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 文:梁 婵 通讯员:周小莉 摄 影:王维宣 永不褪色的记忆 大沙头的东面,有一泓波光潋滟的碧水,它的名字叫东山湖。 东山湖,简称东湖,与古代北京路一带的药洲西湖对应。40多年前,广州市民义务劳动,在河汊交织的沙洲上,挖出这个防洪蓄水的人工湖。春雨浥堤绿杨柳,“东湖春晓”不知陶醉了多少人的梦。由于有了这水,使得悄然融入现代都市的大沙头,在钢筋水泥丛林中,平添了一份别致的优美与灵动…… 今年60多岁的卞锦群,与东山湖公园有着不解之缘。建湖之初,她便成为这里的员工,当时,她还只是十多岁的少女。转眼间,数十年过去了,虽然曾一度调到别的单位,但一辈子从事园林工作的她,后来还是回到东山湖,一直工作到退休。 从一名普通职工,到后来成为公园主要负责人,对东山湖的变迁,她了如指掌。秋日里的一天,她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个公园的沧桑变迁,一幅流动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开辟荒芜
“公园建起前,现在东山湖一带还很荒凉,地势低洼,遍布菜田、农田。”卞锦群回忆说。出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她,当时就住在现在的东湖路旁边,父亲是一名农民,以种菜为生。那时的东湖路,还是一条清澈的河涌,与东濠涌连接,自北向南缓缓流淌,是两岸居民生活、灌溉用水的来源。 卞锦群一家的生活,在1958年发生转变。她家所在的区域被征用做东山湖公园的用地。这年4月开始,政府发动全市干部、学生、群众等,来这里义务挖湖。每天从早到晚,这里就是一个大会战的场所:成千上万的人,在这里挥动铁锹铁铲,挖土担泥,挥汗如雨。 经过一年多的奋战,人们用双手把一块烂地变成碧波荡漾的人工湖。而被征地的农民,政府吸收他们为公园的员工,卞锦群顺理成章地成为其中的一员。 东山湖公园于1959年建成向游客开放。建成初期,东山湖公园南临珠江,北连新河浦涌,西接大沙头三马路,东到珠岛宾馆,现在东湖新村、海印电器城一带,都属于公园的范围,总面积达57万平方米。其中,湖面面积达到40.5万平方米,几乎是现在20.9万平方米的两倍。可以想象,当时是怎样一个碧波万顷的景象。“那时值班,绕园走一圈,至少得花一个半小时。”卞锦群微笑着说道,仿佛还沉浸在那绵长的回忆中。 当时的东山湖公园,包含不止一个湖。新河浦涌的南面,有三个塘,职工都称它为“鱼花塘”,小鱼要先在那里“飚粗”,即长大长壮,才能放到大湖,这样小鱼才不会被大鱼吃掉。如今鱼花塘早已被填平,原地建起了高楼。而现在东湖新村所在的地方,当时是一片很大的水域,称为“72亩塘”,后来也被填平。 旧时,一到下大雨,东山一带就“水浸街”,居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东山湖公园兴建的目的,除了为群众提供一个休息赏景的去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蓄洪、排洪,调节水位。东山湖蓄水量最大为101.3万立方米,建湖后,在多雨季节,东山湖收水蓄水,彻底解决了东山的水患问题,枯水季节则放水补充河涌。 “东山湖与珠江连通,设有两个水闸,一个在梅花港,即现在东华北路一带,一个在珠岛宾馆附近。建园初期,管理水闸有一支专门的工人队伍,现在已经全部实现电脑化,更准确便捷了。”卞锦群说。
羊城新八景
