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外国画家波塞尔笔下的海幢寺内,人猪共处 |
|
 |
运来广州的大象“八宝” (陈田朱涵摄) |
|
 |
▲民国年间永汉公园曾是动物园代名词 |
|
 |
▲1957年出版的《广州动物园》小册子 |
|
 |
1954年来自越南民主共和国的长臂猿 |
|
1958年1月1日,坐落在沙河桥附近(今先烈中路120号)的广州动物园正式拉开帷幕,当天广州市民扶老携幼,乘车步行,纷纷前往参观。新建的动物园,成了那年元旦最吸引眼球的地方。回忆羊城过去,古人曾在寺庙里放生动物,到民国年间在永汉公园、中央公园饲养过马骝(猴子)和大象,上世纪50年代将人民公园改为动物园,那时就几个铁笼关着几只动物,后来才又建成这座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动物园)的广州动物园。可别小看这间当时利用十九路军墓场一部分地方兴建起来的动物公园,它可是整整影响了几代人的“动物世界”!
1
海幢寺里的“动物园”
古人从来没有什么“动物园”的概念。如果说旧时曾经围养动物的地方可能便是寺庙了,因为寺庙一直有放生动物的做法,至今不少寺庙内仍有放生池。佛教鼓吹慈悲为怀,和尚说“放生”是为了解除众生的苦难。古代寺庙放生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寺外,康熙年间,海幢寺住持“今无和尚”用大米从疍家手里换来1条20斤重的鲤鱼、1条36斤重的鲇鱼到江边放生,事后今无写了一首诗:“复解鲇鱼索,全倾乞食囊。原无开济力,只检养心方。水更微生得,天从覆物长。年来衰白意,不可问沧浪。”昔日寺庙的经费多凭乞讨,用辛苦得来十分有限的钱从事放生为的是“颐养天年”。二是在寺内,即和尚或信众出钱买了鹿、羊、猪等在庙里放生,寺庙为此专门成立了放生社,在大院内放生,放生的动物多了,寺院内自然像个动物园。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广东按察使王令买了几头鹿在海幢寺放生,今无和尚写诗一首记其事,海幢寺因此有“鹿苑”之称。180多年后,即嘉庆二十一年(1861年),南海进士冯赓飏游览海幢寺,仍可见到鹿,他写一诗题为《双鹿行》。清道光年间,学海堂山长谭莹曾用“买羊放寺中,拳拳意良急”的诗句来记述海幢寺放生羊的情形。清末南海人岑澄也有一首《海幢寺放生羊》的诗,民国著名学者黄任恒(1876年-1953年)也说海幢寺养了几只羊,是某施主放生之物。此外光绪年间,广东按察使王之春有《椒生续草》一诗,里面说海幢寺放生社在院内养猪已经有20多年。
2
广州第一间动物公园
民国年间位于惠爱东路(今中山四路)的法国领事馆,清初是广东兵备道衙门,嘉庆年间改为广州知府行辕。咸丰七年(1857年),英法联军攻入广州,将两广总督叶名琛掳去,及至和议告终。法国人借口曾在此地住兵,继续占用,广州知府行辕遂成了“法国领事馆”。馆旁设有丕崇书院,有人在此教授法语。光绪末年,各国领事多住沙面,法领事也不例外,旧领馆日渐荒芜,门口虽还挂着法国领事馆的招牌,内部则是杂树丛生、鼯鼪窟窿了。1922年,孙中山返粤,广州民众联请收回该领事馆,法人屈于正义,将园交还,时广州市政厅计划在此开辟儿童玩乐园,但形势动乱,未遑顾及,1932年始建成永汉公园。早期的公园多用于休憩、娱乐、教育乃至社会政治活动等,并无考虑畜养动物供人观赏。惟永汉公园开辟后,便开始收集、陈列动物,成为广州第一间展览动物的公园,所以人们也叫永汉公园做动物公园。1933年的永汉公园已拥有80多种、100多头大小珍禽异兽,实属不易。同年2月1日,广州第一次耆英大会在市府礼堂举行,有85位80岁以上老人出席,会后由市长刘纪文与夫人许淑珍陪同老人参观永汉公园里面的动物。1936年5月,胡汉民病逝广州,永汉公园更名汉民公园,园内动物依然。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市民四散逃难,谁还顾得那些可怜的动物,于是公园中的鳄鱼、鹦鹉等不翼而飞,甚至连价值连城的铜壶滴漏也不见了。公园被日本人改为神社,大门有一木制华表,中央建有神殿,在侵华战争中战死日军的骨灰一瓶一瓶地罗列满殿。当时汉民公园一带是禁区,非经特许,不得内进。民众路过园外,驻足窥探一下,或者在此嬉笑,若被日本兵发现,会大声叫“马鹿马鹿”(日语责骂声),他们会认为这是对神社的不敬而将人带走,甚至暴打。
3
中央公园里的大象
