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东古建装饰艺术的巅峰——广州陈家祠

 虾子 2009-08-12

 

时间:2009-01-16 14:50来源:未知 作者:luan 点击: 98 次
陈家祠 (Ancestral Temple of the Chen Family) 【基本概况】 陈家祠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七路,又称陈氏书院。清光绪十六年( 1890 年)始建,光绪二十年( 1894 )落成,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
  
     
陈家祠(Ancestral Temple of the Chen Family)
【基本概况】
陈家祠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七路,又称陈氏书院。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始建,光绪二十年(1894)落成,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清代中叶以后,广东各县多在广州建书院,以供同宗子弟读书或参加科举考试,又是祭祖的宗祠。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的族祠和书院,是广东省现存宗祠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族祠,也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评为广州十大旅游美景之首。2002年在广州市委、市政府主办的新世纪羊城八景评选活动中,陈家祠以古祠留芳名列羊城新八景之一。
旧照:
    
基座尚存的石狮
    
 
【建筑概况】
图纸:
3D立体图
    
铜制建筑平面图
    
建筑布局:
陈家祠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五座三进、九堂六院,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以大门、聚贤堂和后座为中轴线,两边以偏间、廊庑围合,祠堂前辟有宽阔的庭院,还有东院和后院。通过青云巷、廊、庑、庭院,大小19座建筑组成建筑群体,各个单体建筑之间既独立又互相联系。
 
建筑布局寓意深刻  整座建筑坐北朝南,主体建筑面宽和纵深均为80米。其建筑布局遵循传统礼制规范,又具有明显功利性和实用性。平面以中轴线建筑为主,遵循中国传统建筑前门、中堂、后寝五路三进的对称形制,门前有开阔的广场,设有前、西、东、后四个院落,由19座硬山式单体建筑组成,之间以庭院、长廊相连,青云巷,对称严谨,虚实相间,极富层次,四通八达。建筑中心是高达20余米的中进主殿聚贤堂。陈家祠布局看似传统,但寓意深远。整座建筑前低后高,中间有青云巷,站在巷中抬头仰望,所看到的山墙上装饰的一只巨大的口衔花篮展翅飞翔的蝙蝠灰塑,代表着富贵和祝福。又如,把为防火而设立的青云巷也设计成南北贯通,层次递进的巷道,意为层层递进,寓含了希望陈氏子弟通过青云巷能平步青云,考中功名,步步高升,光宗耀祖。 
石雕木刻纹硬山封火墙      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有头门、聚贤堂和后堂。头门面宽五间27.56米、进深三间14.91米。17架梁用四柱、梁架、驼峰、斗拱、雀替均刻有花卉、瓜果、人物等纹饰。头门大门上悬陈氏书院横匾,两边有石砌垫台,门前两侧立一对直径1.4米、连座高2.25米的石鼓,两扇大门上彩绘河神。大门内设四扇双面镂雕屏风。头门明间与次间梁架高10.09米,稍间梁架高9.69米,形成高低错落两个屋面,硬山顶封火册墙,屋面铺碌灰筒瓦,正梁塑花鸟、人物灰塑纹饰,砌石湾陶塑人物瓦脊,垂脊塑寿果、蝠鼠和狮子等。两侧东西厅堂面宽14.05米、进深三间11.9米,其建筑规模、装饰比头门稍次。
       聚贤堂位于书院主体建筑的中心,原是陈姓族人举行春秋祭祀和议事聚会的地方。聚贤堂堂宇轩昂,庭院宽敞。梁架雕镂精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玲珑剔透,为木刻精品。面宽五间27.84米、进深三间16.7米,中进聚贤堂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 4.2,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作品,二十一架梁六柱出前后廊,梁架、驼峰、斗拱、雀替雕刻花纹,后外金柱明间、次间装12扇镂雕屏风,稍间设花罩。堂前设有白石露台,月台宽16.84米、深5.76米,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石雕塑柱以岭南佳果为装饰,栏板嵌铁花。正脊上陶塑瓦脊是1981年修复时重新烧制的。
      后进后堂及大厅三间原是安放陈氏祖先牌位及祭祀的厅堂。中后堂面宽五间,进深三间,二十一架梁用五柱后墙承重,后金柱间各设高7米的木镂雕龛罩,后稍间设神龛,内设21级木阶放置神位、牌位。
      除中轴线主体建筑外,其他厅堂、廊庑、斋室、厢房等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梁架、斗拱、驼峰、墙壁、墀头、踏道等均以梅兰菊竹、花鸟虫鱼、岭南佳果、历史典故、戏曲人物等题材为装饰内容。
 
