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各国均有“中华思想”

 予灵 2009-08-10
 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之辨”进行讨论,说明古代中国是以文明礼义为标准进行人群划分的,没有种族主义倾向。而以本国为荣的“中华思想”,则是建立在中国文明程度较高的基础上。

  贬低异族是普遍现象

  以本国为荣,各国均是如此。NHK(日本国家电视台)在以“丝绸之路”为题材录制特别节目时,想考察是否面条向西传到意大利后,成为意大利式实心面以及通心粉,调查人员推断面条是马可·波罗在1295年从中国带回威尼斯的。然而,把这种推断向意大利人讲时,对方勃然大怒道:“实心面在罗马公元前就存在了,怎么能说是马可·波罗从中国带来的呢?”为了防止对方更加恼火,这个话题只好就此打住。

  这种以本国为荣的思想,其实质便是自豪感。

  与中央的“华”相对,生活在其他地域的人被称为“夷”、“狄”、“戎”、“蛮”。这些字中有的表示怪兽和虫类,单从字面来看,便可知表示异样。将与自己生活方式不同的部落群体比作野兽和虫类,这在历史上比较常见。日本大和王朝时期,将不降伏的部落称为“雄袭”、“虾夷”,甚至“土蜘蛛”。

  将夷狄戎蛮作为对四方异族的称呼始于战国时期,当时为东夷、北狄、西戎、南蛮。

  中国史书不重视身体特征

  被称为中原的文明中心地,曾经也处于民族混居的状态。中国诗书中有一大特征:从《史记》到《汉书》,正史记载开始采用纪传体形式,众多民族相继登场,关于这些民族的风俗和习惯,如文身、发型、服装及居住情况等都有过描写,唯独对外貌身体特征没有记载!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曾详细描述了民族的体貌特征。例如,关于居住在阿尔泰山脉西南麓的阿尔吉帕民族的描述如下:民族中,无论男女都是秃顶,狮子鼻子,长下巴。《日本书纪》中也有关于土蜘蛛部落的体貌特征描写:身短,手长。被认为极为翔实的《史记》中竟然没有关于外族体貌特征的描写,不可思议。

  中国的史书中,描写民族身体特征的是《三国志》中《魏志·倭人传》的一段记载:又有侏儒国在其南。人长三四尺。这被认为是最初关于身体特征的描写。

  古代中原是国际化社会

  古代中原多个民族杂居,互相影响,并产生了混血儿。生活于中原具有中华思想的人民,其实并非单一民族。他们所处的环境,可以被称为国际化社会,而他们引以为豪的也并非血统,而是文明。文明程度高的地区便被称为“诸夏”。在此背景下,儒家也成为一种文明主义。

  可以设想,如果诸夏以血统为骄傲,那么必然会对夷狄蛮戎的身体特征详细描写,以区别于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