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眼针入门:眼针疗法 - 五味堂:传承中医中药国粹,弘扬气功武术瑰宝;致力于全民健康! - ...

 sailer 2009-08-17
眼针入门:眼针疗法
作者 五味堂主   查看 3981   发表时间 2006/12/18 14:48  【论坛浏览】
本文引自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的眼针教学网站http://210.38.96.104/yzlf/INDEX.HTM

第一章 眼针疗法的源流




一、眼针疗法是《内经》“观眼察病”的综合发展

二、《证治准绳》对眼的脏腑划分为眼针疗法奠定基础

三、彭静山创眼针疗法

一、眼针疗法是《内经》“观眼察病”的综合发展
《内经》不仅在目诊理论上阐明了诊目的方法,而且从察目色、血络、瞳孔 等方面来识别疾病的寒热虚实、病的预后、病位等等,为眼针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察目中五色辨病

观目中赤脉辨病

察目窠、目下辨病

================================
察目中五色辨病

1、从目中五色判断脏腑病位

《灵枢·论疾诊尺》言:“目赤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灵枢 ·五阅五使》说:“肝病者,眦青。”说明观目中白睛出现赤、白、黄、青、黑等五色变化 ,可明确病在何脏腑。

2、从目中五色判断病性

《灵枢·邪客》说:“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痛痹。”《灵枢·五色》亦说:“ 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可见从目中五色变化可以了解疾病的寒热痛痹。

3、观目中五色判断疾病预后

《灵枢·邪客》云:“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素问·脉要精微论》亦云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观 目五色色泽改变判断疾病预后;视目精明间之气血,可观脏腑不足有余。

----------------------------------------------------------------
观目中赤脉辨病

《灵枢·论疾诊尺》说:“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 从 外走内者少阳病。”说明从目中赤脉走向可知病之何在。另外,目中白睛有赤脉贯入瞳孔中 ,是病势危重等征象。

----------------------------------------------------------------
察目窠、目下辨病

《灵枢·论疾诊尺》云:“视人之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伏……风水肤胀也。 ”《素问·风论》亦云:“肝风之状……诊目下,其色青。”《素问·评热病论》说:“水 者阴也,目下至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属,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说明观目窠与目下 的变化可辨水与风之症。

二、《证治准绳》对眼的脏腑划分为眼针疗法奠定基础
. 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不仅论及眼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证治,还涉及目的脏腑划分。《证治准绳·杂病》提出目“内有大络六,谓心肺脾肝肾命门各主其一。中络八,谓 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各主其一。外有旁支细络莫知其数,皆悬贯于脑,下连脏腑,通畅气血 往来,以滋于目。故凡病则有形色丝络显见而可验内之何脏腑受病也。”这对于后世“观眼识病”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其目的八卦脏腑划分为眼针疗法穴区分布提供理论依据。《证治准绳》称“眼具五脏六腑也”,提出“乾居西北,络通大肠之府,藏属于肺;坎正北方, 络通膀胱之府,藏属于肾;艮位东北,络通上焦之府,藏配命门;震正东方,络通胆之府,藏 属于肝;巽位于东南,络通中焦之府,藏属肝络;离正南方,络通小肠之府,藏属于心;坤位西南,络通胃之府,藏属于脾;兑正西 方,络通下焦之府,藏配肾络。左目属阳,阳道顺行,故廓之经位法象亦以顺行。右目属阴 ,阴道逆行,故廓之经位法象亦逆行。”眼的脏腑划分见图1。

 


图1 眼的脏腑划分图(左眼)



三、彭静山创眼针疗法
.
辽宁中医学院著名针灸学家彭静山教授根据《内经》“观眼察病”和《证治准绳》对眼的脏腑划分理论,70年代创眼针疗法,为针灸治病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眼针疗法自1982年公布于世后,不少学者分别对眼针进行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其临床和解剖学结果均肯定彭氏的眼针穴区划分和眼针疗法的临床价值,使眼针疗法得到推广应用。

目前眼针疗法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等急慢性多种疾病,并取得显著疗效, 深得国内外学者好评。

第二章 眼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眼针疗法具有显著效果,只需在眼眶边缘穴区进行针刺,就能够治疗全身疾病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眼与经络沟通,通达内外,联络脏腑。

