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冲卷入门——新手写给超新手(黑白负片的测试和鉴定)

 ottoz 2009-08-28
黑白QQ群里太多人问入门的问题了,在坛子里找了半天也没有一个介绍入门黑白的文章,在群里色友的鼓励下,俺这鸭子也上架了,不对之处请多指正。
不说废话了,要冲黑白胶卷你需以下几样东西:
引片器
剪刀
显影罐和片芯
显影液和定影液
量筒和药杯
存储显影液和定影液的瓶子
暗袋或暗房
水浴用的水槽和温度计
冰块或热水(气温高于所需温度就要冰块,低了就用热水,刚好就不用)
晾干胶片时用的夹子

显影罐、片芯、药杯和量筒

暗袋


东西准备好了就可以开始干了,先进行准备工作。
把片芯放入显影罐,倒入自来水至完全没过片芯,测量一下这些水的体积,这就是你在显影、定影和水洗时的单次注入量。
测试把上述数量的显影液倒入显影罐并倒出来所需要的时间,当然,可以用自来水测试。
配好显影液和定影液,并量出需要量。

第一步,测试显影液的显影能力
剪下一节片头放进显影液中并搅动,看看这节片头是不是很快变黑了,如果两三分钟过去了这节片头还没变色,那么要恭喜你,你成功的避免了一次把辛辛苦苦拍来的照片冲成白板的错误。这一步虽然简单,但非常重要,这可以有效防止你冲出整卷的白板或黑板(反转片),使自己的劳动成果化为泡影。这一步也有助于确定其它问题的所在——至少不是显影液的问题。
建议每次显影之前都进行这一步。

第二步,确定显影时间
首先要确定一个大概的显影时间,可以使用单面追击法,方法如下,先把显影液调整到所需的温度(通常是20度),从胶卷筒里拉出一节没曝光的片头并剪下大约一厘米的长度,当然,拉出来就曝光了(不要使用露在外边的胶片,原因以后再解释)。将剪下来的胶片的一半浸入显影液中,大约一到两分钟后这一半就全黑了,这时把整块胶片浸入显影液中并开始计时,先连续搅动15秒,从第30秒开始每隔30秒查看并搅动一次,当你第一次发现胶片两半已无法分清那一个更黑时记下这时所用的时间,这个时间乘以2就是你首次测试要用的显影时间。
接下来测试之前要先进行拍摄,先选取低反差和高反差场各一个,每个场景使用正负两档包围曝光各拍五张,然后剪出这节胶片装进显影罐,把显影液和定影液水浴到所需的温度,并把装好胶片的显影罐也放进水浴两三分钟,这在与外界温差较大时非常必要。接下来把显影液倒入显影罐中,在倒的时候要要把显影罐倾斜一点,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倒的快一点,倒入后开始计时,前30秒连续搅动,之后每隔一段时间搅动一次(通常是每分钟或每30秒搅动一次),搅动的手法、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会影响所需要的显影时间和出片的反差,建议在开始时都使用一致的间隔时间和搅动方法,熟练以后再作调整。显影时间包括把显影液倒出和注入清水或停显液所用的时间,这个时间已经测过,按这个时间提早开始倒出显影液。
显影后倒入清水或停显液并连续搅动30秒到一分钟,之后用清水再次清洗。
倒出清水并注入定影液,搅动方法和显影时相同,定影时间参照定影液的说明,延长定影时间不会导致不良的后果。
定影后水洗一下就可以查看结果了,因为是测试片,所以并不需要彻底水洗。
查看胶片上的结果,从两组照片中找出你认为合适的两张,如果不是在相同的曝光档位就折中一下。如果两个场景都是正常曝光的最合适,那么你的测试工作就完成了,可以按当前的显影时间冲洗你的胶卷了。如果过曝一档的合适,则需要把显影时间乘以根号2再次测试,如果是欠曝一档的合适就把显影时间除以根号2,欠两档就除两次根号2,也就是除以2了。显影时间和曝光量都是按根号2的关系。
按照修正后的时间重新测试,直到正常曝光那两张是你满意的为止,这次测试时你还可以在两组包围曝光的照片后额外拍几张正常曝光的作为参考。这种测试可能要进行两次或更多,直到满意,可能要消耗一到两个胶卷,不过这对于以后的冲洗是值得的。

