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松鼠会 ? 进化论征文获奖文章共赏析(二):人与“神”的战争

 visionwei 2009-08-13

进化论征文获奖文章共赏析(二):人与“神”的战争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 2009-08-10 17:27

作者:二等奖获得者 瞭望星云

50万年前,当第一个智人仰望星空思考“我从何而来?”的时候,文明便产生了。可随着文明的发展与演化,这个古老追问本身却在神秘的图腾和庄严的十字架前沉寂了下去。人们不再思考,而把一切的开端都交由神或上帝去创造,于是万物凝固,自有永有。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几千年来,人类历史上不乏勇敢的先驱者,他们不满于祭祀或神父对世界的解释,而坚持用理性的观察和审慎的思考来追寻真理,并逐渐认识到了万物滋长、天人化育的奥秘,从而拉开了人“神”战争的序幕。这是一场艰难而漫长的战役,直到两百年前达尔文诞生,先驱者们才最终破除了迷信的枷锁,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并彻底将人类带离了傲慢与无知。
那么,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让我们循着时间的足迹,忽略分支和逆流,再次重温它的每一次交锋和胜利。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

在西方,进化的思想最早可以被追溯到古希腊。那时候的哲学家们,大都拒绝接受神话传说对世界的解释,而赞同用理性的观察、推理方法来探寻宇宙运行的规律以及万物的本质和由来。他们当中有些人,以天才的直觉提出了一套朴素的自然观,认为生命也是自然现象的一种,并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例如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所有陆地动物都是从类似鱼的祖先演化来的,而这共同的祖先,是在海洋里“原始的温暖与潮湿”的相互作用下自发产生的。另一位哲学家伊姆佩多克同样意识到生命现象是连续的、物种是由进化产生的,他甚至朦胧的表达过在演化的过程中不完善的物种会逐渐灭绝,从而只保留下完善物种的“选择”思想。而亚里士多德,这位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曾经说过“自然界的演化,只能是从低等到高等”,并“按连续不断的顺序,由无生物经植物而最后形成动物。”他甚至根据自己对动物解剖学和动物生理习性的研究,提出了从水螅到人的衍化序列和生命逐步完善化的过程。
而这一切,先于达尔文两千三百年。
或许有人会觉得亚里士多德的结论可笑,其实,重要的并不是水螅或者猴子,而是论断本身:亚里士多德的伟大,不在于阐述了水螅变化到人的原因,而在与指出了人与水螅的相似性。伟大的思想就像闪电,自诞生之日起,即使过了千年,依然能听到振聋发聩的回响。
除了诞生出进化思想,古希腊时代们对后世最重大的意义在于它以理性的、可知的眼光去审视整个世界,以运动、变化的思想去理解自然,而思想的火种一旦点燃,被照亮的,将是整个世界。
可是,随着希腊文明的衰落,进化的思想在战争的铁蹄和宗教的火刑架下沉寂了下来。时光飞逝,一过就是两千年。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伴随着欧洲对希腊文化的弘扬。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进化的思想重新引起了哲学家的关注,回到了历史的舞台。这时候,据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也只剩下了不到三百年。
首先关注生物进化的依然是哲学家们,培根、笛卡尔、莱布尼茨和康德这些闪耀在人类文明史上空最璀璨的名字都曾和进化思想有过联系。康德曾经说过,物种之间的相似性“可能说明它们来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实际上有血缘的关系。”
当然,从阿那克西曼德到康德,他们所探讨的进化理论仍然停留在哲学的思考上。随着地质学和博物学的发展,博物学家开始从哲学家的手里接过了进化的火炬。