一、眼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二、眼与经络的关系

三、观眼察病

一、眼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
《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孔,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说明眼依赖五脏六腑精气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生理作用。《证治准绳》说:“目窍于肝,主于肾,用于心,运于肺,藏于脾。 ”《太平圣惠方》指出:“明孔遍五脏,脏气若乱,目患即生。”所以,脏腑功能失调,目失精气所养,其生理功能势必受影响,表现各种病理现象。
================================

眼与心、小肠的关系

眼与肝、胆的关系

眼与脾、胃的关系

眼与肺、大肠的关系

眼与肾、膀胱的关系

眼与三焦的关系

----------------------------------------------------------------

眼与心、小肠的关系

1、心主血脉 目得血养

血脉运行在心气作用下川流不息,上输于目,而目得血供养充分而光明清澈。故《素问 ·五脏生成》说:“诸脉者,皆属于目。”若心气虚,血液运行不足,目养失足,则眼花。 所以,《太平圣惠方》指出:“心气通,眼无其疾。心气滞,目减其光。”

2、心主藏神 目为心使

心主藏神,主宰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灵枢·大惑论》云:“目者心之使也,心 者神之舍也。”人类的精神活动统于心,外露于目。正如《素问·解精微论》所说:“夫心 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心乃神明之府,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脏腑精气所使。 若心动则五脏皆摇。目赖脏腑精气所养,视物又受心神支配,所以人体脏腑精气血的盛衰及 精神活动的状态均能反应于目。若心主神明生理失调,可出现目视不明、目中无神等征象。

3、眼与小肠的关系

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消化食物将精微物质吸收成为血液物质基础。小肠 功能旺盛,吸收精微物质丰富,血液充足,目得濡养;反之,血液不足,目失濡养而出现视 觉异常。另外,心与小肠相表里,其经脉相互属络,它们的功能是否正常,不仅相互影响, 而且可影响到眼的功能。

----------------------------------------------------------------

眼与肝、胆的关系

1、肝开窍于目

《内经》云:“肝开窍于目。”肝通过肝脉与目相通,肝脉沟通内外,目成为肝与外界相 通的窍道,而肝之气血通过肝脉不断地输于眼,从而维持眼的正常活动,故肝的病理变化可反应于眼,察视眼睛异常表现,又可测知肝的病理变化。《仁斋直指方》指出:“目为肝之外候也。”

2、肝主藏血

肝主藏血,具有贮藏和调节血量的功能。肝把有丰富营养的血液供养于目,从而保证目的 视物功能。故《素问·五脏生成》提出:“肝受血而能视。”肝病而贮藏血液不足或失去调 节血供能力,会发生眼的病理变化,出现诸如目干涩昏花、夜盲等症状。

3、肝气调和 目能辨色

肝主疏泄,具有调畅气机功能,气能行血及津液,使之供养于目。肝疏泄正常,肝气冲调顺达,则人身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生理功能正常,且能辨色视物。所以,《灵枢·脉度》指出:“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4、眼与胆的关系

肝与胆相表里,肝胆经脉有相互络属关系。肝之余气溢于胆而成胆汁,而眼内神膏乃胆汁 渗润精汁而成。正如《审视瑶函》所言:“神膏者,目内包函之膏液。此膏由胆中渗润精汁 ,升发于上,积而成者,方能涵养瞳神。此膏一衰,则瞳神有损。”由此可知胆对维系眼的正常活动非常重要。

----------------------------------------------------------------

眼与脾、胃关系

1、脾主运化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之精气均源于脾。故《证治准绳》说: “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土而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气之宗也,故脾 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所以,脾主运化兴旺,气血来源充足,目得所养而视万物。

2、脾主升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清阳出上窍”,是指清阳之气能升达目窍等五官,目得其温 养,目窍通利,目视明清。李东垣认为:“脾主清阳之气得升,目窍通利”。“清阳不升,九窍不利”,其中包括目窍不利,为目疾。如脾气下陷,则出现上胞下垂等症状。

3、脾主肌肉 主统血

脾主肌肉,眼睑之开合,目之转动,全为脾所主。若脾虚肌肉无力,则眼睑开合失常。脾 主统血,血随气行,血运目络,防止逸出络外。若脾气虚,统摄无能,血溢络外,会导致出 血性眼病。