第三步,正试冲洗
没什么要说的了,你至少做过一次了,再认真一点吧。
第四步,水洗并晾干
如果你想要底片保存的更久一点,最后的水洗很重要,论坛上有很多相关的讨论,我就不说了。

关于搅动的问题,这个贴子里有一篇文章,请参阅:
http://forum.xitek.com/showarchives.php?threadid=328181

相关连接:
如何往片芯上装卷:
http://forum.xitek.com/showarchives.php?threadid=201748

写的比较糙,慢慢再补充。

[2008-01-07 21:14 补充如下]
显影罐的使用问题
一直没说这罐子是因为坛子对这问题已经讨论的足够多了,我只想补充一下关于倒出液体的问题。把显影罐倒上自来水,然后再倒出这些水,倒完之后打开盖子,先抖抖盖子,看看看有多少水出来,再看看罐子里能再倒出多少水,如果很多的话就要研究一下如何倒出这些液体的问题了,我通常在倒完之后会摇晃一阵罐子,能晃出不少液体来。残存在罐子里的液体会冲淡或污染下一步骤的药液。
关于水浴
水浴是为了得到显影时相对恒定的温度,冲彩卷对温度有相当高的要求,黑白卷虽然没有那么高的要求,但温度越恒定,冲卷的一致性就越好。要得到相对恒定的水温,水槽最好是保温的,我找到的比较便宜又效果好的保温水槽是泡沫箱,当然,这个水槽不能漏水,可以去邮局买一个泡沫包装箱来当恒温水槽用,也可以用其它现成又够大的保温容器。这种保温水槽在温度高于20度的夏天有相当好的效果,半小时的温度变化小于0.5度,足够保证冲一次负片。但在温度低于20度的冬天,由于热气上浮,散热较快,需要在水槽上加盖子,如果是邮局买来的泡沫箱,本身就带一个盖子,不过,尽管有了盖子,也需要经常打开盖子来搅动显影液,温度变化还是要比夏天利害,这时需要准备热水,看到温度降到标准之下就补充一些热水。保温水槽的水温变化较慢,控制熟练了以后,使用这种保温水槽可以把温度控制在正负0.2度以内,足以冲彩色反转了。
这是我用的泡沫箱保温水槽。


[2008-01-08 01:03 补充如下]

下面说说胶片的鉴定,冲出了十张底片后首先要认清哪张最好才能继续。
这时需要观片器和放大镜,没有观片器就把显示器搞成白板当观片器来用,放大镜不可少,除非你视力极好。首先在这十张底片里找出在暗部和亮部都有较好反差和细节的底片,也许能找出五六张或更多,因为现代胶片比亚当斯那个时代的胶片好多了,有十几档的反差范围,要哪一张呢,第二薄的那张,就是比挑出的这几张之中颜色最淡的那张再深一点的,以这张为标准再调整显影时间,当然,如果这张没有加减曝光量测试就完成了。
这里,我不得不说一下感光度的问题,感光度是以让底片对片基达到0.1个相对密度的最小曝光量为基准计算出来的,这有什么用?这告诉我们,如果暗部细节的相对反差都低于这个量,暗部就是啥也没拍到,底片上是一片白,相纸上是一片黑。不过现在我们所用的显影液都有一定的增感能力,完全不用理会感光度标定上的那点误差,事实上给我们带来误差最大的还是测光,相机的测光随时有可能差上半档,所以我们在显影上要留出一定的余量。
为增强超新手对底片的感性认识,上张图吧。


