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丹溫養(下) 《大通經》曰:‘大道無相,故內不攝於有。真性無為,故外不失其心。” 《太上日用經》曰:“神是氣之子,氣是神之母,如雞抱卵,存神養炁,能無離乎?妙哉!妙哉!” 《龍虎經》曰:“至妙之要,先在後忘。” 《性命圭旨》曰:“胎息炒凝之時,入無積聚,出無分散,體相虛空,泯然入定。” 邱長春曰:“一念不離方寸是真空,此養胎之火,真火也。” 羅洪先曰:“一息漸隨無念杳,半醒微覺有身浮。” 張素瓊曰:“煉到形神冥合處,方知色相即真空。” 《百句章》曰:“此中有真信,信到君必驚。一點如朱橘,要使水銀迎,絕不用器械,顛倒法乾坤。” 陸子野曰:“得一則我命在我,身外有身,與天齊年。” 上陽子曰:“金丹乃陰陽之祖氣,即太極之先,天地之根也。” 張紫陽曰:“都來片響功夫,永保無窮逸樂。” 上陽子曰:“金丹自外來,吞入腹中。 “還丹只半個時辰,奪天地主宰之造化,奪太極未分之造化,奪乾坤交媾之造化,奪陰陽不測之造化,奪水火既濟之造化,奪五行戰克之造化,奪萬物生成之造化,聚於頃刻,其可不謹懼哉?” 薛紫賢曰:“陽丹自外來,制己之陰汞。” 梅志仙曰:“陰蹻泥丸,一氣迴圈,下穿地戶,上接天關。” 《傳道集》曰:“神聚多魔,搬真火以焚身,則三屍絕跡,藥就海枯,運霞漿而沐浴,則入水無波,皆河車之作用也。” 《傳道集》曰:“龍虎交而變黃芽者,小河車也。肘後飛金精,入泥丸,抽鉛添汞而成大藥者,大河車也。” 《傳道集》曰:“水火相包,合而為一,以入神宮。定息內觀,一意不散,神識俱妙。靜中常聞樂聲,如夢非夢,若在虛無之中,風光景物,不比塵俗。繁華美麗,勝於人世。樓臺宮闕,碧瓦凝輝。翡翠綺羅,馨香成陣。當此之時,乃日超內院,陽神方得聚會而還上丹田,煉成神仙,以合大道,一撞大門,金光影裏現法身,鬧花深處坐凡體,乘空而愎平川,萬里若同展臂。” 《傳道集》曰:“雲雷下降,煙焰上起,或如天雨奇花,祥風瑞氣,自殿庭而起。或如仙娥玉女,彩鳳祥鸞,自青霄而來,金盤中捧玉露霞漿,而下獻于王者。若此乃金液還丹,既濟之象也。龍虎曳車於火中,上沖三關,三關各有兵吏,不計幾何。器仗戈甲,恐懼於人。先以龍虎撞之不開,次以大火燒之方啟,以至昆倉不住,又到天池方止。或如三鶴沖天,或如雙蝶入三宮,或五彩雲中,捧朱衣小兒而過天門,或金車玉輅載王者而超三界,若此乃肘後飛金精、大河車之象也。一吏傳命,而九洲通和,周而復始,運行不已,或如遊五嶽,或如泛五湖,或如天符敕五帝,或如王命詔諸侯,若此乃還丹之象也。” 《傳道集》曰:“自上而下,紫河車搬入天宮,天宮富貴,孰不飲羨?或往或來,繁華奢侈,人所未見者,悉皆有之。奉道之士,平日清淨自守,瀟灑,寂寞,既已久矣。功至數足,快樂無極。樓臺珠翠,女樂笙簧,珍饈異饌,異草奇花,景物風光,觸目如畫。彼人不悟,將謂實到天宮,不知自身內院,認作真境,因循不出,乃日因在昏衢,留形住世,不得脫質以為神仙。未到天宮,方在內觀,陰鬼外魔,因意生境,以為魔軍,因而狂蕩入於邪中,或失身外道,以至不能成仙,蓋以三屍七魄,惟願人死,而自身快樂。