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被历史严重歪曲的大皇帝——隋炀帝

 子子 2009-09-01

  

  隋炀帝其实是很有文治武功的,修运河,复长城,立科举,强集权,去豪强,除后患,威四夷,征西域,汇通天下,有几个皇帝做得到?有几个皇帝为了国家的稳固安全发展,能够不辞辛苦,在那个只有木轮车的年代,亲征到青海蒙古辽东?‘无向辽东浪死歌”一曲骂尽炀帝东征,可为什么,公认的一代名主李世民,还有他平时那有些软弱的儿子李治,都跟斗红了眼的公鸡似的,非要拿下高句丽不可?只要细翻当年的史籍资料,就可以很清楚得明白,当时的高句丽,决非所谓附庸小国,它也是一个高度集权半牧半耕的军事强国,已经有能力臣服四周小国,并且威逼中原,对大隋也是时有冒犯掠占,隋炀帝当年调千里大军,总计共一百来万人,三次东征,决不是只因高句丽不恭那摸简单。隋炀帝曾经说过一句话:“不为后世忧也!”

  人们只记得,隋炀帝曾经三次龙舟游江南,可是有几个人记得,那四千里大运河为中国的繁荣稳定,竟是做了多大贡献!这不啻于只因末行没写好,就完全否定了一本煌煌巨著。"尽道隋忘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罢了罢了,只不过末代皇帝从来没有落下什么好名声的。新王朝,如若不把前主贬的一无是处,怎说明新朝的正统合法?看待帝王,要全面,只一个荒淫是不足以评价一朝天子的。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隋炀帝自伴随亡隋的败迹黯然辞世起,便有盖棺定论,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皇帝,千余年来,铁案如山。笔者无意只在翻案二字上作文章。按愚意,评论历史人物,功就是功,过就是过,功不折罪,瑕不掩瑜,归根结底要看他历史活动的社会意义,是进步还是反动。我所以认定隋炀帝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是因为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建树最多的皇帝之一,而完全否定那最后湮没在农民战争的血与火中的,却曾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光彩的一页,是中国士大夫传统思维模式偏狭、脆弱一面的反映。

  虽然我们不能指望从瓦岗寨上下来,又是抱着“以隋为鉴”宗旨撰史的魏征,能给我们留下一部公允地评述隋炀帝的《隋书》;我们甚至也不能指望所有作为小生产观念文化代表的中国士大夫及其史学家,能比较客观地认识隋炀帝;即使这即使年,他还是更多地被作为一个批判对象而不是研究对象。所以,我们倘若不下一番从头做起的功夫,把隋炀帝的全部材料,颠来倒去,反复玩味,怕是无法拨开迷雾,接近他的真面目的。

  我们差不多可以说,秦始皇做过的事,他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我们还可以说,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太宗贞观时代远不及他大业前期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

  我们不能设想,如果隋炀帝早死几年,秦始皇、唐太宗多活几年的话,他们的历史评价是否要掉一个个儿,但我们可以不落前人的窠臼,重新研究隋炀帝,还他一个公道。

  隋炀帝杨广,天赋甚高,文笔华美,胸襟抱负不凡,也带有创造性格。这些长处,虽批判他的人也无法否认。

  隋炀帝与扬州不解之缘

  隋炀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充满争议的皇帝,登帝位前曾任9年扬州总管,在他做皇帝的14年中,先后三下扬州巡游,直至兵变死在扬州、葬在扬州。记者在“烟花三月”前夕来到扬州,来到隋炀帝陵墓前,想看看历史上的隋炀帝究竟是何许人也,在扬州都干了些什么。

