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 昭襄王(嬴则,又名稷) | 乙卯前306 | 公元前221—前206 |
秦始皇叫“赢政”,“赢姓”是通古斯-女真系民族的姓氏。事实上,“民族”可分成“血族”和“语族”两个概念。人类之初,群体间的接触很少,部落中的血缘和语言都很单纯,血族就是语族。到了人类大规模迁徙和融合的时代,血缘和语言都变得非常混杂,所谓“汉族”、“蒙族”、“满族”、“突厥族”都是“语族”而已,它们的血缘则是“理还乱”了。从上述分析来看,秦部落的语言可能有较浓重的蒙古语特征。而说蒙古话的秦始皇,则可能是一个长脸的月氏-女真人。 周赧王59年乙巳(前256),秦灭周。自次年(秦昭襄王52年丙午,前255)起至秦王政25年己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纪年。秦王政26年庚辰(前221)完成统一,称始皇帝。 |
||||
孝文王(柱) | 辛亥前250 | |||||||
庄襄王(子楚) | 壬子前249 | |||||||
始皇帝(政) | 乙卯前246 | |||||||
二世皇帝(胡亥) | 壬辰前209 | |||||||
汉 | 西汉 | 高帝(刘邦) | 乙未前206 | -- | 公元前206—公元23 | 包括王莽建立的“新”朝(公元8年—23年)。王莽时期,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农民政权。公元23年,新王朝灭亡。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
★ 公元1年2月11日即农历西汉平帝元始1年1月1日 ★ 历法体系:“中历”指中国的农历,也称夏历。“西历”指西方(特别是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世界)实际施行的历法体系,即公元1582年10月罗马教皇格列高里改历前,以奥古斯都修订后的儒略历为准; 格列高里改历后,以现行的公历为准;同时采纳通行的关于公元4年罗马失闰说法,将公元4年视为平年。因此,“西历”没有公元4年2月29日,没有公元1582年10月5日~10月14日。 1582年前,每逢百年均为闰年,与现行公历不同,因此采用了陈垣先生在《二十史朔闰表》中的做法,以西方实际历法为准。此外,近代西方考古学对公元4年罗马失闰的问题也颇多质疑,但因尚未有定论,暂且取“失闰说”。 新王莽以12月为正(丑正) ★ [新]朝的创立者王莽是利用西汉末年政治腐败,通过外戚专政来夺取皇位的。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平帝时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临朝称制,王莽取得大司马大将军的职位,总揽朝政。平帝死后,王莽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帝。不到三年,王莽便于公元9年废孺子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 [新]末民众起义。绿林军拥立刘玄为帝。刘秀在战斗中立了大功。地皇四年(23年)长安发生暴动,王莽被杀。新朝亡。不久,刘秀称帝于河北,建立了东汉王朝。 |
||
惠帝(盈) | 丁未前194 | -- | ||||||
高后(吕雉) | 甲寅前187 | -- | ||||||
文帝(刘恒) | 壬戌前179 | -- | ||||||
戊寅前163 | 后元 | |||||||
景帝(启) | 乙酉前156 | |||||||
壬辰前149 | 中元 | |||||||
戊戌前143 | 后元 | |||||||
武帝(彻) | 辛丑前l40 | 建元 | ||||||
丁未前134 | 元光 | |||||||
癸丑前128 | 元朔 | |||||||
己未前122 | 元狩 | |||||||
乙丑前116 | 元鼎 | |||||||
辛未前110 | 元封 | |||||||
丁丑前104 | 太初 | |||||||
辛巳前100 | 天汉 | |||||||
乙酉前96 | 太始 | |||||||
己丑前92 | 征和 | |||||||
癸巳前88 | 后元 | |||||||
昭帝(弗陵) | 乙未前86 | 始元 | ||||||
辛丑前80 | 元凤 | |||||||
丁未前74 | 元平 | |||||||
宣帝(询) | 戊申前73 | 本始 | ||||||
壬子前69 | 地节 | |||||||
丙辰前65 | 元康 | |||||||
庚申前61 | 神爵 | |||||||
甲子前57 | 五凤 | |||||||
戊辰前53 | 甘露 | |||||||
壬申前49 | 黄龙 | |||||||
元帝(奭) | 癸酉前48 | 初元 | ||||||