建园初期,东山湖公园内的设施还很简陋,九曲桥、凉亭等都是木结构的,路也只是泥路。虽然条件艰苦,但职工们都想方设法,让公园变得漂亮一些。他们推着木板车,到中山大学、下塘等地方,把不同品种的树移植过来,并逐步种上木棉、紫荆等各种花木。 二十世纪60年代,东山湖公园的格局和现在相似:北堤上种植盘根错节的大榕树,中堤以垂柳为主,分三个层次依次栽种美人蕉、柳树、蒲桃树,错落有致,赏心悦目。每逢春暖花开的时节,桃红柳绿,花木繁茂,湖面碧波荡漾,景色醉人。1963年,全市市民评选“羊城新八景”,“东湖春晓”名列其中。 卞锦群说,领略“东湖春晓”最好的位置,是站在九曲桥上远眺中堤。春天的清早,和风拂面,雾气还没完全散去,湖面上笼罩着一层迷蒙的水气。堤岸上的花草树木,蒙蒙眬眬,平添了几分神秘和优雅。婀娜的柳树,吐出嫩绿的新芽,柔软的枝条垂向湖面,迎风摇曳,十分好看。别看那蒲桃树高大伟岸,在四五月,也吐出黄色的花,点缀着烂漫的春天。 东山湖公园的桥,卞锦群也记忆犹新。东山湖有4个半岛和2个小岛,分别以九曲桥、落虹桥、拱桥、五孔桥及三曲桥相连。落虹桥,静卧碧波,远观如一道彩虹。九曲桥是东山湖公园的标志性建筑,桥面迂回曲折,经多次修建后,砌成石桥并配以红色栏杆,与绿水相映衬,湖面更加艳丽多彩。 “湖建成之初,湖水较浊,经过疏浚整顿,湖水变得非常清澈。夜晚下了班,我们有时还相约到湖里游泳。”回忆昔日时光,卞锦群的脸上满是浅浅的微笑。
驰名东湖鱼
上个世纪60~80年代,到东山湖公园划艇、吃鱼是一个时尚。东山湖是一个水景园,水面面积比例大,划艇是不错的选择。“那时,东山湖公园的门票只要三分钱,而且交通方便,景色优美,来公园游玩的人一般都撑艇仔。”卞锦群说。试想一下,绿水碧波,清风徐来,泛舟湖上,多么惬意! 由于水质优良,那时的东山湖,是鱼的天堂。湖里的草鱼、大头鱼、鲮鱼等肥美诱人,每年广交会的外宾和各地客人,大都要到湖边的东湖酒楼吃鱼。东山湖公园专设养鱼班,负责割草喂鱼,每天清早,迎着微明的晨光,驾着小船,到湖上捕鱼。“东湖鱼那时很出名,说起来你可能不相信,光一年下来,就能卖几十万斤,每天卖几百斤,还供不应求。东湖酒楼生意火爆,人们早早便来排队霸位,为的是能吃上味道鲜美的东湖鱼。”卞锦群说。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东山湖公园也在慢慢地发生变化。1985年修建海印大桥时,开辟了东湖路,公园西边的边界东移至这条路的东侧,即现址,并建起了现在所看到的正门。北边、南边的边界也内缩,雨后春笋般建起的高楼大厦开始包围东山湖。 但在卞锦群眼中,东山湖公园美丽依旧。“现在虽然面积缩小了,但环境在不断美化。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加大了投入,增设了不少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了更多选择的项目。同时,生活改善了,人们便有更多的时间来公园,因此人流量也比以前增加了。这十几年来,每天来这里晨练、跳舞、唱歌的人越来越多。”她微笑着说。纵然退休多年,东山湖公园在她心中,是一幅永不褪色的记忆。 为有源头活水来 截污清淤 美景重现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东山湖公园一带的飞速发展,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严重,东山湖一度失去了昔日的清澈。幸而世纪之交,政府对东山湖实行“截污清淤”,这里逐渐恢复旧日面貌。在临水而建的东山湖公园会议室里,公园管理处主任关大结和原管理处副主任周惠美,向我们讲述了东山湖重生的经过…… “广州市和历届区政府对东山湖的治理都非常重视。1999年~2001年斥巨资进行‘截污清淤’工程。”关主任介绍说。原东山区政府把治理东山湖作为“中变”的重点工程,分截污、清淤、净化水三步“染绿”东山湖。先是投入巨额资金进行截污工程,在陆上拦截了两岸77个污水口,把污水全部引至污水处理厂处理。紧接着,投资600多万元清淤。约6只绞吸船的水管直达湖底,吸起的污泥通过管道运到指定抛泥区。不到半年,清走淤泥20多万立方米,通过卫星测量,东山湖竟然深了近80厘米! 清淤后,新河浦涌、百子涌的生活污水仍未能截住,继续排放进东山湖。政府于是对与东山湖相连的河涌进行两岸截污。在河涌两岸分别装上截污管,流入东山湖的新河浦涌,经整治后加设了泵站,促使涌水循环,这就犹如定期给河涌换水,让活水源源不断流入东山湖。 经过截污清淤工程后的东山湖,犹如一面明镜,重焕清绿。