布丰(布丰)
最早系统而具体地提出进化学说的博物学家是法国的布丰,他综合了各方面的证据,推断地球的年龄不可能如《圣经》所显示的只有几千年,至少也在十万年以上。这给后世进化理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布丰还认为生物是在地球的发展历史中形成的,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异。布丰甚至还模棱两可的暗示出人类应该是从猿猴进化来的,他在他的伟大著作《自然史》中写道:“如果只注意面孔的话,猿是人类最低级的形式,因为除了灵魂外,它具有人类所有的一切器官。”“如果没有《圣经》启示的话,我们可能要去为人和猿找一个共同的祖先。”可惜布丰最终没有坚持自己的观点,他的学说一提出就遭到教会的围攻。在压力下,布丰不得不宣布:“我没有任何反对《圣经》的意图,我放弃所有我的著作中关于地球形成的说法,放弃与摩西故事相抵触的说法。”这使得他作为进化论先驱者的地位大为逊色。而此时,距《物种起源》的出版,还有不到一百年。
布丰之后,重新挑起“进化”大旗的正是达尔文的祖父艾拉斯姆•达尔文。他是一位非常坚定的进化论者。在他的著作《动物生物学和生命法则》中,他列举了大量的例证,并得出结论:不同的动物“似乎都是从一种活的丝体产生出来的……所有的温血动物起源于一种活的丝体”。老达尔文的这段话即指出了物种可变,又表达了不同生物有共同祖先的思想。另外,他还曾在这部著作中明确的表示出,生物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与适应中“所获得的形态及行为倾向于遗传给它们的后代”。
老达尔文书的出版,距他孙子划时代的著作只剩下65年。

拉马克(拉马克)
紧接着产生进化思想的是伟大的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他于1809年发表了《动物学的哲学》一书,先于达尔文50年提出了一个系统的进化学说,他的观点中包含了布丰和老达尔文的观点,但比这二者的阐述更系统、更完整,可以说,拉马克的学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进化理论连贯的、彻底的、逻辑的阐述。
例如,他相信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直接产生的,而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高等生物,都是由低等生物一步一步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来的,而推动这种发展的是来自生物本身的一种向往复杂生命的“欲望”。这种“欲望”,与环境关系不大。
拉马克的一个备受世人关注的思想是他的“获得性遗传法则”,即他认为在不超过发育限度的情况下,任何动物频繁使用的器官都能达到加强、增大(生物本身有这种欲望),不使用的器官则逐渐退化,而且这种器官的变化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随着时间的积累,最终导致了新物种的产生。
从提出至今,获得性遗传备受科学界的怀疑和争议,并已经被大部分实验所否定。而且,他的“生命本身发展的欲望”也纯属猜测,理论有先天的缺陷,很容易被推翻,所以并没有对当时的社会造成多大的震撼。可是,我们对科学家的评价,不能仅着眼于他们对目前科学知识体系贡献的大小,还应该从他们当时的知识背景去衡量。
同样作为进化论最伟大的先驱者,拉马克的光辉,本应不逊于达尔文。
在《动物学的哲学》出版后20年,拉马克在贫穷和疾病中死去,他的学说也在别的科学家的攻击下沉寂了下去。
“生物进化”的革命又一次进入了低潮。
但同时,科学界关于物种之间联系和生物存在的目的性的争论却愈演愈烈,虽然很多科学家明确表示不承认进化论,但他们的工作,实际上对进化论的产生铺平了道路。一个完善的进化理论已经呼之欲出了。
1844年秋天,一本神秘的著作在英国悄悄出版,它像引爆了重磅炸弹一样震动了整个英国知识界。无论在伦敦的街头还是在餐桌旁,所有人都在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它和它的神秘作者,就像15年后,人们用同样的热情来谈论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那样。这本书的名字叫《自然创造史的遗迹》。
匿名的作者无疑具有极其开阔的视野和广博的知识,他列举了大量化石、解剖学、胚胎学证据企图证明世界上的动物是在地球历史中缓慢进化来的,这种进化是渐进的,和环境中的任何灾变无关。