戊寅前43 | 永光 | |||||||
癸未前38 | 建昭 | |||||||
戊子前33 | 竟宁 | |||||||
成帝(骜) | 己丑前32 | 建始 | ||||||
癸巳前28 | 河平 | |||||||
丁酉前24 | 阳朔 | |||||||
辛丑前20 | 鸿嘉 | |||||||
乙巳前16 | 永始 | |||||||
己酉前12 | 元延 | |||||||
癸丑前8 | 绥和 | |||||||
哀帝(刘欣) | 乙卯前6 | 建平 | ||||||
己未前2 | 元寿 | |||||||
平帝(衍) | 辛酉公元1年 | 元始 | ||||||
孺子婴(王莽摄政) | 丙寅公元6 | 居摄 | ||||||
戊辰公元8 | 初始 | |||||||
[新]王莽始 | 己巳公元9 | 建国 | ||||||
甲戌公元14 | 天凤 | |||||||
庚辰公元20 | 地皇 | |||||||
更始帝(刘玄) | 癸未公元23 | 更始 | ||||||
东汉 | 光武帝(刘秀) | 乙酉公元25 | 建武 | 公元25—公元220 | ★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迅速增强,凉州士族豪强董卓以诛宦官为名,进入洛阳,立汉献帝。另一士族豪强袁绍起兵讨董卓,各地豪强纷纷起兵割据自立,相互争夺,一时间全国又陷入内战混乱之中。后袁绍据有冀、青、幽、并四州,成为北方最大军阀。曹操初据有兖州,复收编了青州黄巾军三十万,势力渐强。他又将洛阳的献帝迎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得到了优势。建安五年(200),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展开决战,曹操大败袁绍,成为北方最强的军事集团。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又率军南下,占荆州,与在长江中下游的孙权对垒。此时正在流亡中的汉皇室后代刘备也起兵欲兴汉室,率荆州的残余势力与江东的孙权结合,形成孙刘联合抗曹的形势。刘备派军师诸葛亮到孙权处说孙出兵,孙、曹大军在赤壁会战。曹操大败,退回北方,刘备得以占据荆州,后入成都。从此,曹、孙、刘三大势力成鼎足之势。 曹操封魏公,迁都邺,后又进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操死,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国号魏。次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一般称蜀或蜀汉)。公元229年,吴王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三国分立时代正式开始。 |
|||
丙辰公元56 | 建武中元 | |||||||
明帝(庄) | 戊午公元58 | 永平 | ||||||
章帝(炟) | 丙子公元76 | 建初 | ||||||
甲申公元84 | 元和 | |||||||
丁亥公元87 | 章和 | |||||||
和帝(肇) | 己丑89 | 永元 | ||||||
乙巳105 | 元兴 | |||||||
殇帝(隆) | 丙午106 | 延平 | ||||||
安帝(祜) | 丁未107 | 永初 | ||||||
甲寅114 | 元初 | |||||||
庚申120 | 永宁 | |||||||
辛酉12l | 建光 | |||||||
壬戌122 | 延光 | |||||||
顺帝(保) | 丙寅126 | 永建 | ||||||
壬申132 | 阳嘉 | |||||||
丙子136 | 永和 | |||||||
壬午142 | 汉安 | |||||||
甲申144 | 建康 | |||||||
冲帝(炳) | 乙酉145 | 永憙(嘉) | ||||||
质帝(缵) | 丙戌146 | 本初 | ||||||
桓帝(志) | 丁亥147 | 建和 | ||||||
庚寅150 | 和平 | |||||||
辛卯151 | 元嘉 | |||||||
癸巳153 | 永兴 | |||||||
乙未155 | 永寿 | |||||||
戊戌158 | 延熹 | |||||||
丁未167 | 永康 | |||||||
灵帝(宏) | 戊申168 | 建宁 | ||||||
壬子172 | 熹平 | |||||||
戊午178 | 光和 | |||||||
甲子184 | 中平 | |||||||
献帝(协) | 庚午190 | 初平 | ||||||
甲戌194 | 兴平 | |||||||
丙子196 | 建安 | |||||||
庚子220 | 延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