【建祠历史】
集广东72县陈氏家族人力财力智力而成
  关于陈氏书院筹建的历史,因史料在抗战期间散失,后来不得详知。近年,中山大学鲍炜教授在新会县景堂图书馆寻到一份《陈氏族谱》,这段历史才得以清楚。黄淼章对此也颇有研究,并著述还原当年的情景。
 
 广东72县陈氏家族合建
  因有天下李,广东陈之说,陈姓在清代依然是广东最大的姓氏。为体现广东第一大姓和望族的地位,陈姓的乡绅名流——陈昌朝、陈宗询、曾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的著名外交官吴川、陈兰彬等48人在广州组成了建祠公所,联名向全省各地的陈姓宗族发出信函,邀请各地陈姓族人派人到广州商讨修建陈氏书院,筹集资金。其中,《陈氏书院章程》明确,陈家祠就是联合各地陈姓族人的合族祠,并有增设内试寓,以便各房赴考的功能。另外还决定延品学优长老师在本书院讲学课文。凡我祠子孙果系聪明敏捷、材学有成、无力求学者,准入书院课读,由书院酌助膏火。但这一愿望后来未实现。
   由《陈氏书院章程》可了解到,陈家祠的董事职位可以用金钱购买,以获得神龛正座主位作为回报。牌位的摆放位置与捐款数目挂钩,各地陈姓族人只要交纳一定款项,就可将自己的祖先牌位放入陈家祠内供奉。由于牌位认购踊跃,连海外陈姓华侨也响应慷慨解囊,筹建资金很快就筹集起来,并由专人管理。由后来楹联上的“72、供奉的1万多个牌位可见,当时认捐人数之多。  

银子堆砌的岭南经典建筑
    由购置田产到选置材料,可见陈氏族人对这个合族祠是不惜花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大手笔力求最好最精美。光绪十四年(1888)7月,以陈颖川、陈世堂的名义用银元2169138仙整购买了位于西门口外恩龙里、荔枝湾福水堂等总面积约36600平方米的地产,作为陈家祠的建筑用地和出租田地。
  祠堂的建筑设计聘请的是当时岭南最好的建筑大师黎巨川,并把整体工程承包给他的瑞昌店。工程于光绪十三年开始清理场地和定格局,十六年正式破土动工。
   黎巨川后来在回忆建造过程时感慨万千:陈家祠是不怕花钱的,整个工程集中了全省的名工巧匠和营造商号进行,木材是从东南亚、南洋、海南岛进购的直径80厘米、高达10余米的坤甸木等珍贵木材;陶瓷瓦脊装饰采用佛山石湾知名的陶瓷瓦脊店号文如璧等;灰塑装饰则由番禺灰批状元靳耀生等提供;砖雕装饰工程由当时久富盛名的番禺艺人黄南山等负责;铁铸装饰由佛山名工负责;壁画装饰由佛山以善书画著称的艺人杨瑞石负责,凡是各种建筑手艺,只要是好的、绝的,一律不拒。
   光绪十八年(1892),当中轴线工程即将完工时,陈氏家族中的一位儒生陈伯陶在殿试中高中探花,并封为翰林院编修。陈氏族人以为建祠风水有灵,进而发动更广泛的筹款捐资。光绪二十年(1894),这座耗时7年、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精美建筑陈氏书院完工交付使用,并成为岭南建筑的经典之作。
描述详尽的交通路线图
      陈家祠在没有建成之前,便绘制有了用于筹集建馆资金所需要的“交通路线图”,它便是由(陈)照南、(陈)蓕熙所制的《广东省城全图(陈氏书院地图)》。
    
该画卷长38厘米,宽34厘米,印制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孟秋,而这时陈家祠才刚刚兴建。
  地图中不但把整个书院的建设计划、筹建意图极力表露出来,还把书院的地理位置、环境、交通乃至路程的远近、花费时间的多少都描述得十分详尽。如今我们可看到地图上一共列出了5条前往陈氏书院的路径,其中的3条路径,是指引陈姓族人由外地来广州后如何找到陈氏书院,皆为水路;其余两条中,一条是从城中(城郭之内)前往陈氏书院的路,一条是指导陈氏子弟来往科举考试地点—贡院与陈氏书院之间的路径。
 