  陵墓6次修迁

  隋炀帝陵位于扬州城北6公里处的邗江区槐泗镇雷塘北侧。陵门气势恢宏,进入陵区,高大的石牌楼横梁上写着“隋炀帝陵”斗大的四个正楷字。陵园占地3万平方米,从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陵门、雷塘、石桥、祭台、神道、城垣、石阙、陵冢等,整个帝陵形制独特、气势雄伟,是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墓冢为规整的平顶金字塔形,高12米,四边均为规则的等腰梯形。墓前巨型墓碑刻有“大清嘉庆十三年在籍前浙江巡抚阮元建石”,“扬州府知府汀州伊秉绶题”。

  据槐泗镇文化站站长陆元龙介绍,在历史风雨中,隋炀帝陵墓曾有过6次修建、迁移。公元618年,隋炀帝死于叛臣宇文化及的“江都宫变”,当时,肖皇后和宫人只能以床板为棺,草草将其葬于江都宫流珠堂,是为初葬。后江都郡守陈棱念隋炀帝旧恩,在宇文化及率部离开江都后,集部众身穿孝服为惨死的隋炀帝发丧,并改葬于江都宫成象殿吴公台下。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渊下令把隋炀帝陵迁到雷塘,也就是现在的位置。第四次,到了唐太宗贞观22年(公元648年),肖后病死,唐太宗下诏将其“送至江都与炀帝合葬”,同时对陵墓进行了整修,这应该是隋炀帝陵最完整、最具规模的时期。但由于千百年来自然和人为破坏,隋炀帝陵墓的木构建筑遭毁,迄至清代初,仅存一坟土陵而已。第五次,清嘉庆12年(公元1807年),扬州乡贤、清代大学士阮元经考证并出资加以修复,并嘱扬州太守伊秉绶书墓碑。第六次,1999年,扬州市政府部门出资修复原样,于2000年10月竣工。陆元龙介绍说,清朝后的100多年来,这里只剩下个大土墩子,当地百姓称其“皇阿墩”。由于都知道隋炀帝是个“倒霉皇帝”,墓中不会有什么值钱的陪葬品,所以迄今未遭盗掘。在“文革”中,曾经有人把土墩挖开,露出了墓穴上巨大的青砖石板,但有关部门闻讯后迅速来人,将土封上,制止了一次破坏行为。

  前年曾遭雷击

  记者在陵园看到令人诧异的一幕:隋炀帝陵冢南门(也叫朱雀门)西侧的廊柱上,一大块石板脱落在地,旁边一块醒目的“雷击简介”牌子(如图),上书“传说隋炀帝杨广在位暴政,荒淫无道,天理难容,在观音山第二次下葬,正在收殓的时候,突然狂风四起,雷电交加,延误了下葬时间。时隔1387年,于2004年7月24日下午1:40,此处突遭雷击,碎石乱飞……”隋炀帝陵园管理人员说,当时突然一声惊雷在陵冢上面炸响,雨停后,发现陵冢正大门的门柱被雷电击毁。他们原打算修复,但旅游局的人说,还是保持原貌好,于是就一直保持当时雷击后的原样。

  陆元龙说:“虽然这里名叫雷塘,但并不经常有雷击事件。这次雷击事件发生后,当地传言说隋炀帝荒淫过度,天理不容,是老天爷在惩罚他。

  受日韩游客追捧

  记者在陵园停留了几个小时,未见一个游客。陵园管理人员说,虽然这里被辟为景区,但几年来一直门前冷落车马稀,国内游客来得很少,多数人不晓得有这么个所在。还有些人大概因为隋炀帝是个名声不好的“倒霉皇帝”,怕沾了“晦气”,所以不大愿意来这里游览。

  陵园管理人员说:“但是,国外游客,尤其是日本、韩国的游客,来隋炀帝陵的很多。他们大都是怀着对隋炀帝的景仰心情而来。据这些日本、韩国客人讲,隋炀帝在日本、韩国的名气很大,不亚于秦始皇和汉武帝。”

  9年扬州总管

  隋炀帝陵园内的展室陈列大量图文资料,简略介绍了隋炀帝功过并存的一生。隋炀帝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次子。公元590年,杨广调任扬州总管,任此职9年,头衔有太尉公、扬州总管诸军事、扬州刺史等,其间平定过江南豪强的武装叛乱,直到公元600年被立为皇太子后才离开。