小变与大变
周惠美是一名园林工程师,从1980年开始,就在东山湖公园工作。“20多年前,东山湖公园的设施较为残旧,现在随着政府投入的加大,公园的园林设施几乎全部翻新。” 从园林建筑学的角度来看,与广州其他三大人工湖不一样,东山湖用的是“典型的中国园林造型手法”。这里所有的景观都是以岛、桥、榭、舟来表现,以堤岸组成游览干线,九曲桥很具特色。 “在我的印象中,东山湖公园每年都有改变。这种改变是逐步进行的。我们根据景观的立地条件和现有环境,进行相应的改变,尽可能与原来风格保持协调。”周惠美说。 以前,公园里的路是泥路,每逢清洁卫生时就沙尘滚滚,路人掩鼻而过,树荫底下,也是裸露的泥地。园林工作者便进行绿化配植,根据一定层次种上草、灌木等,达到一定的生态效果。近年来,政府投入不少资金进行公园改造。公园辟出两万平方米湖区,放养了近6万尾色彩斑斓的锦鲤,修建了观鱼廊。中半岛改造为开阔典雅的旱喷泉园林广场。南边扩展绿化面积近万平方米,建成美丽的园林绿化景区。
老街坊:流金岁月
秋日的一天清早,走进东山湖公园,只见一泓湖水,清澈凝碧如翡翠,微风拂过,泛起阵阵涟漪,中有船艇穿梭,那是游人在悠然泛舟;两岸杨柳依依,绿树成荫,亭台楼榭,星罗棋布,倒映在水中,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置身其中,犹如画中行。 在公园里,我们遇到了华姨。她今年50多岁了,住在公园旁边的沿江东路,从小就到东山湖公园里玩,2000年退休后,更几乎每天都要来这里逛一逛,看一看。“我喜欢这里的水,特别漂亮。”华姨笑呵呵地说道。 40多年前,华姨还是一个小孩子,她清楚地记得,那时公园外还是一片菜地,华姨和她的伙伴们,便经常结伴到公园里玩耍。那时公园很大,用木门和竹篱笆围起来,他们就淘气地钻进来。东山湖的水清冽甘甜,他们到东堤爬树摘蒲桃,到九曲桥一带捉迷藏,到水边摸石螺、捉小虾、捞小鱼。捉虾最有趣,一群七八岁的小孩,挽起裤腿,站在水里,有时用小网,有时干脆徒手在水中捉。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山湖公园是一个有名的游览胜地。住在西关的阿姨、姨丈等亲戚朋友来了,华姨就会带他们到公园玩。东山湖公园的声名也远播到广州以外。4年前,华姨有个浙江的朋友,一家人到广州来玩。他们早就听说“东湖春晓”曾经是羊城八景之一,便让华姨带他们去看。在公园里,他们足足玩了一天,先把公园逛了一圈,把主要的景物欣赏了一遍,然后到锦鲤池喂鱼,无论大人还是小朋友,都玩得很开心。朋友临走时由衷地对华姨说:“这个公园太美了。” 虽然在公园里一逛便是数十年,华姨却从不觉得腻,她总能从中发现新的东西。近半年来,她发现这样一道景观: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候,成群叫不出名字的白色长尾鸟,排成整齐的“人”字形队列,穿过灯火辉煌的海印桥,飞进东山湖公园。“东山湖公园位于珠江边,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小鸟当然会选择这里作为栖息地。”华姨微笑着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