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屋:住着好 还是空着好?(图)

 虾子 2009-08-09


欧阳老先生喜欢兰花,在阳台上一边侍弄兰花,一边静静地看大街上人来人往。


跟很多老西关一样,家住13号的刘伯坐在趟栊边借着门外的阳光读报。

  这是我的家 可是我想离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广州人的心目中,西关大屋代表的是一个上百年来深入人心的“豪宅”概念。

  可是,由于年代久远,当时的建筑条件所限,木质结构为主的西关大屋并没有很强的抵御时间侵蚀的能力。虽然在今天,走在耀华大街上,一份怀旧的情怀很容易让一个都市人产生某种沉醉和向往,可是如果有机会走入到西关大屋的内部去看一下的话,你会有点儿沮丧的发现:无论表面的修葺功夫做得如何到家,今天的西关大屋,确实已不复当年极具奢华的“玉栋仙居”,今天生活在西关大屋里的人,更不是当年的“西关小姐”,那些大部分只是租住政府公房的平头百姓们,他们住在这里更多可能只是出于无奈,“离开这里”是他们当中不少人最迫切的想法。

  建于清朝末年的耀华大街11号,是整条耀华大街最古老的宅子,一个典型的三进三出式“西关大屋”。在飘着小雨的上午,记者叩响了它的门扉,在欧阳老人的指引下,去了解它曾经辉煌的历史和令人无奈的现实。

  黑漆漆的趟栊吱呀呀地划开,沉重的门扉缓缓开启,展现在眼前的是粗糙的墙壁和一条逼仄而潮湿的过道———实在是太黑了,因为一时之间无法适应这里的一片黑暗,半晌不敢迈动双腿。过道的纵深约20米,宽度只容一人通行。过道的一侧开着一扇一扇的小门,用探询的眼光向里望去,会看到有很多双眼睛也在好奇地看着你———小门里生活着的是公房的租户,他们大多是附近工厂的退休职工。过道的尽头是公用厕所和厨房。抬头向上仰望,20米的高处是两片天窗,天窗之下的空间,大部分已经用木头封闭起来,或者是东一块西一块搭建的小阁楼占据,只余逼仄的空地,悬挂着一排排正在晾晒的衣服———可是让人怀疑的是,在如此阴暗而潮湿的空间里,晾干一件衣服究竟需要多久的时间?

  顺着狭小的楼梯拾级而上,偏房的二楼,生活着一位复姓欧阳的老人,他今年已经70多岁了,几乎是耀华大街上生活时间最长的一位老人。虽然已届高龄,可是说起西关大屋的往事,老人家的话特别多,有关大屋的一切细节,好像都被刻在了他的脑子当中一样。

  “你别看现在这房子又挤又破,过去可是好靓呢!我小时候,屋子的前半部分有一个好漂亮的小花园,还有一个养满了五颜六色的金鱼的鱼池,我跟小伙伴们天天都泡在那里玩。小时候,我觉得这个大屋子实在是好高啊!在高得够不着的屋顶上,有几扇大天窗,有阳光从窗户照进来,照得整个大宅里亮堂堂的。这样的房子住着真是很舒服,到了夏天也不会觉得热,也许是因为房子够高、窗户够多的缘故吧。无论外面如何闷热,总是会有风吹进来,在宅子里飕飕地流动……”

  欧阳老人说,他的伯父是清末民初时期十三行小有名气的商人,生意曾经做到过印尼,而耀华大街11号是伯父当年花了7000两白银重金买下的。怕人不能真实地领略当时西关大屋的气派,欧阳老人戴上老花镜,随手拿来一张纸,一边在纸上描摹,一边耐心地讲解:一进门的地方是个门官厅,面积不是很大,但是有四扇极美的屏风,上面的梅兰竹菊图案都镶嵌着金箔,亮闪闪的。屏风后面就是轿厅,顾名思义,这里就是家里人或者有客人来访时落轿的地方。再往里走,经过一个天井,就到了大厅,这里才是大屋的正间所在,大厅的屋顶是整座房子最高的,大概有十多米高,这间屋子里的屏风上方有一个神楼,神楼是供奉天神和历代祖先神位的地方;大厅再往后就是家里人起居的地方了,分别是大厅后房、三厅、三厅后房,最后的部分是柴房,柴房的旁边就是厨房、厕所和冲凉房。

  放下手中的笔,欧阳老人看着自己的“作品”,满意地笑了,“我现在住的是在这个位置上”,欧阳老人在草图的“偏房”位置打了个钩,“你刚才在楼下看到的,那些很阴暗的房间,是原来的正厅位置。过去它们可不是像现在这样子,那时候的西关大屋,是真的很漂亮。”