  隋朝建立之初,中国还处于分裂状态,尤其是陈朝据地江南,与中央政权抗衡。588年秋,20岁的杨广受命率领数十万隋军,一举突破长江天堑,进据建康(今南京),俘获了藏在井里的陈后主和其贵妃张丽华。后来民间传说杨广迷恋张丽华美色,衍生出许多桃色段子,但多部史料记载,正是杨广亲自下令斩了张丽华。结束国家近百年的分裂战乱,开启一个统一、强盛的新时代,杨广由此建立了较高的威望。

  随即,杨广的父亲隋文帝将陈朝的南兖州改名为扬州,设总管府于广陵。当时,陈朝初平,江南局势未稳,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相煽作乱,“婺州人王文进、会稽人高智慧、苏州人沈玄憎等皆举兵反,自称天子,署置百官。”还有不少土豪“自称大都督,攻陷州县”。先起淮左、三吴、浙东、浙西,后又蔓延至浙闽。为平定叛乱,文帝改派杨广为“扬州总管,督江都”,总督扬州四十四州军事。“前后七百余战,转都千余里”,终于平定了叛乱。后来,苛刻的《隋书》主编、唐朝大臣魏征也难讳其功:炀帝“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

  杨广当时立足扬州,悉心经营南方,笼络人才,为他以后登上皇太子位,进而登基做皇帝奠定了根基。当然,他能当皇帝,与他善使阴谋诡计也有关系。

  功过任人评说

  隋炀帝身后骂名滚滚。“炀”,是杨广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谥号,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为“下谥”、“恶谥”。后世对隋炀帝的评价,主要来源于唐朝史官编纂的《隋书》。在后人眼里,隋炀帝是“天下第一荒淫皇帝”,此评价似乎千百年来已成定论。

  但也有很多学者持不同观点。扬州作家丁家桐说:“封建专制时代,舆论方面有个习惯,一锤定音以后,只可众口一词。”对于隋炀帝的评价尤为如此。唐朝所修《隋书》,其目的是为了吸取隋亡的教训,巩固李唐政权,自然将前朝皇帝贬得很低。后世承袭《隋书》之说,再加上小说、传奇的渲染,隋炀帝更成了历史上最荒淫无道的皇帝。

  不少专家认为,隋炀帝确实有过一些骄奢淫逸的残暴之举,但也做过不少大事,如指挥灭陈,完成祖国统一,重设郡县制、创置科举制,等等。邗江区文管办主任张元华说:“把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说成是为了到江南游玩,这显然不可信。开凿大运河,其实是出于政治和经济目的,是为了沟通加强南北的经济文化联系。”

  扬州,作为一个王朝的缩影,留下了隋炀帝很多故事。扬州,是隋炀帝事业的起点、生命的终点。

  已有的影视作品当中,都将隋炀帝的形象塑造着重放在他妻母淫嫂、嗜杀凶残、穷兵黩武等劣迹上。受到演义故事影响,隋王朝将要灭亡的隋炀帝,总是被描写成一个糊里糊涂又好色的糟老头子形象。

  报载《开创盛世》是全力打造的一部40集历史剧,鲍国安演隋炀帝,将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据说剧本四易其稿,得到各方面专家的推敲,是值得期待的精品大型历史剧。全剧的主题是李世民顺应民心民意最终夺得天下,开创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千古传颂的“贞观之治”。近又获悉《隋炀帝》电视连续剧又要开拍,那隋炀帝将是怎么一个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这是受众所关注的。

  在撰写拙作《秦始皇大传》过程中,隋炀帝的形象不时地呈现在笔者面前。隋炀帝和秦始皇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有其相似的结局,也有其相似的业绩,同时又有其相似的长期不公正的评价。