重新标定感光度的测试估计过两天就进行,不过这次要寻找的是乐凯SHD100进行反转冲洗时的最佳感光度。


黑白反转片不同于负片,即有黑的问题又有亮的问题,黑处不黑也就是最大密度不足,片子的反差就不够,灰的。亮处不透的话也是灰的,不过这个灰是黑乎乎的灰。我们大约知道反转片的感光度是定义在中性灰上的,那么按照一般的反差标准,中性灰加三档就应该是白,这个白就意味着在白的区域片子是透明的,而减三档的另一端应该就是黑,但胶片也可能向更黑的区域延伸,这与所用的显影液有关,不过不管用什么显影液,目标是明确的,最亮处应该打穿胶片,成为透明区,未曝光区域应该足够黑,至少比中性灰低三档。
因为缺少专业设备,这个测试是不严谨的,带有很多主观性的,而且片子的相对反差直接受显影液的影响。为了使结果且有可复制性,这次使用通用的配方D72进行首显和二显,测试结果也只对这个配方有效。测试的目的是找到乐凯100胶卷在那一个感光度下拍摄,用黑白反转方法来冲洗可以得到最好的效果。
配方如下:
米吐尔——————1.5克
无水亚硫酸钠———22.5克
对苯二酚—————6克
无水碳酸钠————30克
溴化钾——————1克
水————————500毫升
为增加片子的通透感,配方里再额外加入硫氰酸钾0.75克。
测试胶片需要光楔、标准光源和密度计,这我都没有,所以只能土法测试,再次声明测试是不严谨并带有主观性的,结果也肯定是主观的,只供大家参考。
我决定使用显示器来做光楔,测了一下,我的显示器从全白到全黑可以有7个EV的变化量,刚好够用。用ps做一张图,做8个色块,调整每个色块的灰度并用测光表测量,这8个色块的亮度分别是2EV到9EV,这里没考虑色温和光源的问题,因为显影器是个三色合成的光源,我用的是LCD显示器,背光灯管同样也是三基色的而不是连续光谱。另外,我们也假设了相机的光卷和快门是准确的。
做好的光楔如下图,这只适用于我这个显示器在当前的参数下。

乐凯SHD100的标称感光度是100,但这是对负冲说的,负冲时胶片的最大密度只需要达到2.5,而反转的亮部要打穿胶片,也就是在首显时达到了最大密度,这可能需要更大的曝光量才行,也与所用的显影液有关,所以测试范围包括很低的感光度,我决定先测试一下ISO12/25/50/100/200这几档。
显影时间依然使用单面追击法确定,这样可以知道在使用D72显影的情况下,最大曝光量的胶片完全显透的时间,不过这第一次显影就使用这个追上的时间,以确定打透胶片的最小曝光量。实测在20度下这个时间是3分30秒。
先看冲出的胶卷:

最上一条为ISO12到200共五张,显影20度3分30秒。
中间是ISO50到800共六张,显影20度5分钟。
最下边是ISO100至1600共五张,显影20度8分钟。
这些照片全部以八个灰度块中上一行右起第二个块作为中性灰标准,这个块比最亮块低3个EV值。
(为了能分出最亮区的区别,在翻拍这三节胶片时只照顾了最亮的部分,较暗那几个块和实际胶片上有些出入,不同显示器看起来也会不一样)


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最上一条前四张的最亮块全部打穿成了透明的,只有ISO200这张稍有一点灰,并且这张中的最暗块已经进入了黑区,和片头的黑色一样了。这说明在使用D72对乐凯SHD100首显3分30秒的情况下,胶片可以使用200的感光度,并有稍大于7档的反差范围。
这结果令我激动,我马上拍了第二个试条,并用ISO400实拍了三张,显影5分钟。下边是实拍的照片。

显影稍欠,这在所拍的光楔片上也可以看出,ISO400的最亮块并未进入透明区。从光楔片上可以看出,显影5分钟时的反差范围大大约是7档,这已经符合反转片的要求了。片尾的最大密度与3分30秒相比并没有可见的下降,可以再延长映显影时间来测试。
接下来我拍了第三个试条,从片子上看显影8分钟时合适的感光度应该介于400和800之间,最大密度依然没有明显下降,但反差却上升了,只有5档左右了(翻拍的图上可能看不出来),再试下去也没必要了,太高反差和低宽容度将很难拍出好照片。
实拍使用了包围曝光,如图,翻拍的比较差,不过也可以看出反差变大了。

初步结论:乐凯SHD100使用ISO400拍摄,使用黑白反转工艺冲洗,并选用D72作为首显配方可以得到较好的反差和宽容度(约为7档),使用ISO200可以降低少许反差,使用ISO800可以使反差变大很多,并接近胶片的极限能力(需要大幅延长显影时间)。

以下是使用ISO400曝光,D72显影液20度6分钟首显的实拍测试片。

扫描图

提醒注意:以上测试方法仅供参考,测试结果请勿参考,除非你正在使用乳剂号为711001有效期2009.10的乐凯SHD100。因乐凯不同批次的胶卷乳剂厚度不同(已发现不同),打穿乳剂层所需曝光量也不同,新购胶卷需重新测试。