钱伯斯(钱伯斯)
四十年后人们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就是《钱伯斯百科全书》的著名编辑钱伯斯。他博览群书,学识广博,但毕竟是个业余爱好者,所以他的书中包含了许多臆想和错误的地方,并因此遭到了学术界广泛的批评,然而在许多著名科学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时候,正是他看见了森林。《自然创造史遗迹》最大的贡献,就是在英国引起人们对进化问题的关注和消除一定的偏见。此外,对它的批评为达尔文详细提供了当时反对进化论的主要观点,使他能够在《物种起源》中一一反驳。
可以说,《自然创造史遗迹》的出版,真正拉开了达尔文时代的序幕。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生于1809年2月12日,死于1882年4月19日,安葬于伦敦西敏寺,享年74岁。
关于达尔文的环球旅行和他的“自然选择”,大家都已耳熟能详,甚至他对科学、对世界的贡献和意义也已被传唱了千百遍。可作为一个虔诚的后人,在提起他时,我依然觉得有责任将他的伟大再次吟唱:如果说布丰和拉马克在传统思想的天穹上撞出了两条裂缝,那么达尔文则彻底摧毁了它的根基,并最终使其崩溃。他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观,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一个没有造物主,没有神,没有预先的目的和设计、变化无穷、充满竞争、物种产生又不断消亡、生命演化又连续渐变的不能预测的、丰富多彩的世界。
一个令年轻科学家们兴奋不已并为探索它的奥秘前赴后继的世界。

魏斯曼(魏斯曼)

提起达尔文,就不得不提到华莱士。虽然他和达尔文同时提出了进化论,但由于他的理论体系不够完整、对自然选择作用理解的不彻底,使得他作为进化论的先驱大为失色。但因为他和赫胥黎等人的努力,进化的思想逐步被生物学界所接受。
不过,由于达尔文时代生物科学尚处于发展初期:生态学正在萌芽、细胞才被发现、遗传学还不被人关注,达尔文的进化论难免带有错误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生物科学最高的综合理论,也在不断的修正和改进。自达尔文去世以后,他的学说共经历过两次大的修正,并且正在经历第三次大修正。
《物种起源》发表后不到25年,德国科学家魏斯曼和其他一些学者就对达尔文学说做了第一次修正。他们“过滤”掉了理论中除了“自然选择”以外的庞杂内容,把“自然选择”强调为进化最主要的因素。并称之为 “新达尔文主义”。
第二次大的修正发生在《物种起源》之后60年。学者们将遗传学、统计学和达尔文进化论结合了起来,形成了“现代综合论”。
第三次大的修正发生在现在,也就是《物种起源》传播150年后的今天。这次修正的焦点在进化是否“匀速”、小的变异积累能否解释大的进化现象以及无选择性的随机变异对进化的贡献上。
在过去的150年间,自然选择学说曾被不断的 “打倒”和“批判”,并多次被宣布“死亡”或“崩溃”。可伴随着这三次大的修正,我们看到的仍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理论。
当然,随着科学的进步,除自然选择外其他导致生物进化的因素也逐渐被发现:
100多年前,就有科学家猜想植物的叶绿体可能是从很早以前就寄生在其细胞内的“蓝绿藻”演化来的,后来美国科学家马古利斯发展了这一“生物共生起源”理论。最近,科学家又发现高等动物的基因也有可能通过病毒而相互迁移,比如就曾在牛的身上找到一段属于蛇的DNA,这是否告诉我们除了石炭兽外,牛的祖先也包括蛇呢?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发现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此外,在上个世纪中后期,人们开始用复杂系统的观点来看待生命现象,发现在源源不断的能量输入下,小到细胞内的化学反应,大到全球的生态系统,生命现象的每个层次都会自发的建立起秩序、自发的朝复杂化的方向发展,这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机制。
而这两种理论,已经不再是对达尔文主义的修正,因为它们是两种独立于自然选择的进化机制,是对进化理论的补充。

可以说,在这个进化理论百家争鸣的今天,我们关于生物进化的真实图景却依然所知甚少。但我们可以相信,只要人类坚持着从古希腊哲人开始的理性的、运动的科学思想,并饱含着对大自然无尽的爱与好奇,终究有一天,我们能揭示出生物进化的全部奥秘。让我们用达尔文的话来结束这篇文章:“我热爱自然科学,始终坚定不移,旺盛不衰……我一生的乐趣和唯一的工作就是对于科学的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