  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天下,隋炀帝还在晋王时,就出任平陈统帅,一举灭掉陈国,结束了自东汉以来,三国到南北朝长期南北对峙、分裂的局面,这是继秦始皇之后,又一次影响深远的统一活动。它为此后数百年的统一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功勋可与秦始皇媲美,并非过誉。

  可是,人们在谈及此二帝时,总是把他们视之绝顶坏的皇帝,把秦始皇骂为暴君的代表,而对隋炀帝更是被骂得一无是处,说他是荒淫无道的暴君,是奢侈无度践踏江山的浪荡子。

  隋炀帝究竟是怎样一个帝王?这个问题一直萦绕着笔者的心头。《秦始皇大传》付梓之后,笔者即翻阅了《隋书》、《北史》、新旧《唐书》以及《资治通鉴》有关隋炀帝的记载,深感隋炀帝并非平庸无能的等闲之辈,而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盛世雄主。于是着手搜集资料,准备撰写《隋炀帝大传》。

  1990年底,留学美国的孩子询问我的近况时,我提及拟撰《隋炀帝大传》一事,孩子惊讶地说了一句:“隋炀帝是暴君,又是淫君,恐怕不值得为他立传。”

  显然,这是一种带有偏见的传统的观念。后来,我给他写了一封信,说:隋炀帝死后,被后人诟骂,但他手中完成的南北大运河,却默默地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发挥作用。隋炀帝的一生中,作了不少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化、经济发展的事业,对促进历史发展是有贡献的。在信中,我还罗列了隋炀帝六个“最先”:

  最先平定南陈,一统天下,结束了自三国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最先开凿了世界上第一长的南北大运河;

  最先建立了“过于秦汉”和唐宋的疆域;

  最先颁布“无隔夷夏”的开放政策,接待外国使团和派出使者;

  最先在法律中废除了“十恶”之条,宽减了刑罚;

  最先建造空前精巧的用于收藏古籍的图书馆。

  看来,孩子是被我列举的这六个“最先”打动了,半个月后,收到孩子的来电,他热情鼓励我说,这是很值得立传的皇帝,并在电话中表示将来出版经费如有困难,他愿意资助。小孩的来电,给我很大的鼓励,当然,这不是看中有万把块钱的资助,而是听到孩子有所转变的话语,他说:“原来受到传统偏见的影响,看了几个最先的功绩,足可说明隋炀帝功大于过。应该尊重史实,有必要把长期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以还历史本来面貌。”小孩一席带有代表性的意见,坚定了我撰写《隋炀帝大传》的决心。

  看来,千百年来,隋炀帝的形象确实被颠倒了,他那足以追继前烈的功绩,被冠以“暴君”、“淫君”的罪名所沾污了。作为暴君的证据之一,便是和诗杀人事件,谓薛道衡和隋炀帝“和诗”时,薛道衡的诗句超过了隋炀帝,隋炀帝竟将他诛杀。如此看来,因一首诗句而杀人,真可谓是摧残文化的暴君。事实果真如此吗?一查《隋书》并非如此,薛道衡之死与“和诗”无关,《隋书》的《薛道衡传》作这样的记载:隋炀帝继位后,薛道衡上《高祖文皇帝颂》,隋炀帝看后很不高兴,他对苏威说:“道衡致美先朝,此鱼藻之义也。”鱼藻为《诗经》的《小雅》篇名。《诗序》以为刺幽王,“言万物失其性”,“故君子思古之武王焉”。这里很清楚地点明:隋炀帝不高兴是因为薛道衡在对隋文帝的颂词中有讽刺的意味,即以竭力赞美隋文帝的办法来贬低隋炀帝。不久,朝臣正议定新的律令,议论多时,仍未能定决颁布,薛道衡又对朝士说:“向使高颖不死,令决当久行。”其意谓,假使当初高颖不死,新律令早就会决定下来,而且颁布实行了。有人将此言报告隋炀帝,隋炀帝听后大为恼火,谓“汝忆高颖邪”,认为薛道衡还在思念着高颖,就令其自尽。

