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人不识宁高宁...

 十三街-老王 2009-09-06

谁人不识宁高宁

柯志雄    2009-7-13 15:42:45
专栏作者
 

跟许多人一样,我的英语也念了许多年。讲的应该还算凑合,但总是觉得,开玩笑还是中文好使。去年底密集写了一些牛奶行业的稿子,今年初又出了本《中国奶殇》,毫不意外地,“奶”就成了同事打趣的关键词。

比如,打牌时候埋怨对家打的不好,对方就谦虚地说:“你奶商那么高,我怎比得过你呢?”顿时,还真就无语了。

今年几乎没怎么写关于奶的稿子,不是怕继续被人开玩笑,而是看到这个一度濒临死亡的行业重新复苏却没有新气象,难免有些疲怠。但在中粮成为蒙牛大股东之后,又冷静了几天,还是忍不住要写几句。

在绝大多数谈论商业的书籍,包含着直接或间接的一个认识:市场竞争是一定会带来好处的——好处可能是成本降低、品种增加、创新产品的出现等等多种表现。但如果你尽可能完整地消化中国乳制品行业的起伏,相信你会真实地感觉到,不是所有的市场竞争都必然会给社会带来好处。

这不仅仅是个恶性竞争的问题。

许多产业会在某一个或在某一些时候出现恶性竞争,但把时间拉长一些,恶性竞争只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浪花,浪花平息后,门户清理开始,新格局在失败者(多数为恶性竞争者)的躯体上建立起来。而退后一步,以较长时间的标准衡量,恶性竞争付出的学费终有所得,市场竞争终究带来了前进——尽管是螺旋上升。

但在中国的乳制品行业,至少到目前为止,没看到这一步的到来。

简略地说,过去的30年里,倒到我们肚子里的奶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计划奶”;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计划-市场奶”;最近九年的“市场奶”。

“计划奶”品质不行,巴氏杀菌制成的鲜奶比例太小有情可原,全国奶牛总数量不够,需求不足的部分显然只能靠各种兑的方式解决。

“计划-市场奶”中鲜奶比重经历了先增后减的变化,本来已够奇怪了,而最近这个阶段却远比那时候更怪异。

当这个行业在有史以来最大资本支撑、最多奶牛支撑、最大物流支撑……,几乎在你想得到的任何条件上都处于最佳时期的这个阶段,“市场奶”的鲜奶比例却屡探新低,多数“创新”产品都是厂商为了扩大利益制造出来的怪物。

换句话说,正是在这个行业环境最佳的时期,绝对数量最多、比例也最大的牛奶被糟蹋了,而后端到我们的面前。

之所以一遍遍的糟蹋可以继续,是因为上一批被喝下去了,从而使利润不断兑现,而这背后的驱动力是营销。

营销当然是重要的,对比“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唯商品论”,从没营销到有营销是商业竞争理念的进步,但当胜者的胜利仅是因为营销,败者的失败仅是因为营销,问题就来了(更具体地说,现在我会用极为警惕的眼光看以营销见长的食品企业)。

这正是经济学中所谓“合成谬误”。

比如,一家企业发现做自己的本行不赚钱,于是把更多资源投入地产业,结果赚到了更多的钱。这没问题。当所有的企业全部这么干的时候,宏观的GDP到微观的利润均显示可喜的增长,但你能面对全成了地产公司的这个局面,坦然地说一声“没问题”吗?

一样的道理,当一个产业里的企业全成了营销公司,那这个行业的问题就大了。

去年底时,我以为,这么大的一场悲剧会使行业中人觉醒,使“市场奶”可以重新走回到“计划-市场奶”阶段已经开启的正确方向——逐步提高鲜奶比重上,直至像绝大多数国家一样,液态奶基本上全喝鲜奶。

但,这种回归的趋势并没有如约而至。相反,蒙牛和伊利在一些国家标准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强,使得“更鲜”基本上是没指望的。

我们的GDP,无论是绝对数字还是相对增长,大过印度,大过以色列,大过许多国家,但当这些国家的人端着一杯鲜奶问你,为什么你们国家这么牛B,却喝不上这么一杯牛奶,我们该如何回答?

管中窥豹,这杯简简单单的牛奶就讲清楚了:为什么我们的经济需要调结构,而不是片面地追求数量增长。

正如我们之前看到的,7月5日,牛根生以每股17.6元的价格,将其与蒙牛团队实际控制的近10%的蒙牛股份,配售给中粮和厚朴基金成立的一家目标公司。蒙牛同时还增发摊薄后的10.01%的新股给上述目标公司。

交易结束之后,中粮婉转地控制了蒙牛20.03%的股份,超过了牛根生及其一致行动人15.18%的股份,一跃成为第一大股东。

中国的乳制品行业,蒙牛是牛头,如今中粮牵着“牛鼻子”。这能带来什么变化吗?

老实说,如果是以前,对这个问题我会更乐观些,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期望越大失望恐怕越大。

在蒙牛未来的董事会11名董事中,中粮与厚朴基金占3个名额,均为非执行董事。作为奶外行,他们大约会有相当长的时间轻易不表态。

而即使这三名非执行董事慢慢习惯了在蒙牛的董事会上施加影响,也得看其观点背后是遵照怎么的逻辑——正如我们前面所论述的,如果是纯营销的逻辑,那会跟蒙牛相谈甚欢,但对于消费者没有任何好处。

近期中粮在市场上一个比较鲜活的案例是“悦活”果汁。6月26日,中粮集团宣布,未来5年内将投资20亿元,全面介入新疆果品收购、加工和销售,用来支持尚未全面上市的“悦活”果汁。

玩过开心网的人都知道,“悦活”之前的一段时间在开心网上投入很大。作为一次营销行动,这说明了中粮这家国企正在恶补营销课。

据说,“悦活”这个品牌定位在“自然至上”,很像一个想冲向相对高端的产品,但很可惜,仔细看一下它的配料表,你会发现它也就是浓缩果汁兑水——这样做成本会比天然果汁成本低,却经过浓缩果汁生产、兑水还原两次加工,风险窗口加大。

沿着这样的方向走下去,中粮会越来越像蒙牛,成为一个“营销派”。

“营销派”成就了牛根生,毋庸讳言,也是牛根生个人品牌走到今日这个位置的根本原因——“营销派”对于食品企业的作用,就相当于《葵花宝典》之于东方不败,功力可能会大幅提升,但“无根”的缺陷总是在那儿的。

有的人可能会羡慕牛根生——甭管“挥刀自宫”是不是很疼,好歹从籍籍无名之辈到达过一个巅峰。但宁高宁不是昨日之牛根生。套用韦三水写过的一本书的名字——谁人不识宁高宁?已然翻开《葵花宝典》的中粮,会聚精会神地看完而后挥刀吗?

但愿不会。

但谁知道呢?东方不败傲视群雄的风采,谁都想有,哪顾得上有些时候要灯下暗自垂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