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黄金定律十五则------对大家非常有帮助的》

 littet 2009-08-29


一、马特莱法则

国际上有一个公认的企业法则,即马特莱法则,又称“80:20法则”。其主要内容为:
一是管理法则,即企业要把主要精力放在20%的业务骨干的管理上,抓企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再 以20%的少数去带动80%的多数,以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营销法则,即抓住企业存在的普遍 问题中最关键的问题进行决策,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用;
三是信息法则,即企业应对20%左 右的信息进行重点整理分析,并依此作为决策依据;
四是融资法则,即企业要将有限的资 金投入到生产经营的重点项目上,以此不断优化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主要矛盾在事物发 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要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善 于抓住重点,集中解决好主要矛盾。马特莱法则把80:20作为确定比值,在管理上,抓企业 20%的骨干力量;在营销上,抓住企业最关键的问题进行决策;在信息处理上,对20%的重 点信息加以整理和分析以供决策;在融资上,把有限的资金投入重点项目。说明经营不可 能面面俱到,而应抓住关键的人、关键的环节、关键的岗位、关键的项目,“好钢用在刀 刃上”,“工作做在点子上”,以解决企业的主要问题为突破口,带动整个企业的发展,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官周率

在我国古代有个著名的“官周率”,是战国时魏公子牟总结出来的。魏公子牟东行,穰候 送子曰:“先生将去冉之山东矣,独无一言以教冉乎?”魏公子牟曰:“微君言之,牟几 忘语君。君知否?官不与势期而势自至乎?势不与富期而富自至乎?骄不与贵期而贵自至 乎?罪不与死期而死自至乎?” 唯物辨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 ,都首先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只有当事 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事物的质变。魏公子牟的话,揭示出贪欲所带来的 罪恶,他总结出一套由升官到发财,由有权到有势,由有权有势到骄横,到贪污受贿犯罪 直至被判处死刑的规律。一些人在升官、掌权后如不谨慎,加强自律,很难逃出这一“官 周率”,可见,为官之道,务需清正廉明,一心为公,“勿以恶小而为之”,只有防微杜 渐,才能避免“官周率”的发生。


三、囚徒的困境

“囚徒的因境”是一个著名的道德命题,说的是两个共同作案的犯罪嫌疑人,他们分别被 审讯时面临的选择有:(1)都供犯罪事实,从而各被判处10年徒刑;(2)都不供认犯罪 事实,从而被无罪释放;(3)一个人供认不讳而另一个人则死不承认,从而前者宽大处理 ,后者被判处20年徒刑。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两个方向,但整体和部分的功能 又是不同的。
第一,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构成整体的部分在单独存在时,只具 有其自身的功能,当许多部分按照有序性构成有机整体时,就会产生部分所没有的新的功 能,所以,办事情应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当两个犯罪嫌疑人都不供认犯罪事实时 ,会被无罪释放。
第二、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 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两个犯罪嫌疑人都供认犯罪事实时, 争取宽大处理,从而被各判处10年徒刑。
第三,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 体功能会小于部分之和。两个涉嫌人一个供认不讳,另一个死不承认,从而前者宽大处理 ,后者则被判刑20年。每个陷入这种选择的罪犯都想获得无罪释放,但由于两人之间无法 沟通,都不从整体利益出发而只考虑个人命运,最后往往互相选择出卖。在现实生活中, 同行业竞争特别是价格大战中涉及此问题最为普遍。


四、分苹果法则

有一大一小两个苹果,甲拿起大苹果先啃了起来,乙斥责其“不道德”。下次,甲又抢先 把大苹果拿到手,乙更不服气,可甲自有理论说:“先下手为强”。待到乙抢先拿大苹果 时,甲却说:“且慢,把大的给我,给你贴上5角钱。”乙不肯,说:“至少要贴1元钱。 ”于是成交,乙自愿把大苹果让给甲。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特殊性,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就要 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一个大苹果,甲乙两人都想得到它,因 此构成了矛盾的双方,为了兼顾甲乙两各自的利益,甲给乙补贴了一元钱才得到了大苹果 ,从而解决了这一争端,做到了公平、公正、自愿。经济学家对这种结局大为称赞,说这 也反映了市场经济的法则,相对于只讲道德,只讲机遇,这种结局的确让矛盾双方都能接 受。


