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Mysteel:从铁矿石“六连败”谈起...

 hansa 2009-08-23
Mysteel:从铁矿石“六连败”谈起
[我的钢铁] 2009-08-21 08:03:43 试用手机平台

旷日持久的铁矿石谈判牵动国人神经,中国钢厂为建立铁矿石定价新机制仍在进行不懈努力。作为中国参与全球大宗商品定价的主要途径之一,公众对铁矿石谈判寄予很高期望,希望最大的铁矿石用户能够主导铁矿石价格。但是年年谈判年年涨价,不禁使人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六连败”、“屡谈屡败”的等说法广为流传。情况果真那么糟糕吗?其实不然。

“屡谈屡败”的第一层含义是长协矿价格年年上涨。在全球经济增长、流动性过剩以及美元贬值等因素推动下,大宗商品走出一波轰轰烈烈的大牛市。2001年10月,商品价格CRB指数从182.83点开始持续上升,上涨到2008年的473.97,涨幅达159%。石油上涨5.3倍,铜上涨5倍,钢材上涨180%。在此背景下,无论谈判成功与否,铁矿石价格连年上涨都是无法避免的。

第二层含义是谈判未达到预期目标。除了2007年宝钢率先达成首发价格外,其它年份均由日本、欧洲钢厂确定首发价格,中国钢厂被迫接受,谈判结果未达到中方预期目标。然而,期望值毕竟带有主观色彩,很难以此为标准衡量谈判成败。谈判价格是否过高?我们不妨回顾几年来国内铁矿石市场走势,将长协矿与现货矿价格进行对比,从中不难获得答案。

中国铁矿石市场存在两大体系:长协矿和现货矿。宝钢、武钢等大钢厂以长期协议矿为主,钢厂与铁矿三巨头签订10年以上长期供货协议,供需双方每年谈判当年供货价格。中小铁矿石供应商和中小钢铁企业以现货方式交易铁矿石,现货价格随供求关系变化而波动。2002年以前,两种矿石的价格相差约10%。但是,2003年以后,市场发生了巨变,现货矿远远高于长协矿价格。

据统计,2003年至2008年的6年期间,除了2008年4季度,其它年份长协矿价格均低于现货价格。以唐山地区国产铁精矿(不含税)与澳大利亚矿到岸价格作对比,2003年两者价格相差(长协矿比国产矿价格低)46%,2004年至2008年分别相差50%、33%、20%、44%、24%。作为质量差异有限、用途相同的商品,长协矿称得上物美价廉。因此,虽说历年的长协矿价格大多不是由中国钢厂确定的,但还是基本符合中国钢厂的利益,大多数谈判算不上失败。笔者以为,所谓“屡谈屡败”只不过是情绪的宣泻,而非铁矿石谈判的真实写照。

实际上,在历年谈判中,现货矿价格是长协矿谈判的重要参照物,长协矿适当地低于现货矿是买卖双方均可接受的原则。由于现货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以及投机因素的驱使,现货市场容易出现抢购和恶性竞争的现象,并产生了内鬼出卖行业机密、倒卖长协矿等不和谐现象,对长协矿谈判产生负面影响。业内外呼吁统一铁矿石价格甚至取消现货交易的声音越来越高。但是,现货矿占据着国内市场大半壁江山,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改变这一局面。

中国铁矿资源品位低,且大型矿山少,中小矿山多。在国产矿中,钢厂自有矿山及重点矿山产量占33%,其它均由中小矿山生产。据统计,全国规模以下的小铁矿达6800余家,仅河北省就有2700家,年平均产量为2.67万吨。铁矿采选业分散程度较钢铁业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正是这些小矿山成为国产铁矿增产的主力军。与2003年相比,2008年国产矿(折合成品矿)增产56%,其中小矿山贡献率达80%以上。

面对中国钢铁工业铁矿石进口量每年增加5000—6000万吨,国际铁矿巨头生产能力无法满足中国需求,印度、秘鲁、伊朗、印尼、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中小矿山纷纷以现货方式向中国出口,填补供应缺口。2008年,中国从这些国家进口现货矿15968万吨,比2003年增长了2.09倍,占当年进口量的36%。

据估算,在中国铁矿石市场,现货矿份额高于长协矿,达到60%,比2003年上升7个百分点。这一点显著区别于日本、欧洲市场。

中小铁矿生产商规模小、群体庞大决定了现货买卖是其主要的交易方式,价格随行就行。市场交易的原则是买卖双方平等自愿,可以设想,当现货价格高于长协矿时,钢厂在现货市场要求以长协矿价格采购铁矿石,卖给方认为价格偏低,不愿出售,钢厂不能在其它地主采购到足够的铁矿石(因为现货矿占据市场份额60%以上),只好提高价格,以吸引卖方成交,结果统一价格形同虚设。因此说取消现货矿交易、统一铁矿石价格是违背市场规律的。