黑白负片的显影测试和鉴定
之所以把黑白负片放在黑白反转片之后,一方面是因为我对负片的兴趣不如反转片大,另一方面是负片不直观,鉴定起来并不比反转片容易。

这里,我再要再说一下单面追击法,以前有色友说这个方法有两个说法,一说追上就是正确的显影时间,另一说要把时间乘2才是正确的,其实这两个说法都不对因为操作上的不同完全可以导致不同的结果。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先看一下胶片的响应曲线:

操作方法1:放入胶片的一半,一开始变色就开始追。
操作方法2:等先放进去的胶片变得很黑时才开始追。
方法1的结果是追到肩部就追上了,而这个肩部的位置又取决于这个一开始变色的程度。方法2怕是要追到最大密度才追上,甚至追到了负感区。结果是谁也不准确,这就是我在开始时说这个方法只能提供一个大概的显影时间,准确的时间还要实拍进行测试。事实上方法2能给黑白反转提供一个相对正确的时间,因为黑白反转才需要把胶片显影到最大密度,而负片并不需要,这个方法只能告诉我们把胶片显得黑黑的所用的时间。

这个测试不是要重新标定胶卷的感光度,而是决定可用的感光度和冲洗的组合,这有助于我们了解胶片性能,在使用中获得更大的自由。
首先,还是拍上边做好的那个光楔,由于负片的反差低,你可能发现对于不同的曝光量,多数片子看起来都是可用的,这没错,这也是人们都说负片好冲的原因。但我们要做的是决定最佳的曝光和冲洗的组合,这要考虑两个方面:胶片的厚薄,越薄的在放大时就越方便;曝光宽容度,这主要针对测光的误差。对于测光误差,我认为有正负一档以上就可以,现代的相机测光越来越准确,无需预留很多。这样从中性灰开始有向下四档或以上的反差就可以了,也就是说第四档的暗区是透明的片基,这与反转片刚好相反。由于我们使用的是胶片密度的下端,而胶片负冲时的宽容度又很大,所以不再进行最大密度的考虑和测试。

如图所示,点测中性灰的色块进行拍摄,调整冲洗时间,使-4的色块刚好与透明片基相同或稍高一点密度,这样就可以确保中性

灰向下有三档以上的反差。
胶卷使用公元ERA100,使用上述方法2的单面追击法测试,D76追上的时间为12分钟,我们就用这个时间进行第一次显影。
结果如图,由左向右分别是ISO12至200的曝光,其中ISO50是基本符合要求的,稍有一点显影过度,如果用ISO50拍摄,显影10分钟到11分钟应该是理想的。

我在图上标出了曝光量相同的色块,可以看出由中性灰向上四档都有很好的线性反差,体现了负片高宽容度的优越性。


我把显影时间延长到15分钟再次测试,并实拍了几张。
如图,从左向右分别是ISO25到400,正中间的是ISO100,显影结果很理想,并且向上依然有四档反差。


实拍图,按ISO100曝光。

其它测试片见第60至62贴。


增感
第170至172贴是三种胶卷的特性曲线,可以发现,它们都很相似,我仅以Neopan 400使用D76时的特性来说明。

图上横坐标是曝光量,单位是勒克司秒以10为底的对数,纵坐标是密度,单位是透光率倒数以10为底的对数,这两个坐标轴上都是相差一个整数单位就相差10倍,即从1到2相当于从10到100,不明白可以不必理会这些数字,我也只想说明一个定性的特征。
先看绿色色箭头所指出的区域,这个区域的密度为0.3到1.5,曝光量大约从-2.6到-0.3,大约是7档。再看红色箭头所指出的区域,密度与绿色箭头所指出的相同,曝光量大约从-2.8到-1.3,约为5档。
按ISO值的定义,7分半的显影时间与12分钟的显影时间相比,感光度只有半档多的提升,因为感光度是以暗部定义的,但较长的显影时间却使亮部的密度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有三档的提升,同时反差范围也降了两档,反差变大了许多。
由此可见,对于确定的显影液,延长显影时间只能微弱的提升感光度,但能使反差变大,使亮部所需曝光量降低,这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我们可以通过显影时间来控制反差,通过曝光量(也就是ISO值)来控制最大密度。
如果拍摄反差较低的被摄物,提高ISO值并延长显影时间,以得到较好的反差,比如阴天时的拍摄。而对反差良好的被摄物,便可以使用标准曝光和冲洗。同理,对于反差过大被摄物,则可以用减感并减少显影时间来处理。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