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字”折射南通三十年巨变

 渔人 2009-08-27
“数字”折射南通三十年巨变
来源:江南时报网
 

      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磨砺拼搏。是改革开放使南通经济蓬勃发展,是改革开放使南通人民安居乐业。继2004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历史性地突破万元大关后,2007年居民消费也跃上万元级水平,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市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从而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统计局南通调查队副队长黄建新向本报记者讲述了南通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巨变。

      42倍: 居民人均收入增长
      从改革开放初期至2007年末,南通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持续大幅增长态势。1980年人均生活费收入仅为386元,2007年为16451元,增长了近42倍,平均年递增14.3%。
      据黄副队长介绍,1985年人均工资性收入为663元,2007年为10996元,增长了近16倍,平均年递增13.6%。1985年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居民生活费收入的85.4%,1995年工资性收入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74.4%,2005年工资性收入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7.7%,2007年工资性收入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6.8%,虽然比重有所下降,但工资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它的增长奠定了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基础。
      居民家庭金融性财产收入主要是由居民家庭拥有的储蓄、债券、股票以及各种借出款和相应获得的利息、股息、红利以及部分转移性收入构成。财产性收入的迅速增长,是现今城市居民家庭的一个重要特征。1997年居民家庭各种利息、股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人均达到293元,为1985年的93倍,年均递增22.9%。

      23倍: 居民人均消费增长
      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给居民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改变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0188元,1980年为427元,增长了23倍,平均年递增12.0%。
      黄副队长还告诉记者,综观30年来城市居民的消费轨迹,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消费层次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居民家庭为拥有一套“老三件”(自行车、缝纫机、机械手表)而庆幸;80年代,家用耐用品完成了由“老三件”向“新三件”(黑白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由“三转一响”( 自行车、缝纫机、机械手表、收音机)到“十大件”( 自行车、缝纫机、机械手表、收音机、电风扇、电子表、录音机、黑白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的转变;进入90年代,居民消费的热点是食品消费,由“主食型”向“营养型”转变,各种家用电器不断进入寻常百姓家,并使部分耐用品趋向饱和,1992年消费热点转为部分高档耐用品,出现了彩电、录像机、组合音响等的购买热,同时出现的还有金银珠宝饰品的消费热潮。
      1993年9月1日,南通市出台优惠出售公有住房政策,市区出现购房热,当时有5万多户居民购买了优惠住房,1994年出现空调热、电话热,当时许多家庭为自己拥有一台空调或一部住宅电话而精神振奋。2001年以后,居民居住消费逐渐升温,至2007年为止,居民居住消费以平均每年15.2%的速度递增,2002-2003年居民家庭通讯消费实现了由通讯工具的普及到升级换代以及通讯手段多样化的飞跃,当时固定电话实现了户均一部的目标,许多家庭同时拥有数部小灵通,移动电话也兴盛起来, 2004年家用电脑走俏通城,并出现了一定比例的互联网用户,2005-2006年市区出现新一轮住宅消费热潮,与此同时家用汽车陆续走进百姓家,如今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的电脑数量达到82.5台,家用汽车11.5辆,“住房、汽车、电脑”已成为当代居民家庭的“新三件”,从拥有一二件不怎么像样的普通耐用品到各种家用耐用品的基本饱和再到如今几十万元一件的高档豪华耐用品,显示出改革开放30年南通市居民生活发生的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

      29.94平方米: 人均建筑面积
      城市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居住条件是衡量社会进步与物质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居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主要量化指标之一。2007年人均建筑面积达到29.94平方米,比1980年增加了23.94平方米,每年平均增加0.85平方米。
      黄副队长告诉记者,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南通市各级政府把城镇居民住宅建设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加快了解困步伐,出台了一系列旧城改造、建造低价位房、优惠出售公房以及开发面积适中的商品房等一系列措施,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市区居民住房面积明显增加,配套设施不断改善。2007年人均建筑面积达到29.94平方米,比1980年增加了23.94平方米,每年平均增加0.85平方米,2007年有84%以上的家庭拥有2居室以上住宅,有30.5%以上的家庭拥有3居室以上住宅,有6.5%以上的家庭拥有4居室以上住宅。从产权性质上看,南通市住房产权私有化率由1989年的14%增加到2007年的97.5%,住房成套率也显著提高,基本上实现了建设部提出的“住房拥有一户一套”的目标。房屋辅助设施日臻完善、齐全,市区居民全部用上了清洁、纯净、方便的自来水,自来水独用率、厨房独用率均达到100%,卫生设备情况大为改善,99%的家庭用上了管道气、液化气、电等清洁能源。

      26位:GDP总量全国排名
      改革开放30年来,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如何?记者采访了南通市发改委办公室主任严卫华:“30年来,南通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GDP总量增长72倍,增速自2004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05年起连年保持全国领先;随着总量的快速增长,近5年,我市GDP总量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中前移了9位,已列全国第26位。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的0﹒8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00﹒71亿元,增长371倍。财政总收入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1978年的1﹒33%上升到2007年的5﹒37%。”
      据严介绍,2007年,全市个体工商户总数继续保持全省第一,私营企业数及注册资本保持全省第二,成为全国第六个私营企业超10万家的城市。全市全年完成民营经济入库税金130﹒85亿元,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58﹒1%。并获“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城市”榜首。
      全市社会保障至2007年底,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87﹒02万人、114﹒18万人、69﹒55万人、80﹒09万人和62﹒96万人。全市有60﹒25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市527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95﹒9%。三保齐全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和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全市纳入社区管理的退休人数达27﹒32万人,社区管理率为98﹒3%。

      1﹒23亿吨:港口吞吐量
      今年,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崇启大桥即将开工建设;宁通高速、通启高速、沿海高速等一批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高速公路(南通段)总里程达到216﹒94公里;新长铁路南通段、宁启铁路南通段建成通车,沪通铁路项目建议书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南通港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47座,2007年港口吞吐量达到1﹒23亿吨,沿海洋口港区、吕四港区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开始了“江河时代”向“江海时代”的历史性跨越。
      主城区功能日趋完善;新城区雏形显现,北翼新城框架初步形成,“一主三副”的大城市格局初步确立,市区“五环十四射”路网正在形成。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城市绿化率49﹒7%。成功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成为全国重大典型。“民富、村美、风气好”的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农村垃圾处理全面推开,三分之一以上的行政村新建或改造了公共服务中心,以农村河道整治、公路建设、电网改造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环境有效改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