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喜娘哭娘

 真情周刊 2009-09-02

  封建婚姻总有一套繁文缛节,喜娘和哭娘便是旧时盛行于江浙沪一带的典型人物。
  喜娘
  喜娘并非随随便便找个女的来就行,一是其模样要长得周正;二是其口齿须清晰伶俐;三是其言行须知书达礼,四是其善察言观色,能对答如流。旧时一般殷实人家迎亲嫁女,大都要聘请喜娘以周旋喜礼、支撑门面的。迎娶花轿一到,新娘要行“开面礼”。所谓的开面,就是喜娘手持两股纱线,左右搓合,借助纱线的绞缝,反复在新娘面额上来回滚动,绞除面额汗毛。此工完成,喜娘可得到新娘的红包赏封。
  接下来,喜娘便须寸步不离新娘:从搀扶新娘上轿,到新郎新娘拜堂、新娘进入洞房、闹新房、挑方巾乃至客尽宾散为止。新夫妇进人洞房,要并坐床沿。这时喜娘除了放下帐幕外,还得以唱诺来指导新夫妇行动:因为坐床不宜争先,男先则“怕老婆”,女先则“怕丈夫”,必待喜娘唱出“和合成双,两不相亏,白头到老”后,然后一齐坐下。方巾揭去,喜娘再为新娘去花髻,换珠冠。把除下的花髻盛以朱漆木盘,由喜娘捧着遍送男女亲友观赏。是为“相髻”。相髻后,喜娘用熏青豆、梧桐籽等泡出一大壶糖汤,随带盘盅,里里外外地跑一圈,不论男女老少,逢人便送一盅汤,这叫“和气汤”。旧时的闹新房较文明。但难免也有好事的宾客起哄。这时,喜娘就要鉴貌辨色从中周旋,以好言软语排遣一些过分的喧嚣,甚至有时还得挺身而出,代替新娘子受过。故而,有时候的闹新娘就变成了闹喜娘。客尽人散,新夫妇并坐,共进筵席。此时,新房里绝无陪客,只有喜娘在旁边连说好话,这就是古礼的“合卺”,俗称“团圆夜饭”。待等新夫妇双双用过夜饭,喜娘的职责才算尽到了头,她才能得到东家赏封给她的最后一只红包。
  哭娘
  哭娘都出自穷苦人家。她们不像喜娘那样需东家发出邀请,往往是循着哭声不请自来,她们出卖自己那抑扬顿挫、富有韵律的哭声,以期事后能获取东家所赏赐的一个白纸包封钿。旧时,哭娘被人视为是“下贱低等”的,平时也被人看作“晦气倒楣”的象征。哭娘这碗饭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吃得的。东家死的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万一她所哭诉的语言不得体或不对路,那么她非但得不到白纸包,反而有可能饱受人家的辱骂甚至拳脚。哭娘还要懂哭腔,其哭声需有音韵感,拖音、收音、顿音、屏气乃至颤音、抖声,都须使用得当,恰到好处。再者,哭娘也要善鉴貌辨色,见机行事,该哭的时候要哭得热闹哭得凄惨,不该哭的时候要识相地退避三舍,决不能妨碍东家行事。事毕,丧家给多少白纸包都决不能论多嫌少。如果事毕丧家不给白纸包,那么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丧家对她的哭事不满意,另一种则可能是丧家对她的表现较满意,希望她能从“头七”开始哭到“七七”。至于丧家在丧事期间办的素斋饭,哭娘倒可以不问允否饱食一顿的。有人认为哭娘的手绢中夹带着胡椒粉,用以刺激自己的眼睛使之辣出泪水,从而使假的像真的一样。此话虽说确有其事,但也不绝对。窃以为哭娘的哭声乃至眼泪有的也很有可能是发自她内心的。试想:一个因生计所迫、走投无路,而不得不委屈了自己的人格,向丧家廉价出售自己哭声与眼泪以换取一杯残羹的人,她的心境该是何等的灰暗与哀伤,她的心情该是何等的悲凉与凄惨?她的哭声与眼泪很有可能是有感而发,且借此来发泄一番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