4、眼与胃的关系

胃为水谷气血之海,气血津液化生之本。胃气旺盛,目得气血津液濡养充足,否则会出现眼病。故《脾胃论》称“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病。”可见胃气于眼十分重要。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如是则升降正常,出入有序,诸无可虑 ,眼目自安。反之,清阳不升,目窍不利,浊阴泛上清窍,则出现目视不明。另外,脾胃相 表里,有相互络属关系,其生理、病理均与眼关系密切。

----------------------------------------------------------------

眼与肺、大肠的关系

1、肺主气

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朝百脉,气帅血行,流畅灌注全身脏腑、器官,则目 得所养。肺气调和,各脏腑气机升降出入有序,脏腑精阳之气皆输注于目,目视精明。肺气 不足,血行不畅,目失所养,则昏暗不明,即出现《灵枢·决气》所称的“气脱者,目不明”的临床症状。

2、肺气通调水道

肺具有疏通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作用,目得水液则光滑润泽。如肺功能失调,目无液润 ,则干涩不适。另外,《灵枢·决气》又说:“目病虽多由肝,但常统于肺。”可见肺 与眼的关系是何等重要。

3、眼与大肠的关系

大肠的主要功能为传导糟粕,与肺相互表里,肺之肃降有助大肠传导功能,大肠传导正常 ,则有助于肺气的肃降。若大肠功能障碍,腑气不通,可影响肺气的肃降而出现目的异常变 化。另外,肺与大肠的功能是否正常,由于两者有经脉络属关系,可相互影响,而波及到眼。

----------------------------------------------------------------

眼与肾、膀胱的关系

1、肾主藏精

肾主藏精,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而赖五脏六腑之精所养。肾精充足则五脏六腑之精 气旺盛,目充明亮。另肾精能生髓通于脑,目系上属于脑,肾精充沛,髓海丰满,则目光敏 锐。如果肾精不足,髓海空虚,五脏六腑之精失养,则目视不明。所以,《灵枢·海论》说 :“髓海不足,目无所见。”

2、肾主水液

肾主水液,是指肾气具有司体内津液代谢的输布排泄及维持体内代谢平衡的作用。肾气旺 盛,水能转化成津液,上荣于目。《灵枢·五癃津液别篇》云:“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 于目。”这些津液输布调节靠肾气所主。肾之功能正常,津液上荣于目,则目明;若肾之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潴留上泛于目,则出现眼内、外水肿等症。

3、眼与膀胱的关系

肾与膀胱直接相通,有经络相互属络关系,互为表里。膀胱具有贮藏尿和排尿的作用,但 其作用有赖肾的气化。肾气充足,膀胱开合有度,维持水液代谢正常。肾与膀胱相辅相成,才能使水液正常转化,否则水湿停聚,上泛造成目疾。

----------------------------------------------------------------

眼与三焦的关系

三焦主通行元气与运行水道。《中藏经》说:“三焦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 右,导上宣下。”上输于目之精气精液无不通过三焦运行。三焦也具有疏调水道作用,若三焦失调,水道不利,升降出入无序,水液潴留,上犯于目,则出现目疾。所以,眼与三焦关系密切。

二、眼与经络的关系
. 眼与脏腑的密切相关,主要依据经络为主贯通,从而把人体连成一个统一的整 体。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运行气血于周身。《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精。”说明眼与 整体保持有机的联系,发挥和维持眼的视觉功能,在于经络的贯通,使血气上荣。可以说,眼与经脉有直接联系。

十二经脉与眼的关系

肺经、大肠经

肾经、膀胱经

肝经、胆经

心经、小肠经

脾经、胃经

心包经、三焦经

奇经八脉与眼的关系

眼部经络分布图

================================

观眼察病

观眼察病是观看白睛血络改变来诊断疾病的方法。正常人白睛上的血管细而不明显,当发病以后血管的形状、颜色均发生变化,临床上可根据这些变化诊察疾病。《灵枢 ·邪客》指出:“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寒热痛痹。”又说:“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 而决死生。”所以我们可以察目血络改变来判断疾病的部位以及病性。正如《证治准绳》所 言:“凡病则有形色丝络显见而可验内之何脏腑受病也”。《普济方》亦有“五脏有病 ,皆形于目”之说。白睛诊法遵循一定的规律,一般血络改变所在区域即该区所代表的脏腑或经脉出现病变,左眼改变主躯体左侧病变,右眼改变主躯体右侧病变。