九蟲六賊,苦於人安,則存留無處也。” 朱元育曰:“一陽初動,急發火以應之,必須猛烹急煉,加以吸,舐,撮,閑之功,逼出爐火中金液,今之上開,趁此火力,駕動河車,自尾閭逆流,上昆侖天穀穴,如龍爭虎鬥,鳳濤洶湧,撼動乾坤。交媾之後,一點落于黃庭中央。此後便加溫養之功,如龍護珠,如雞抱卵,默默回光,勿忘勿助。到得玄珠成象,太乙含真,自然變化而超脫矣。” 朱元育曰:“金丹結胎,脈住氣停,複返混沌。此吾身大死之時也。久之,絕後再醒,親證本來面目,自然純清絕點,慧性圓通,大地乾坤,懼作水晶宮闕矣。” 朱元育曰:“有神丹局,當以真意守之,密密提防護持,須臾不可離。若真意一離本位,恐有昏迷走失之患。” 朱元育曰:“先天祖炁為君,後天精氣為臣,鼎中既得先天一炁,卻借後天精氣乳哺而環衛之。” 緣督子曰:“形神無為,而精炁自然有所為,是猶天地無為,而萬物自然化育也。” 呂祖《金玉經》曰:“驪龍抱一,金珠現無上之光。白虎含三,紫雪長靈苗之蕊。” 《金玉經》曰:“九重鐵鼓無私,一片金鈴向上。透天堂,貫紫府甑山。上至祝融峰,瑤池畔岸,三摩地。一氣貫黃中,鉛珠歸寶藏。” 《唱道真言》曰:“常惺惺存活潑潑地。” 《唱道真言》曰:“欲結聖胎,先登圓覺,此要語也,調劑之功,全在升降。升降之訣,全在靜觀。靜不終靜,靜中有動,有動非動,造化旋轉。觀不執觀,觀中有覺。有覺非覺,靈光恍惚。當此之時,鼎虛而藥實,水剛而火柔。一烹一煉,一呼一吸,旨與天地同其玄化,日月同其運轉,陰陽同其清濁,四時同其代謝。” 《唱道真言》曰:“夫煉丹猶如飲飯,出急則焦,火緩則爛。不急不緩,飯乃味全。煉丹火急,則鉛走汞飛,故貴綿綿若存。火緩則鼎寒爐冷,固貴惺惺常在。不急不緩,火候到時,群陰自消,陽神自現。” 《唱道真言》曰:“胸懷浩蕩,妙至忘身,無我無人,何天何地?覺清空一氣,混混沌沌中一點真陽,是我非我,是虛非虛。造化旋轉,錯行代明,分之無可分,合之無可合。以陽神之虛,合太虛之虛,而融洽無間,所謂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也。” 《唱道真言》曰:“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惺惺常在,守之不敗。” 《唱道真言》曰:“始之以無為,終之以無思,則天清甯於上,地安其位於下,然後陰陽混合以成珠,收羅于玄玄一竅之中。顛之,倒之,恍焉惚焉,一爐造化,萬斛神光。” 《唱道真言》曰:“黍米之珠,萬物備而四氣周,八風平而三才具。” 《唱道真言》曰:“金精木液,戰鬥一翻,鼓九閬之璈,而彈八風之瑟,日月出於臍下,風雲起於腋間,圓陀陀,赤灑灑,仍是一個清虛洞玄,鴻蒙一氣之太極也。此中有天地焉,有日月焉,飛潛動植,胎卵濕化,無一物不備。靈機一到,萬籟齊鳴,一元顯象,不可言盡。” 《唱道真言》曰:“鬥罡從此而旋轉,陰陽因之而顛倒。功滿道成,純陽至剛之氣,薰肌煉骨,法體溫和,四季皆吞。太陽在頂上,有晝無夜。造化在身中,有生無殺。” 《唱道真言》曰:“周身之氣,迴圈升降,上應周天,如十五夜潮,洶湧而來,穿筋滌髓,骨節粉碎。