,俾四万万百姓共庆升平之乐。是乃本领袖领事与各国领事之所祷盻焉。”张人骏表示谢忱,并发表答词云:“我国不幸,重遭两宫大丧,彼国臣民同深哀戚。兹承贵领袖总领事诸君惠临吊唁,本部堂实深致谢。祈皇帝永享一统太平之福,实本部堂与贵领袖总领事诸君所同心共视者也。”

  慈禧的豪华葬礼

  12月13日,大丧已过27天,两广督府出来的公牍文字由蓝色改回红色,蓝印变成红印。1909年2月23日,100天的限期到了,允许民众剃头、到戏院睇戏,男女也开始谈婚论嫁。

  1909年5月1日,光绪葬于清西陵,花银两45万9千9百40两2钱3分6厘。同年11月9日,慈禧下葬清东陵,此地已有用800万两银子建造、1907年竣工的陵墓。与光绪奉安时相比,慈禧的葬礼军队更多,装饰更华丽,军警更整齐,费用自然就大,据说花了150万两银。还有不同的是,光绪下葬时天气晴朗,慈禧葬礼那天却是乌云密布,天气寒冷。葬礼那天,送葬队伍从凌晨5点出发,慈禧的金棺沉重非常,方形的灵柩上顶着一个大金球,并用一块边幅很宽的强锦罩着,先是由84人抬行,出城后增加至120人,仍然只能非常缓慢地向前挪动。由北京城到清东陵,有120多公里路程,送葬的队伍足足走了5天。

(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金羊网 -- 羊城晚报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虾子 > 《粤海遗珠》

    举报/认领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更多
    热门阅读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