  把薛道衡之死看成是隋炀帝对文化的摧残,不足为证。隋炀帝对于古代的保护,在史书上有不少记载。如《隋书》中的《经籍志》有云:“炀帝即位,秘阁之书,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厢构屋以贮之,东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又聚魏已耒古迹名画,于殿后起二台,东曰妙楷台,藏古迹;西曰宝迹台,藏古画。又于内道场集道、佛经,别撰目录。”擅于工笔画且专注帝王形象的黄国乐小姐据此创作了《隋炀帝督建观文殿》(见图),以彰隋炀帝对中华古籍传承的贡献。未知近期塑造隋炀帝形象的影视片有没有这一场景?

  每当看到这里,隋炀帝给人一种英明君王的形貌。在古代帝王中,像隋炀帝如此喜爱图书字画,如此保护古籍名画是少有的。正由于隋炀帝采取了一套搜集和保管图书的有效措施,尽管隋代时间不长,但《隋书》中《经籍志》所记录的图书相当完整。这是隋炀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一个不可磨灭的功绩。

  至于淫君又怎么看呢?中国历代帝王,把成百、成千甚至上万名青年女子,关入深宫,供自己奴役玩弄,就连贵族官僚也妻妾成群,实为寻常之事,正是剥削制度的罪恶之一。可以这样说:无君不淫!隋炀帝也不例外。当时的后宫编制是:后一,夫人三,嫔九,婕妤十二,美人、才人十五,宝林二十四,御女二十四,采女三十七。隋炀帝有声色之好,内宫多蓄美女,但是并不为最。后世有文说隋炀帝荒淫,夺兄弟之妃妾,可翻阅《隋书》和《北史》均未讲过隋炀帝有夺纳兄弟妃妾之事,而唐太宗杀其弟元吉后,却将元吉妃杨氏纳入后宫。再与汉武帝相比,武帝要骄淫得多,他的两位皇后失宠被废,宠妃无数,及至晚年,好仙道,喜房中术,纵欲不禁。隋炀帝虽亦好色,但与正宫萧皇后仍相守终生,“帝每游幸,后未尝不随从”(《隋书》中的《后妃传》)

  笔者在此决非为隋炀帝开脱罪名,旨在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把隋炀帝作为一个帝王,与历代帝王放在同一天平上,加以衡量,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看了有关隋炀帝的记载之后,深感隋炀帝并非平庸无能之辈,早在做晋王之时,就曾率领大军平南陈,继位之后,更欲有所作为,在他统治期间,先后征服了南越、流求(今台湾),降和东突厥,收服吐谷浑,隋朝的疆域扩大,四裔民族也与汉民族和好,《隋书》中的《炀帝纪》说:“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中,昆弟之中,独著声籍。”即位之后,“地广三代,威振八方,单于顿颡,越裳重泽”。对隋炀帝的武功给了充分的肯定,连对隋炀帝成见很深的司马光也不得不承认:隋氏之盛至隋炀帝极矣。

  隋炀帝被全面否定和丑化,概源于唐而盛行于后世,唐王朝为了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不免要大肆渲染隋炀帝的的暴淫。明确了这些,更增添了我们对隋炀帝“还历史本来面貌”的责任感。今人的视野更加广大、胸襟更加宽阔,对隋炀帝的评说以及对其形象塑造上,应该会更加真实。

  隋炀帝开凿运河四大动因再探

  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活动已经启动了。考察团已对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进行调查研究,是大运河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次全程考察。

  由此引发了对开凿大运河原因的议论,有“贪恋江都美景”之说,有“搜括江南财富”之说,有“耀兵江南、挖掉王气”之说,有“攻打高丽”之说。

  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其部分段落始建于春秋时期,至隋炀帝时全线开凿贯通,经唐宋时期的发展,最终在元代形成现在的规模,明清两代又有不同规模的改造和整修。