要在臨事從容,當境不亂,任他風浪漫江,由我舟隨舵轉。” 張三豐《金丹節要》曰:“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所謂陰消陽長,礦盡金純,遍體純陽,脫胎換骨,更生五臟,再立百骸。肝臟換時,滿目金光,睛如虎漆。心勝換時,口生靈液,血化白骨。脾臟換時,肌若凝脂,面如傅粉。肺臟換時,鼻聞天香,顏複童兒。腎臟換時,耳聞天樂之音,發斷斑白之色。有斯功驗,自然出神。” 張三豐《無根樹》曰:“匠手高強牢把舵,一任洪波海底翻。過三關,透泥丸,早把通身九竅穿。” 曹文逸仙姑曰:“元和內運即成真,呼吸外求終未了。” 《金丹節要》曰:“調踵息而綿綿,合入合出,心而默然,內靜外澄,似有如無,神凝氣結。” 陳希夷曰:“倏爾火輪煎地脈,□然神□出山巔。” 邱長春曰:“金丹沖上斡天罡,何患阻橋又阻關?一意不生神不動,六根不動引迴圈。” 《仙佛合宗語錄》曰:“既采得金丹大藥,逆運河車,入於神室之中矣,倘其神光失照,則大藥失其配偶而旋頃,故必以元神為大藥之歸依,以大藥為元神之點化,相與寂照不離。” 《仙佛合宗語錄》曰:“服食大藥之後,三關九竅阻塞之處盡已開通。須知此後二炁勤生,自然運動於已通之路。” 《仙佛合宗語錄》曰:“問十月關中,曆身景驗。沖虛子曰:‘初入定時,守定三月,則二炁之動機甚微,但微動於臍輪之虛境而已。若守至四、五月間,則二氣因神之寂照,以至食脈已盡,而皆歸定機,元神因二炁培育,以至陽明不昧而得證真空。二氣俱停,食脈已絕,獨有一寂照之元神以為胎仙之主。更守至六、七月間,不但心不生滅,亦且昏睡全無,更守至八、九月,則寂照已久,百脈俱住。更守至十月,則侯足陽純,神歸大定,於是定能生慧,自有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境通也。前煉精時,已有漏盡通,至此方有後五通之驗也。天眼通則能見天上之事,天耳通則能聞天上之言,宿命通則能曉前世之因,他心通則能知未來之事。惟神境一通、乃識神用事,若不能保扶心君,即為識神移轉,卻自喜其能修能證,而歡喜魔已入於心矣。由是喜言人間之禍福,喜言未來之事機,禍不旋踵而至矣。惟是慧而不用,轉識成智,始能證胎圓之果。古雲,三萬刻中無間斷,行行坐坐轉分明正,乃發明十月養胎只在綿密寂照之功而已全矣。’” 《仙佛合宗語錄》曰:“但有一毫昏沉之意,余陰尚在。有一境淆亂之念,神未純陽。必須守到昏沉盡絕,淆亂全無,方為純陽果滿之胎神。《樵陽經》曰:‘三百日火,十個月胎。’到此內境朗然,此時百魔俱出,引入他宗。必尋常時積功累行,而天神自祐。結丹之後,有許多景象,皆是平生夙習雜念。至此盡出。” 《靈寶畢法》曰:“所謂百魔者,身中六根八識,三魂七魄,三部八景,二十四神也。” 《洞玄真經》曰:“天機陡發,大地黃金,乾元面目,始見光明。” 《洞玄真經》曰:“肉眼開同慧眼,凡心了即真心,變種性為佛性,化識神作元神。” 卷八 脫胎乳哺 《入藥鏡》曰:“初結胎,看本命。終脫胎,看四正。”紫陽真人曰:“節氣既周,脫胎神化。” 石仙翁雲:“丹熟無龍虎,火終休汞鉛。