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大沙头的历史,首先便发觉如今人烟繁盛的商业旺地,80年前原来是警卫森严的航空基地。20世纪20年代初,孙中山政权辖下的航空局便设在大沙头,革命军政府制造的第一架战斗机“乐士文一号”(“乐士文”ROSAMONDE,取宋庆龄在美国读书时用过的英文名字译音,意为“玫瑰世界”、“美好前程”。)也是在大沙头机场首度起飞。 今天如果要寻找当时机场的痕迹,已是石沉大海,难以觅得原本的残余模样,然而昔日军用机场的框架和脉络,却以道路的形式保留下来——南北走向的大沙头三马路,在上世纪20年代原是机场跑道,直到军用机场迁徙没落之后,此道才变成菜地,建国之后又变为碾米厂以及仓库的用地。至于贴近大沙头码头的沿江东路,其实在几十年前只是河边的沙滩而已,直到1956年才开始改建为马路。 当年的机场跑道现在成了大沙头三马路 说起大沙头的老军用机场,其实是有一段典故。孙中山先生主张“航空救国”,大力发展航空事业,选择广州东南部的东山作为航空基地,在此处设立了航空局、飞机场、飞机制造厂和航空学校。后来广东航空学会、空军坟场亦位于此,从而使东山成为中国航空事业的重要基地。1920年11月,在赶走桂系军阀后,孙中山从上海返回广州,第二次在广州建立革命军政府,在大沙头设立航空局,时有水陆飞机9架。1923年2月,孙中山回广州就任大元帅,重组革命军政府。3月,航空局局长杨仙逸着手重建空军,后将从美洲筹款所购的数架飞机运至大沙头,并在此建立了飞机场。 大沙头飞机场分水上飞机场和陆上飞机场。水上飞机场即大沙头南岸对开江面,停泊在码头的水上飞机可由码头开到江面,在水上滑行起飞。陆上飞机场则是一条东西向的跑道,在大沙头岛中间,与今天的大沙头三马路、四马路成直角相交。因航空局与机场为军事要地,所以这一带的防卫十分严密,机场有驻军把守,并划出水陆界限,在机场四周遍插红旗,水上以水火罐为界,陆上则以红旗为界,除大本营及航空局派出的舰艇及人员外,其他任何人和船只均不得进入界内。如有擅自闯入者,驻军可以开火迎击。 1923年7月,孙中山及夫人宋庆龄参加了“乐士文一号”在大沙头的试飞典礼。试飞时由黄光锐驾机,宋庆龄亲自乘坐升空。飞机在广州上空飞翔一圈,然后徐徐降落在大沙头机场。孙中山与夫人在飞机前合影留念,并亲自题写了“航空救国”四字以资鼓励。是年10月11日,“红楼”因火灾被焚,工房迁回新河浦,并改组为飞机修理厂。大沙头基地主要致力于军事航空,同时也参与民用航空建设。1933年,航校校长胡汉贤兼任筹办民用航空室主任,开辟了广梧、广邕航线,后又陆续开辟了广琼、广桂、广昆、广茂、广龙等航线,促进了中国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