  对于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动机,自古及今,见仁见智,多所争论。

  也许是“旅游热”之效应,有不少帖子认定“开凿大运河是隋炀帝贪恋江都美景之果”。将“想游玩江都”视作隋炀帝开凿运河的惟一动机,那是失之偏颇的。但是,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毕竟是有其个人欲望的。张昆河在评论隋炀帝开运河时说:“按理言之,实皆有利于国家民生,然出于君王游幸之意,且操之过急,民力疲弊,遂为亡国之虐政矣!”(《禹贡》7卷123合期)说隋炀帝贪恋江都之美景,这是事实。当年,隋文帝因为晋王杨广有平陈之威望,将他从并州总管调往扬州,任扬州总管,镇江都。杨广在江都的时间不算短,从开皇十年(公元590年)任扬州总管开始,直到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他被立为皇太子后,才离开江都,前后有十一年之久。当时的江都郡,是个繁荣富庶、人才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曾享有“天下第一”的盛名。洪迈《容斋随笔》》卷9《唐扬州之盛》曾说扬州“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诗人杜荀鹤《送蜀客游维扬》诗中说:“见说西川景物繁,维扬景物胜西川。”可见“扬一益二”是当年流行的谚语。据《隋书·地理志》的记载,江都郡辖有十六个县,是当时江南地区辖县多、人口众的雄藩大郡。从遗留下来的杨广咏扬州的诗文来看,杨广喜爱江都,不仅是因为江都是个雄藩大镇,还有所喜欢的江都春江花月之美色。他的《春江花月夜》诗的第一首云: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这首诗确实写出了扬州临江的秀丽风光。传说《春江花月夜》是陈后主叔宝所创之调,但其作品于今已不传,杨广能用它咏扬州之景色,说明他具有相当的文学素养。

  隋炀帝留恋江都、欣羡江都、三下江都是有历史根据的。所以,唐宋人的传奇小说,如宋人作《开河记》等写隋炀帝由于怀念江都美景,并为挖掉睢阳王气,而兴工开凿南北大运河。但这仅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动机之一,不能视作根本原因,更不能看成“惟一原因”。对此,唐人许棠已看出了隋炀帝当时开通运河的真实意图了。他在《汴河十二韵》说:“昔年开汴水,无应别有由,或兼通楚塞,宁独为扬州?”隋炀帝坐镇江都十余年,贪恋江南之物产,固然是一个方面。隋炀帝开凿江南运河也说是“欲东巡会稽”,这种巡游,固然有享乐成分,如三下江都,但不可能一概以单纯的享乐视之,否则,西巡陇右和北巡雁门就无从解释,因为那些地方并非“游幸之地”。开凿江南运河前一年,隋炀帝对给事郎蔡征说:“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礼,而江东诸帝多傅脂粉,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此何理也?”答曰:“此其所以不能长世。”(《资治通鉴》卷181)在此十分明确讲了两层意思:其一,隋炀帝凿运河是与巡游联系在一起的,他不愿“坐深宫”,他要沿河到各地去“察看”;其二,隋炀帝开凿运河想从根本上解决新建王朝“不能长世”的问题。换言之,隋炀帝四出巡狩,主要是想遵循“天子有巡狩之礼”的古训,履行帝国天子职责,通过巡游了解下情,巩固统治,而不愿效南朝“亡国之君”。此“巡狩”显然不是单纯的享乐、游玩,而是一种军事和政治的示威。有的论著说,隋炀帝采取断然措施,开凿大运河的动机“纯属搜括江南财富和个人巡游享乐”。用“纯属”两字判断动机的惟一性,也是失之偏颇的。持有此论者否定了开凿运河和攻打高丽的关系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资治通鉴》有一段话:隋炀帝将幸江都,“以诗留别宫人曰: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乍看隋炀帝征高丽是在开凿运河之后将幸江都之时的偶然决策。其实不然。隋炀帝这句诗,实际上是一种“戏言”。征辽这样的大事,哪里可能是“偶然”的呢?隋炀帝对高丽的征战,决非一时心血来潮的偶然决策。据《资治通鉴》记载,当隋文帝知高丽王高汤“闻陈亡,大惧,治兵积谷,为拒守之策”后,就曾赐玺书斥责高汤曰:“虽称藩附,诚节未尽”,并警告说,王若不“洒心易行,率由宪章”,“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胡三省注曰:“自时隋终以高丽为意。”(《资治通鉴》卷178)直至开皇末,隋朝君臣“朝野皆以辽东为意”(《隋书·刘炫传》)隋文帝的决策显然影响着隋炀帝,隋炀帝自己也把征高丽称作“承先旨”(《隋书·艺术传》)。当年杨谅等率百万之众,攻打高丽,因“馈运不断,军中乏食”等原因而惨遭失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此为军事常识。“承先旨”而征高丽的隋炀帝也深明此理。所以,隋炀帝即位后,首先下令开凿南北大运河,以适应攻打高丽的需要。据《隋书·阎毗传》载隋炀帝“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毗督其役。”这里充分说明,隋炀帝开凿北运河是有其攻打高丽的军事目的的。

