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羊城古湖泊:风景点睛之笔

 虾子 2009-08-10


中国评论新闻:羊城古湖泊:风景点睛之笔 - 凡伊 - 历史 生活 志趣 药洲九曜石仍有部分保存至今。中国评论新闻:羊城古湖泊:风景点睛之笔 - 凡伊 - 历史 生活 志趣 药洲遗址的门楼。
  水,一直被堪舆学视为营造宜人居住环境的第一要素。受“吉地不可无水”,“得水为上,藏风次之”等观念的影响,古人卜居建宅大多选择两水交汇之处或靠近江河湖泊的地方。不仅如此,人们还常在乡村开挖池塘,在城墙内外开挖人工湖,使许多古村和古城充满“生气”,显得格外宁静和美丽。

  ●兰湖是广州唯一天然湖泊

  古代广州城的湖泊,主要有兰湖、菊湖和西湖等。兰湖是广州唯一的天然湖泊,菊湖和西湖则是人们利用平原上的天然洼地开挖而成的。

  兰湖,又名芝兰湖,在广州古城北双井街西,有小河涌通出珠江。在公元4世纪到5世纪时,已是一着名风景区,由于兰湖风平浪静,唐朝时兰湖成为避风塘,《南海县志》称,唐时“凡使客舟楫避风雨皆泊此。”兰湖在宋元时期仍存在,到明代,兰湖渐渐淤浅,“不复通海”,但湖形还保存。入清以后,湖水变枯,最终湮没,变成民居。地理学家计算过,古代兰湖的面积约1平方公里左右。

  菊湖在越秀山下,位于宋代广州城的北面。据地理学家曾昭璇考证,今天越秀山南麓的科学馆、中山纪念堂、省政府、大石街、小北路一带,是宋代广州城的北郊,是个低洼的地方,菊湖就是在这片洼地中的一个大湖,菊湖的水主要来自文溪。文溪源自白云山的蒲涧,因水质甘洌,名为甘溪,在古代成为广州主要淡水来源。三国时,吴国大臣陆胤蓄甘溪水以供民用。到唐代,节度使卢钧“又筑堤百余丈,潴水给田,建台榭其上,列植木棉、刺桐诸木,花敷殷艳”,将这个人工湖辟成游览区。南汉时又成园林所在。到了宋代,菊湖更成为羊城八景之一,命名为“菊湖云影”。

  ●菊湖是宋代羊城八景之一

  古人将菊湖的景色命名为“菊湖云影”,可以想像得到,每当天气晴朗的时候,天上朵朵云彩映入湖面如镜的菊湖中,风景如画,使游人流连忘返。

  菊湖能清晰地映出云彩,表明湖水很静。湖水之所以能保持平静是因为菊湖北有越秀山,东西两面是山冈,南面是城市,四周都有物体挡风。堪舆学认为,湖泊以“一平如镜为吉”,可见菊湖完全达到了这一“要求”。因为有了菊湖,广州城更加“藏风聚气”,生机勃勃。只可惜菊湖存在的时间不长,到元明时期就已消失不存。

  西湖是唐末、南汉时代把文溪一支引入开凿的湖区,是将唐代广州城西面天然水道文溪加宽开成。南汉时刘■大兴宫苑,将这段水道扩建,开凿长湖五百丈,当时不叫西湖,西湖是宋代才有的名称。西湖总体上呈狭长形,其水北接文溪,东连沙澳,流入珠江,可通船只。其范围据清初人张明先《学署考古记》记载:“其南九曜坊,北为观莲街,东为兴隆街,西为朝观街”。今人考证西湖的湖区东起大马站,西至起义路,北至中山五路,南迄惠福东路。

  ●西湖路附近古代是个湖

  西湖中有一沙洲,南汉王刘■筑南宫于湖滨,聚集方士在洲上炼丹药,古名药洲,药洲有很多奇石,其中出名者有九块,故称九曜石。

  南宋时,西湖称“白莲池”。元代西湖仍在,九曜石仍全。明代初年,将宋代广州城、西、中三城合而为一,西湖仍在城内,“药洲春晓”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从南汉、宋、元直至明清,药洲一直是岭南着名的庭园,常为士大夫们雅集之地,宋代着名书法家米芾在九曜石上题刻的“药洲”两字,还保存至今。明朝成化年间,文溪改道,西湖水源断绝,开始淤塞。清朝以后西湖基本消失,与药洲陆连。干嘉年间称为环碧园,光绪时称喻园,后来称九曜园,此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湖泊,不仅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食用水,成为船舶的避风塘,还可以调节气候环境,净化空气质量,是宜人居住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代广州的兰湖、菊湖和西湖虽因地貌的变迁或广州城的改造陆续消失,但广州城建史上开挖人工湖改善城市环境的行为一直没停止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虾子 > 《水踪迹》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更多
    热门阅读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