【精湛技艺】
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
       陈家祠是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最丰富最有代表性的一座,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宝库、百粤冠祠,闻名于国内外,其建筑装饰工艺早在 20世纪 20年代已为国内外建筑专家和学者所重视,19世纪2O年代德国《世界建筑艺术》和日本《岭南纪胜》等外籍中已有所记述,备受推崇。1958年辟建为广东民间工艺馆(后于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至今)。1959年,郭沫若写诗称颂: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1980年国家拨专款再次重修。 
   中外闻名的陈家祠,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气势雄伟,装饰巧夺天工,富丽堂皇,无怪乎人们称它是岭南建筑的明珠,又说它是集岭南装饰工艺之大成。以下,从岭南建筑、装饰工艺的角度向大家介绍这座广东规模最大最具岭南文化风格的古建筑。
       陈氏书院集岭南建筑工艺装饰之大成,以三雕(石雕、砖雕、木雕)、二塑(陶塑、灰塑)和铜铁铸、绘画装饰艺术著称,俗称陈家祠七绝 11条陶塑脊饰,是广东现存最大型、最华丽的清代传统建筑装饰,几乎全部堂、院、廊、厅、门、窗、栏、壁、屋脊、架梁都展示了岭南建筑的三雕三塑(现泥塑缺失)。陶塑工艺集中在 19座厅堂屋顶上的瓦脊;砖雕以东、西倒座外墙的最具规模;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南海灰塑艺人所作;木雕除梁架与大门及聚贤堂的屏风外,后座的11座双层透雕神龛,体型高大,有光绪十六年回澜桥刘德昌造源昌街时泰造等题款。祠堂中的各种装饰,丰富多彩,题材广泛。
 
    
      陈氏书院的木雕,是以樟、柚、花梨等名贵木材镂雕屏门、神龛、花檐、花栏、脚门、花窗、梁架和雀替等。首进头门梁架有八块以王母祝寿、尉迟恭争帅印、曹操大宴铜雀台等为题材的柚木雕刻。首进大厅的四扇屏门有以渔樵耕读为题材的木雕。中进聚贤堂的12槅扇有渭水访贤、韩信点兵等人物故事的雕刻。东西两厅隔板分别镂刻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故事。后进三间有11座雕工精美、气势雄浑的木雕龛罩。
  此外各座厅堂、走放廊的梁架、雀替以及那长达540余米的檐板上雕刻的各种瓜果、花纹图案、人物、动物、无不凝聚了广东木雕的精华。
    
  陈氏书院的石雕主要是采用麻石石材。多用在廊柱、月梁、券门、栏杆、墙裙、柱础和台阶等地方。大门前的一对石狮(基座已失),石匠运用圆润简练的线条雕琢成形体活泼、神态祥和、笑脸相迎的瑞兽,这是广东地区石狮造型的代表;大门左右两侧的一对抱鼓石,基座雕以日神、月神和八仙;聚贤堂前的月台石雕栏杆,是书院石雕装饰工艺的典型,它融洽了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雕和阴刻等多种技法,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用连续缠枝图案的表现形式进行雕饰。又把双面铁铸通花栏板嵌入栏杆中,使呈灰白淡雅的栏杆在色调深沉的铁铸栏板映托下,对比鲜明,主题突出,极富装饰效果。
 
    
 
      陈氏书院的砖雕主要用于檐墙、墀头、门楣、花窗等处。书院正门两边东西檐墙上有六幅大型砖雕。东檐墙正中为刘庆伏狼驹图,左右分别为百鸟图和以凤凰、仙鹤、鸳鸯、鹁鸪、黄莺为代表的五伦全图。画旁分别刻以明代陈白沙、唐代杜牧、北宋程颢的七言绝句。两檐为取材于《水浒传》故事的聚义厅,两旁分别刻有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名句及清代诗人的七言绝句。广东砖雕从用材到技法都与北方或江南地区都有一定差别。雕制前先由艺人逐块挑选。然后依据整幅图层次的多少,将青砖按层排列,依次逐出所属部分的纹样,最后逐层逐块嵌砌在墙上,形成多层次的画面。其雕刻技法往往把了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空结合运用,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深刻技法、线条规整而又流中畅自如,纤细如丝,故又被称为挂线砖雕。陈氏书院首进东西厅的水磨青砖檐墙上,共有6幅大型砖雕,是先存广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砖雕作品之一。
   
    
 