  有的论著说,挖掉睢阳王气“实为隋炀帝兴工开凿南北大运河的动机”。“实为”两字又言重了,把其他因素又排斥了。据明齐东野人所编《隋炀帝艳史》云,听得耿纯臣奏,睢阳有天子气现,昔秦始皇时,金陵亦有王气出现,始皇使人凿断砥柱,后来王气遂灭。如凿河从睢阳境中穿过,天子之气必然挖断。此河一成,又不险,又不远,又可除此一段后患,岂不美哉。隋炀帝听后甚喜。于是决定凿河。在《艳史》中作了这样的描写:当凿到了雎阳境时,有一所古时的堂屋拦住了运河的开凿,四周都是白石砌成,十分坚固,用锹锄铲锤,无动分毫,传令石匠去凿,也不曾凿一个痕露。在门上,用绝大的石柱板挂起来去撞,也无动分毫。在《隋史遗文》又作演为人之阻拦。当运河凿到睢阳时,令城中百姓搬迁,拆毁房屋以利兴工。城中官民不肯,纷纷向河官要求改道,其中一百八十家大户,凑有黄金三千两去进贡官吏,以求改道。河官搬出圣旨,说是奉旨开凿此城,泄去王气。明代小说源于唐人传奇《开河记》,小说固非信史,但多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习俗”,所谓凿穿王气,实质反映着巩固隋王朝的强烈要求。

  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动机和目的不是单一的,应该说,是各种因素的综合。所以,对此要进行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法是数学解题思想中最基本的方法,同时也是看待历史事件的历史唯物论。所谓综合法,是指“由因导果”的思想方法,所谓分析法,是指“执果索因”的思想方法。这两种思维都不是从一方漫无边际的发展,而是在综合因素所作的探索。开凿运河的动机和目的既有贪恋江都美景的动机,又有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既有耀兵江南、挖掉王气的动机,又有攻打高丽的目的。其工程是伟大的综合工程,其动机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而其主体动机则在于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以巩固其统洽。这一动机,也许对隋炀帝个人来说是并不明晰的,但作为一个统治集团,是考虑到这一点的。

  凡事仅有主观动机,而没有客观条件相配合,也是难以完成。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这件大事也不例外。拙作《隋炀帝大传》对当时开凿大运河的条件有所叙述,其条件是:一,南方经济之发展,二,割据政权之消除,三,开凿技术之积累,四,有贯通南北水运的某些基础。

  开凿运河在隋代乃至中国厉史上,是一件大事。没有主观的动机,就会贻误时机;有了动机而无条件,事情就办不好,到隋代,条件是具备了,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决心是大的,于是这一大工程在数年间兴办起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