抗战胜利,广州城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孙立人部下在滇缅公路上捕获的一只原属日本人的大象,带入城后将它以铁链锁在中央公园(原名第一公园,今人民公园)里,供人参观。别小看这只平常的大象,它的到来给中央公园带来了生气,每天来园围观大象者川流不息,好不热闹。中央公园人员全无喂养动物的知识,饲养费极微,但正逢盛夏,来自热带的大象并无大碍。不料1947年元月,天气日渐寒冷,大象胃口奇大,广州刚刚光复,百废待兴,米价高昂,哪来足够的食物呢?大象吃不饱,饥寒交迫,日渐癯瘦,比刚来时轻了三分之一,夜夜发出悲惨的叫声,附近居民听闻甚是怜悯,如此下去大象性命不保,人皆惜之。在公众呼吁之下,市府斥资百余万在公园右侧以竹木搭了一个高高的屋舍给大象遮风避雨。尽管这样,大象最后还是生病了,精神颓败,连游人给的食物也不能下咽,不久便呜呼哀哉了。
4
为什么没有老虎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次年人民政府把汉民公园更名为人民公园。开始园内不过在树上系住几只小马骝(猴子)及一些小动物而已。1951年左右,动物园来了一名“稀客”———一条大蟒蛇。这条蛇黄色黑斑,有碗口粗,在笼子里蜷着一团不动。最奇怪的是它的腹部不知为什么,鼓得像冬瓜大。人们纷纷前往观看、猜测,都说它是吃了什么,来的人竟然为此排起长长的队伍。后来报纸一登,清楚了,那时大北路一带还是荒芜的山冈,有许多坟墓,也有老百姓简陋的住房。这条蛇在经过猪圈时,把一只乳猪一口吞下肚子,却太胀跑不了,被人抓了送动物园,成为羊城一件大事。
1955年5月1日,该园再改名为广州动物园,仅过两年时间,园内便有动物110 种381头,其中有长臂猿、云豹、金猫和美洲狮、非洲狮、澳洲袋鼠、欧洲棕熊等,却没有老虎。当时的报纸曾有这样一段记载:星期天在广州动物园狮子笼栏杆前面,一个五六岁大的孩子,嚷着要他的爸爸带他去看看老虎。爸爸说:“没有老虎。”“为什么没有老虎?”“唔……”“为什么没有老虎?”“动物园就是没有老虎嘛!”半天,做父亲的才这样回答。为什么动物园许多珍禽异兽都有,偏偏没有老虎呢?
为了让市民能够看到更多更珍贵的动物,1956年10月,广州市政府决定在沙河桥附近的麻鹰岗新建一间动物园,占地15公顷(15万平方米),这里种植了70多种近2万棵植物。动物园按动物进化的规律次序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虫类、鸟类等几个展区,部分动物从人民公园迁移过来,也有新近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种300多头新动物,其中有白熊、海豹、白鹤、白天鹅、华南小公虎,还有两只北京动物园寄存在广州的长颈鹿,待明年天气暖的时候再回北京。新建的动物园开支预算颇大,单单动物饲料每年需要6万元,当时国家已进入经济困难时期,在省市机关食堂用膳要搭配番薯,人都不够吃,却要保证动物的温饱,实属不易。为了节约开支,动物园辟地自养鸡、兔、羊等“活饲料”给狮子老虎吃,动物园的门票也从过去人民公园的3分钱增加到1角。
5
头一天接待游客7万
1958年元旦上午7点半,初建成的广州动物园正式开放。为方便游客,市公共汽车公司专门增设了文德路到先烈路动物公园专线,每位票价8分。11路车也由原来的仓库段站延长到动物公园门口。此外还有从西关和黄沙来的1、2、3、5、6路车以及东山来的1、2、3路车。是日天气特别好,阳光灿烂,广州人扶老携幼纷纷从河南、西关、东山等地赶来,从大门循园道进入便是一列8座16间的小型兽舍,陈列的是灵猫等小动物。再过去则是5座猛兽笼,里面是美洲狮、华南虎、非洲狮等。其南边是一座高大的养了许多猴子的笼子。在这里向北行,是2万平方米的水禽湖。湖附近的一座小山是鸟舍,其中3只孔雀在不断开屏,展示美丽,其中那只由越南文化代表团赠送的孔雀在20分钟内开3次,换来观众热烈的掌声。是日动物园卖了52500张门票,有细心人连招待票及免票的小孩计算在内,估计共有7万多人前来参观。
时至今日,51年过去,广州动物园的面积比过去扩大了1倍多(33万平方米),拥有动物400多种、5000多头,与北京、上海两地的动物园并称我国三大动物园,为羊城人民特别是小朋友增添了解大自然的生活情趣。
|
(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金羊网 -- 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