五、狄罗德效应

18世纪法国有位哲学家叫丹.狄罗德。有一天,朋友送给他一件质地优良、图案高雅的酒红 色睡袍,狄罗德非常喜欢。可他穿上华贵的睡袍在家中寻找感觉,总感到家具的风格不协 调,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和睡袍配套,他把旧东西全部更新。书房终于 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仍感到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后来, 他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题目为《与旧睡袍离别之后的烦恼》。200年后,美国哈佛大 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作“狄罗德效应 ”,也称为“配套效应”。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失去了这些周围事物,该事物 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在人们的观念中,高雅的睡袍是富贵的象征,应该与高档的 家具、华贵的地毯、豪华的住宅相配套,否则,会使主人感到“很不舒服”,这种“配套 效应”在事物的联系中为整个事物的发展提供了动因,从而促进了周围事物的变化发展和 更新。在现实生活中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六、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亦称称先入为主效应。它是社会交往中的一种主观倾向,指在第一次交往过程中 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交往中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定 势和情绪定势,并且主观地据此把该人潜在的、未被获知的一些品行(好的或坏的)主动 归属于他。首因效应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如果这种首因效应是积极的,符合 该的实际情况,则会促进双方的正常交往,否则,就会形成交往中的一种心理障碍。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自身都包含着矛盾,即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就 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对于交往中人应该全面看待,既要看到 他优秀的一面,同时还应发现其缺点和不足,从而做到取长补短、知人善任。首因效应以 第一次交往过程中的印象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定势和情绪定势,如果是积极正确的,则 有利于双方的正常交往。但事实表明,只有一面之交,则很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以形成一个人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应 注意合理利用其积极的一面,主动克服其片面性。


七、吃蛋原理

有这样一个事例。一户人家养了一只母鸡,这只鸡一天下一个蛋,对于这户人家来说,可 有三条消费方案:(1)坚持一天吃一个鸡蛋(收支平衡)。(2)把鸡也杀了吃掉(透支 )。(3)坚持在一段时期少吃鸡蛋,省出10个孵成小鸡。如果成活8只,有4只母鸡,4只 公鸡,过上一段日子,一天可以吃4个鸡蛋,遇上特殊的日子还可以杀公鸡来改善一个生活 ……如果主人这样坚持下去,那么消费水平便会不断提高,积累也越来越容易。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 定程度时就必然引起质变。吃蛋原理中的三条消费方案,第一条因为不注重量的积累,虽 能保持收支平衡,但生活质量不会有大的提高;第二条把鸡也杀掉,虽可供一饭之需,但 只能改善一顿,此后便只能安守清贫了;惟有第三条方案,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通 过消费结构的调整,虽要忍受一时的清贫,但一段时间后,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 既有蛋吃,生活质量才会有大的改善和提高。可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正确处理量变与 质变的关系、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八、木桶原理


我国旧时使用的木桶,是由多块木条拼合而成的,木桶的容量是由桶高和桶径口的大小决 定的。假如桶边长短不齐的话,其容量只能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若要增加水桶的容量 ,首先必须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这一现象被人们称为木桶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整体是由各个部分组合而成的,整体统帅部分,部分也制约 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木桶容量 的大小只能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要使木桶能充分发挥其最大的功能,也就必须得重视 部分,加高那块最低的木板。可见,只有搞好局部,才能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在我 国目前,只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才能促进全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九、阿西效应


阿西效应也叫从众效应,这是社会心理学家阿西(S.ASCH)对从众问题研究的一个著名实 验。实验中有7人作为被试,其中第6人为真正的被试,其余6人为阿西安排的实验助手,实 验目的是考察群体压力对从众行为的影响。实验者每次给他们呈现一组卡片,共50组,每 组两张,其中一张画有一条标准线,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分别编号为1、2、3,其中一条 同标准线一样长,要求被试判断,比较线中哪条与标准线一样长,进行头两组判断时,大 家都选择同一条比较线,作为第6号的真被试很容易地做出了正确的判断。第三组比较时, 实验助手们开始按安排故意做错误的判断,真被试越来越犹豫不决,因为他每次判断都是 在听了前5人的判断之后,他感到很困感,实验结果是:数十名自己独自判断时正确率超过 99%的被试,跟随大家一起做出错误判断的总比率占全部判断的37%。75%的真被试至少有一 次屈从了群众压力,做了从众判断。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 在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人的意识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看到一事物与周 围事物的联系。阿西实验中的真被试,在独自判断时正确率超过99%,这是充分发挥自主能 动性的结果;但当跟随实验助手一起判断时,出错率占37%。可见,周围环境对人的主观意 识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从而使被试做了从众判断。从众是个人适应生存的必要方式, 可以帮助一个人很快地适应一个陌生的环境,使人迅速地融入一个新的团体中,但从众容 易使个人放弃自我意识而与大家保持一致,人云亦云,墨守成规,不利于个人创造性思维 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十、帕金森定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研,写出了名为《帕金森定律》一书。他书 中阐述了现实生活中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对于一个不称职的官员,他可能有三条 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协助自己的工作; 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助手。这第一条路万万走不得,那样会丧失许多利益; 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这个能干的人将会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 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 权力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就上行下效,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层 层反复,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推诿、牵制、效率低下的领导体 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 引起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事物的因果联系,做到知因寻果或知果索因。一个不称职的 官员,为了个人的私利;为了使自己没有竞争对手而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宁愿牺牲整个机 构的利益,任人唯愚,上行下效,愚上加愚,结果造成整个机构人员臃肿、人浮于事、办 事效率低下、腐败滋生和蔓延。因此,要正确认识腐败现象,就必须全面分析其原因,力 求对症下药。治国兴邦,惟有贤良,得人才者得天下,帕金森定律较为深刻地分析和揭示 了机构人员膨胀、职能混乱、效率低下的原因及后果,具有深刻而久远的现实意义。