    
       陈氏书院的陶塑五彩缤纷,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书院的正脊采用佛山陶塑共11条。首进5条和聚贤堂脊饰分别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和十九年(1893年)烧制,中、后进的4条脊饰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烧制,后进大厅的脊饰则完成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11条脊饰中以聚贤堂的规模最大,其总长27米,高2.9米,连灰塑基座总高达4.26米。全脊共塑224个人物,题材包括八仙贺寿、加官进爵、虬髯客与李靖等,整条脊饰恰似一个巨大的舞台。其他脊饰的题材主要是龙凤、花鸟、瑞兽、山水以及历史故事和人物群像等。书院的灰塑总长度1800余米,规模之大,塑艺之精,题材之丰富,居全省民间建筑首位。
这种石湾特有的陶塑脊饰文化,后来由广东人带往广西、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把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传往异国,这正上乡土情怀的自然表现。
 
   
   
    
广东旧式民居,多数在山墙上两边用石灰堆出简单的卷草纹,称这"草尾"。在较富有的宅第或祠堂庙宇中,灰塑的使用范围则随建筑的规格而扩大,它是广东民间建筑的主要装饰工艺,由于灰需在现场制作,艺人便可根据题材和空间的需要,充分发挥其技艺,如将山川水涧景物随形就势穿透墙体,或将动物、花卉等到塑造成凸出墙体2060厘米,立体效果非常突出。
陈氏书院的灰塑主要用于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厢房和庭院连廊及东西斋的屋脊上,总长1800余米,灰塑的题材与陶塑相近,主要是人物、花鸟、亭台楼阁、山水美景等,均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形态栩栩如生,色彩大红大绿,富丽斑斓,充满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
   
      陈氏书院的装饰吸收了西方庭院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聚贤堂月台前后石栏杆中嵌有铸铁栏板,即佛山铁画。其正面6幅为麒麟玉书凤凰图,台阶两边是双龙戏珠,还有三阳开泰、金玉满堂等。这些铁画是以低碳钢为材料,打制或铸造而成,工艺精湛,色调凝重、构图精美、寓意深刻,在广州传统建筑中极为少见。
铸铁栏板
   
壁画楹联
       此外陈氏书院内还有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装饰美术形式——壁画和楹联。书院东西厢房绘有多幅壁画,壁画的主要题材有滕王阁图、夜宴桃李,人物有王勃、李白等。书院的楹联主要表达对祖先功绩的颂扬和缅怀,光大先祖文风宏业的理想和愿望。楹联多为楷书,自成一格。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1958年辟建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以来,肩负着保护陈氏书院和研究岭南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责任,同时又有收藏、研究和展览广东地区为主兼及全国其它地区民间工艺品的中国百家特色博物馆之一。
建馆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下,收藏各类珍贵文物数万件,包括陶瓷、刺绣、剪纸、雕刻、漆器等几百个种类,其中尤以粤绣、广州彩瓷、石湾陶器、潮州木雕、广州牙雕为特色,向观众介绍和展示具有浓郁岭南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
特别是雕刻,16层镂雕象牙套球、一根象牙上的羊城八景骨雕还有通雕“渔樵耕读”角,技术精湛,让人叹为观止,一点也不比门梁廊柱上的砖雕石雕逊色。各种书画纪念品种类繁多,精致整齐,一位旅游者直叹:“(这里的纪念品)除了西藏和台湾景区的没有,都全了!”
 
【旅游攻略】
  开放时间:8301730
  地址:中山七路恩龙里34
交通:乘地铁陈家祠站下;
8588104107128、路公交车高基站下,
268路公交车陈家祠站下;
155255105124133193196205207231232256275530539555路公交车中山八路站下。
门票:10元,70岁以上持老人优理发证免票,学生及退休人员凭证半票。
游览时间:半天
电子地图:
精美桌面图片:
小编有话说:陈家祠地处繁华的广州市区,交通很方便,除了建筑本身,民间工艺博物馆的展览收藏也是一大亮点,而长年展示的雕刻书画更是个中精华。
陈家祠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集旅游展览、文物收藏、市民休闲和城市绿化于一体的陈家祠文化旅游区,景区内干净清幽游客再多也不会觉得嘈杂,城市设施齐全,有公共电话、城市电视、消防栓灭火器,安保的摄像头覆盖景区的每一个角落,无障碍设施标准完备,甚至还有邮筒可以寄信。景区外的陈家祠绿化广场,地处上下九商业圈,地铁公交便利,设有地下停车场,方便停车购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