从经区血络形状变化判断疾病

1、根部粗大:多属顽固性疾病,病程长,多有器官损害。如心脏病、慢性肾病 等可见此现象。

2、曲张或怒张:若见相应区域血管呈曲张或怒张状,多属血瘀证或病情较重、较急。如急性肝炎、急性肺炎等可见此现象。

3、延伸:指血丝很长,延伸到其他区域,这多表示病情的发展方向以及疾病的范围,说明该部位疾病向另一部位发展或传变。如坐骨神经痛、上肢痛、骨髓炎等可见此现象。

4、离断:指延伸的血管在一定部位或中间突然中断,也有的被黑色淤血点分隔开,此征往往见该部位器官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狭窄、阻塞等,常见于颈椎病、输卵管闭塞等疾病。

5、分叉:白睛上血管状若树枝分叉,表明该器官炎症播散或血液供应障碍。


从血络颜色来判断疾病

1、血络鲜红:多为新病,急病,热病。

2、血络紫红:多为邪热入营,灼津为痰,灼血为瘀。

3、血络红绛:表示症状加重、加深,也表示病情恶化。

4、血络红中带黑:多为新病治疗不愈,入里化热,热炽血滞,瘀血内生。表示病程长, 瘀血重,邪热盛,正气始衰。

5、血络红中带黄:黄为胃气的象征,亦为瘀血化解后的表现。红中带黄,提示 病情好转,热病减轻。

6、血丝淡黄:为病将愈,或该病症消失。如果血丝色淡黄略红,表明病情 虽好转,但余热未清。

7、血络浅淡:属虚证,寒证。部分血丝浅淡亦属正常现象。区别在于:病 变者,血丝多而乱;正常者,血丝少而直。

8、血络暗灰色:为陈旧性病灶。

从血络颜色来判断疾病

1、血络鲜红:多为新病,急病,热病。

2、血络紫红:多为邪热入营,灼津为痰,灼血为瘀。

3、血络红绛:表示症状加重、加深,也表示病情恶化。

4、血络红中带黑:多为新病治疗不愈,入里化热,热炽血滞,瘀血内生。表示病程长, 瘀血重,邪热盛,正气始衰。

5、血络红中带黄:黄为胃气的象征,亦为瘀血化解后的表现。红中带黄,提示 病情好转,热病减轻。

6、血丝淡黄:为病将愈,或该病症消失。如果血丝色淡黄略红,表明病情 虽好转,但余热未清。

7、血络浅淡:属虚证,寒证。部分血丝浅淡亦属正常现象。区别在于:病 变者,血丝多而乱;正常者,血丝少而直。

8、血络暗灰色:为陈旧性病灶。

血络变化实例




图一 女性,25岁,腰痛,可见眼睛中央出现竖直血络。

图二 女性,40岁,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见眼睛中央及肾区出现竖直血络。


图三 男性,32岁,腰椎间盘突出症,脾气较急躁,可见肝胆区血络成片。


图四 女性,65岁,脑梗塞,肾阴虚,可见肾区血络明显。


图五 女性,28岁,腰痛,可见眼睛中央及肾区出现竖直血络。


图六 女性,28岁,失眠,可见心区出现较多血络。


图七 女性,27岁,多愁善感,可见肝胆区血络成片。


图八 女性,27岁,腰痛,故见下焦区横行血络。


图九 女性,27岁,睡眠欠佳,心区、中焦可见血络。


图十 女性,24岁,腰痛,可见眼睛中央及肾区出现竖直血络。


图十一 男性,32岁,腰椎间盘突出症,眼睛中央可见一竖直血络,末端可见一黑点。


图十二 男性,32岁,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见下焦区、肾区血络成片。


图十三 男性,72岁,脑梗塞,肝阳上亢,可见肝区横行血络。


图十四 男性,43岁,腰痛,眼睛中央可见一竖直血络,末端可见一黑点。


图十五 男性,50岁,腰痛,可见肾区血络明显。


图十六 女性,35岁,易怒,肝区、心区血络成片。


图十七 男性,78岁,中风,上肢瘫痪,可见上焦区横行血络明显。


图十八 男性,32岁,双下肢截瘫,可见下焦区血络明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