十一、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在人际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人际错觉。即对他人新近的了解,掩盖了对他的一贯 了解。对于陌生人来说,第一印象作用大,但对于熟悉的人,则他的最近表现易产生近因 效应。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 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把事 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客观全面地了解他人,除了观察他的现在,同时要 考察的他的过去,更要善于预测他的未来,因此,必须克服近因效应的偏见,要全面地、 历史地、发展地认识他人,不因一时一事随便肯定和否定一个人。



十二、鲇鱼效应


过去挪威人出海捕沙丁鱼,回到港口,往往死鱼满舱,而死鱼卖价大跌,一些聪明的渔民 想出了一个办法,在船舱里放几条鲇鱼,由于鲇鱼生性好动,四处奔游,造成大量的沙丁 鱼见到几个“异已分子”便紧张起来,加速活动,增强了机体的活力,因而死亡率降低, 渔民的经济收益就大大提高了,其后人们把这种利用鲇鱼以增加沙丁鱼活动频率,延长其 保活期的现象,称之为“鲇鱼效应”。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只有通 过内因才起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当船舱里 挤满沙丁鱼时,鲇鱼的生性好动,使沙丁鱼因紧张而拼命游动,增强了为生存而竞争的潜 在意识,激发了沙丁鱼机体的内部活力,从而降低了死亡率,延长了保活期,这一聪明之 举正是重视外因,使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灵活运用。鲇鱼效应无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 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十三、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常依据过去的经验,形成对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在 认识某人时,总会有意无意地根据他的年龄、性别、职业、地域、民族、相貌等特征,归 入自己头脑中的某一类,从而作出主观判断。

唯物辩证法认为,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 点,这就要求我们在看待事物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正确认识一个人,除了要考 虑他所属群体的一般特征外,更要注意每个人的特殊性,对不同的人要做具体分析,才能 客观、准确地认识一个人。刻板效应有助于对某人概括的了解,但这种思维定势作用,往 往不符合客观事实或认知对象具有的特殊性,从而形成认知错觉,造成认识上的片面性。



十四、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把某人的某些特征予以突出、强调,以此掩盖了这个人的其他特征或内心世界 ,这个被突出了的特征,就起了类似晕轮(指月亮周围出现的朦胧光环)的作用,所以,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坚持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事物。要形成对某人客观公正的评价,既要看到他身上某些突出的 特征,又要看到此人身上的其他特征或内心世界;既要看成绩,又要看问题;既要看优点 ,又要看缺点。片面地看待人就会有消极作用;一是遮掩性,“一俊遮百丑”、“一坏遮 百好”。二是弥散性,“爱屋及乌”或“厌恶和尚,恨及袈裟”。三是定势性,形成对他 人固定不变的看法。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克服晕轮效应的产生,实事求是地全 面准确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十五、心理暗示效应


越战时期,美国一所新兵训练营从劳教所接受了一批新兵,这些新兵肚子里墨水不多,身 上恶习却少。怎样把他们训练成合格的军人显然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训练营的军官们 发明了一个“怪招”――有计划地精选一些家信发给大字不识几个的新兵,让他们学着读 、照着抄。信的内容是什么呢?无非是告诉家人自己在军队养成了新的生活习惯,如每天 早上刷牙,晚上睡前洗脚,不酗酒,不打架了等。说来也怪,一段时间后这些新兵还真的 克服了原来的许多坏习惯,变得军容整齐,精神焕发了,后来有人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和 实验,把这种现象概括为心理暗示效应。

辩证唯物论认为,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并能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有效 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将人的实践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 发展。因此,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和精神的力量。美国新兵训练营的军官们面对一批文盲犯 人,采用了特殊的训练方法,巧妙地将教育内容融入家信之中,让教育建立在他们爱家爱 亲人的情感之上,引导新兵在读信抄信的过程中,通过无声无息的心理暗示,使他们首先 树立了正确的意识,并逐渐内化为他们的思想觉悟,终于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变得军 容整齐,精神焕发了。心理暗示效应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

 




编者语:人生中有很多道理,唯自己细心品味顿悟了方能指引方向。这十五条黄金定律与大家共勉,愿每个人都有充实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