  欧阳老人说伯父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就离开了这座大屋,战争让十多口的大家庭开始支离破碎,1949年之后这个大宅只剩下了欧阳老人和他的父母三人。“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曾经气派的房子开始破败,很多的地方在漏雨,木制的房屋开始白蚁横生。上世纪60年代这里变成了托管房,陆续有住家户搬进来,就好像是72家房客。大家这里钉一块,那里补一下,本来空空荡荡的厅堂很快就变得拥挤起来,直到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你已经很难想象到它以前的模样了。”

  不用说其他人家的房间,就连欧阳老人自己这间铺着地砖的房间里,当年西关大屋的风采也已经基本上消失殆尽。不过,顺着阳光照过来的方向往外看去,还是可以在阳台上看到几块精美异常的满洲窗,红、黄、蓝、绿的玻璃让透射进来的阳光变幻出奇异的光彩。“其实过去的窗户比现在更漂亮。”欧阳老人指着彩色玻璃中间缺失的那一块。“本来这个位置是雕刻着两只栩栩如生的彩色鸳鸯的。可是在有一天的晚上被人偷偷地撬走了。小偷看来还是挺识货的,晚上从阳台爬进屋子,什么都没有拿,就是撬走了四块有鸳鸯图案的玻璃。我很心疼啊,可是心疼又有什么办法呢?没了的东西就是没了,再想也回不来了。”

  欧阳老人起身带着我们参观他现在的屋子。跟楼下一样,穿过一条狭长的走廊,尽头就是厨房和卫生间了。他边走边敲打着那堵厚厚的墙壁,“这里,还有这里,本来是有门的,这扇门应该是通向正厅的,而那边本来应该是一扇水窗,天气好的时候会有阳光从那里透进来,屋子就不会这么阴暗了……”

  “其实说老实话,我跟这房子是有感情的。我希望它能变好。不只是外表看着光鲜,内里也能恢复到原有的样子才是真好啊!可是现在住在这里真的跟过去的感觉很不一样了,不舒服。我相信住在这房子里的其他人也不会觉得舒服的。如果有这么一个机会,让我们搬到别的地方去,然后有关部门好好地修葺一下我们的西关大屋,那就好了。我是多么希望再看到它过去的样子。”

  有人,建筑才有生命力

  “现在在我们这条街上生活的人,要么就是特别有钱的,可以花重金把老房子改造得适合自己的生活需要;要么就是公房住户,通常是很多户人家共同生活在一栋老房子里,这样生活的质量肯定高不了,对大屋的损害也比较严重。我们感觉很无奈。因为至少到目前为止,耀华大街对老房子的保护范围还仅限于对建筑外立面的保护,至于房子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被如何改造,我们基本上是管不了的。”逢源街道办事处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对记者说。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在广州的荔湾区,像耀华大街这样的老房子总数大概是200余栋,耀华大街成片集中的33座大屋外立面,以及位于西关大屋保护群的三连直街、逢源中约几十所旧民居外墙经过政府整治修复,还属于情况比较良好的,其余约120座老房子因为处于分散状态,加上年久失修疏于保护,部分房屋已亮起危房的红灯,房子内部变成了什么样姑且不谈,就连最坚固的外立面有的也已经衰败不堪了。

  对于这些老房子,我们应该怎么办?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会长邓炳权说,他的看法是,对那些真正意义上的西关大屋———保守估计现在的数目应该不会超过20栋———应该发现一处就立即保护一处。“就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起来。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西关大屋,目前的留存数量比大熊猫还少,绝对不能再疏于保护了。”而对于其他的老房子,邓炳权认为应该“分级对待”,“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在很长的时间里,对老房子的保护力度不够,有些老房子到了今天实在是已经衰败得不像样子,而它们的价值又不像真正意义上的西关大屋那么大,重新整饬的投入太大,所以该放弃的就得放弃。”

  “不过对于老房子中那些情况还属良好,并且文化意义、建筑价值比较高的,也需要保护。而且我始终坚持的一个观点就是置换的原则。就是让现在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搬迁出来,不要再让这些老房子住人了。然后由有关部门出资,整饬一新,恢复其旧貌。”

  此种观点得到不少学者的赞同。有人表示,如果说西关大屋的修复和使用用“壳”和“瓤”来比喻的话,作为历史风貌的建筑,大屋修缮后应让它发挥应有的历史文物作用。而今天的情况则是,西关大屋的“壳”虽然被修复了,但仅仅被当作普通住宅对待,甚至耀华大街100多米的大屋街上就有两间发廊。“瓤”已经改变了,削弱了文物建筑的价值和意义。这就只能叫作“保留”而不能叫“保护”了。而且生活在大屋里面的居民使用很多现代化的设备,比如天然气炉、空调、冰箱等等都会对建筑材料的老化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所以说,把文物建筑空出来似乎才更有利于保护。