铁矿石谈判虽然不是“屡谈屡败”,但这不能掩盖中国钢铁业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的现实。尤其是2009年谈判,在经济危机冲击下,欧日钢厂大幅度减产,国际铁矿石市场出现供大于求,买方占据了有利地位。然而,我们看到三巨头在谈判中步步为营,逐步扭转被动局面,反将中国钢厂置于尴尬地位。究其原因,除了倒买倒卖、内鬼出卖行业机密、中小钢厂搅局等因素,不能忽视的是有关部门对铁矿石市场的认识存在两个估计不足:一是对中国铁矿石需求估计不足,二是对三巨头市场控制能力估计不足。反思几年来的铁矿石谈判,有必要澄清下面三个认识:

一,中国钢铁业对进口矿的需求量不会停滞。长期以来,业内外对中国钢材消费饱和值争论不休,从1亿吨争论到2亿吨,再到现在5亿吨,但是事实证这些认识过于保守,对钢铁工业长远发展战略,如产业布局、原料供应等方面产生较大负面影响。铁矿石就是典型例子,历年来,我们总是低估铁矿石进口量,对国际铁矿石市场的供求状况盲目乐观,,导致对市场的判断屡屡失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铁矿石需求并未达到顶峰。在未来的十几年里,中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中期,钢铁消费将保持增长态势,中国钢铁工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参照已完成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并考虑到中国具体国情,中国粗钢需求峰值将达到7亿吨以上。与此对应,铁矿石需求量也将超过11亿吨。由于国内铁矿资源禀赋差,未来进口矿依存度继续呈上升趋势,进口铁矿石将超过7亿吨甚至更高。今年上半年铁矿石进口同比增加6714万吨,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非理性炒作,而应视为中国经济巨大增长潜力的具体表现。

二,未来铁矿石供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淡水河谷公司曾经表示,计划在未来5年,将铁矿石的产量从2006年的2.74亿吨增加到4.5亿吨。力拓计划1.78亿吨扩大至3亿—3.2亿吨。必和必拓由1.15亿吨扩大至3亿吨。加上其它投资者公司的扩能计划,未来铁矿石供应似乎很乐观。

然而,这些扩能计划有很大的水分。首先,投资计划是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调整的,当预计到市场未来供大于求,投资项目就会搁浅,以避免供应过剩局面的出现。其次,由于国际铁矿市场高度垄断,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寡头为了获得超额利润,寡头之间常常出现各种形式的勾结,都往往会使价格抬高。只要铁矿石市场需求不出现严重的萎缩,只要市场需求保持增长,即使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供应过剩,市场寡头也能够默契进行限产,以环保、运输、自然灾害、罢工等种种理由控制供应量,人为造成供应紧张状况,推动铁矿石价格上涨,迫使买方不得不接受。在今年谈判中,三巨头通过控制发货节奏、炒作海运费等手段刺激现货价格上涨,从而加强了自身谈判地位,充分显示了市场寡头的市场控制力。今年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因此,对未来5—10年国际铁矿石市场应有清醒客观的认识:无论将来铁矿石供应紧张还是供应得到缓和,只要三巨头垄断局面一日不改变,中国钢厂的被动地位就不可能得到解脱。

三,坚定不移地投资开发海外铁矿资源是加强谈判话语权的重要之策

事实表明,拥有相对稳定的铁矿石资源控制权,是一个国家成为钢铁强国的一个必要条件。国际钢铁巨头加强资源控制力,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成功范例。

日本钢铁企业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参股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铁矿开发。澳大利亚24个主要铁矿中,8家有日本公司作为重要股东,其余16家铁矿也都有日资参股。在巴西,三井控制MBR公司50%的股份;JFE控股FabricaNova矿山50%股份;三菱控制加拿大IOC公司28%的股份。通过分散投资,日本钢铁业既获得了稳定的铁矿资源,又促进了铁矿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一举两得。

安赛乐米塔尔公司在向全球扩张的同时,加强对资源的控制,提高铁矿石自给率。2008年,铁矿石产量总计约6500万吨,铁矿石自给率为47%,计划在2015年至少提升至75%。

中国钢铁业应当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作为世界铁矿石最大需求方,中国钢铁业有着向上游产业扩张的独一无二的市场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坚定不移地利用全球资源,抓住当前矿产资源市场相对低迷的有利时机,加大力度合作勘探开发海外铁矿资源,积极参股、控股中小矿业公司,甚至可以考虑以部分钢厂股权换取国外铁矿资源。如果经过持之以恒地努力,中国钢铁业境外权益矿达到3亿吨以上,降低对三大铁矿巨头依赖度。到那时,铁矿石谈判的被动局面将得到明显改善,中国钢铁产业的竞争力也将大大提高。(徐向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