  虽然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看,“让它空着”确实是对西关大屋最有利的一种保护方式,可是没有了人活动的老房子,总是会让人感觉有所缺憾。无论如何,有价值的旧民居与人的合理居住相结合才是最让人心动的画面。而国内一些比较成功的旧民居改造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一批原住民,并且延续了他们固有的生活习惯,这成为了当地最动人的风景。比如在云南的古城丽江,纳西族人不污染溪水以及互不干扰生活的习惯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何时洗菜、何时淘米、脏水往哪里倒,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这赋予了丽江独特的地方文化气息。因为有了人的存在,文物建筑才彰显出了它的生命力。

  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现在在广州还活跃着一批有实力的老房子的“买家”,他们因为个人喜好而选择住到了老房子里。通过这样的一种市场行为,将不愿意住在老房子里、或者没有能力好好修葺老房子的住户“置换”出来,似乎是个一举两得的办法。但是这样的“买家”会根据自己个人的心意对老房子的内部进行装修,在缺乏指导和监督的情况下,老房子有价值的内部结构也会被破坏。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实际上有关部门一直有意由政府部门牵头,将耀华大街30多座老房子的私有产权置换给经营管理公司,由统一的机构来安置原来的居民,然后再以“西关风情”为文化基调进行综合规划,对西关大屋进行整体修复开发,也有可能会开辟成家庭旅馆,变私为公,综合利用。

  这些历经风雨的老房子,它们的未来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拭目以待。

  老房子里的现代生活

  装茶、烫杯、热罐、高冲、低斟、盖沫、淋顶……王女士娴熟地为我们斟好两杯上好的功夫茶,茶叶的清香在紫砂茶壶上方浮动,留下余味袅袅。她笑着说:“我有一个梦想,西关大屋装修好以后,在里面专门用一个房间来做茶室,在满洲窗下品茗,应该会别有一番滋味吧。”

  走在耀华大街上,有一栋“五花大绑”的老房子格外引人注目,几名建筑工人在这栋三层的小楼前后紧张地施工。“这是有人买下的房子哦,听说里面装修得很豪华。”

  这栋三层小楼目前的主人王女士是一位开紫砂茶壶店的女老板,她的店面就在耀华大街的路口处。“我小时候家住农村,那里的空间可开阔呢。虽然居住条件不像现在这样现代化,但是我特别喜欢那种感觉———安安静静的,没有都市的嘈杂,房子前面要有块空地,小孩子可以在那里玩耍,我呢,平时在那里种点花花草草,天气好的时候搬张椅子在院子里晒晒太阳……这就是我最喜欢的生活方式。到广州这么多年,终于在耀华大街找到了我喜欢的这种房子。”

  王女士告诉记者,过去他们也住过楼房,可是感觉总是有那么一点儿欠缺。首先是空间太狭小,其次是觉得有一种“隔膜”的感觉,这种“隔膜”不仅是存在于邻里之间,而且还存在于人跟大自然之间。“在那种火柴盒一样的地方呆久了,长时间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大家都关起门来过日子,谁也不认识谁,谁也很难见到谁,这样的日子实在是有些憋闷。”

  2003年在西关邂逅了现在的房子,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几乎没有怎么犹豫,王女士就跟自己的好友相约买下了相邻的两栋老房子。不过,这种老房子虽然别具风味,但是真想住得舒服还是得克服不少困难。“我自己的那个三层小楼近300平方米。虽然外表仍然保留着当年的气派,但是里面可真是破败得要命:大屋虽然楼层很高,差不多有4.5米,但由于房子太深,屋内空气不流通,夹杂着一股腐烂的味道,墙壁上到处都是裂痕和损毁。看那个样子,如果再没有人住进来,好好地收拾收拾,听任大屋自然老去的话,估计再用不了10年就成危房了。”

  因为这座西关大屋被有关部门纳入了保护范围,所以外立面不可以改动。王女士就在大屋的里面动起了心思。不住不知道,其实西关大屋虽然看着挺漂亮,让一个现代人长期生活在这里还真会不适应,因为年代比较久,屋子里面特别潮湿,其次是几乎没有什么排污系统,甚至连卫生间都没有,这些都要后期重新装修。除了买房子的钱,装修的钱也是很大的一笔投入。王女士跟先生请了园林设计专家,请他们对房体内部进行加固和重新装饰。外部形象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稍微整饬一下就好,而内部整修则要体现出现代家居的舒适。天然气、空调、抽湿机逐一装上。按照计划,今年7月份,这座老房子就可以装修完毕,王女士一家三口就可以搬进来,在一座古旧建筑里,过一种最现代化的生活了。“我特别期待那一天能早点儿到来。”王女士说。撰文/金叶 摄影/倪黎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