脫胎已神化,便作玉清仙。” 正陽祖雲:“孩兒幼小未成人,須藉坤娘養育恩。”純陽祖曰:“九年火候直經過,忽爾天門頂中破。真人出現大神通,從此天仙可相賀。” 《樵陽經》曰:“到此時,照顧嬰兒,十步百步,千里萬里,以漸而出。倘或放縱,不經風雪矣。久久行持到壯,透金貫石,入水蹈火,通天達地,去來無礙,隱顯莫測,欲一則一。欲百則百,是千萬億化身也。” 《黃庭經》曰:“瞻望童子坐盤桓,問誰家子在我身?” 《參同契》曰:“勤而行之,夙夜不休。伏食三載,輕舉遠遊。跨火不焦,入水不濡。能存能亡,長樂無憂。” 《天仙正理》曰:“調神出殼而為身外之身,自上田出念於身外,自身外收念于上田,一出一收,漸出漸熟,漸乳漸足。如何謂之乳哺三年而神圓,可以千變萬化,可以達地通天,可以超海移山,可以救水救旱,濟世安民,誅邪除害。任其所為,皆一神所運。神變神化,謂之神仙。” 《天仙正理》曰:“修仙至於出神,永無生死矣。災與魔皆不相干,初出神,若一步而即入,若二步而即入,所謂十步、百步,切宜照顧。如此而後,乳哺養神,至於老成,三年而後可。” 《天仙正理》曰:“調神出殼,是一至要之機,有大危險之際。初調其出而即入,不令出久,亦不見聞於遠境。調之既久,其出可漸久,亦可見聞乎遠境而後入。蓋恐驟出外馳,迷失本性。” 張三豐《金丹節要》曰:“嬰兒既出,旋旋調神,漫漫出殼。始出即返,切顧靈軀。自邇及遐,神熱白化。頃刻之間,瞬息千里。丹房氣皿,委之而去。功夫到此,胡可用之?” 《唱道真言》曰:“陽神之脫胎也,有光自臍輪外注,有香自鼻口中出,此脫胎之先兆也。既脫之後,金光四射,毛竅晶融,如日之初升於海,珠之初見於淵,而香氣氤氳滿室矣。一聲霹靂,金火交流,而陽神已山於泥丸矣。既出之後,全看平日功夫,吾所以先言煉心,正為此也。平日心地養得虛明,則陽神純是先天靈氣結成,本來無思無為,遇境不染,見物不遷,收縱在我,去來自如,一進泥丸,此身便如火熱,金光復從毛竅間出,香氣亦複氤氳。頃刻之間,返到黃庭,雖有如無,不知不覺,此真境也。” 《唱道真言》曰:“陽神脫胎,原歸於無,紫氣光中,有物非物,有形非形,無象為象,無聲為聲。” 《唱道真言》曰:“真性陽神,透頂之後,在太虛之中,逍遙自樂,頃刻之間,飛騰萬里。上之可以摩弄日月,高踏雲霞。下之可以遨遊島嶼,眺覽形勝。千變萬化,從心所欲。” 《仙佛合宗語錄》曰:“出神有景,當存養功純,忽於定中見空中六出紛紛,是出神之景也。即當調神出殼,一出天門而旋收焉。出則太虛為超脫之境,收則以上田為存養之所也。須知出收之時少,而存養之時多。出不宜久,始出一步即收。久之.或一裏而收,或至多步而收,乃至百里、千里,皆以漸收而至,不可臘等。所以然者,嬰兒幼小,恐遺失難歸,或有天魔來試,亂吾心君,故須出入兼慎,方能保全虛空之全體於往來之中,以免失乳哺之大用也。若乃仙佛種子,最初還虛功純,則靈台湛寂,不染一塵,本無一物,塵自何來?此又度越等夷者,故修士當于最初還虛為急務也。” 《洞玄經》曰:“出則遊行世界,歸來隱住泥丸。” 卷九 應世立功 雲房祖曰:“有功無行如無足,有行無功目不全,功行兩全足目備,誰雲無功作神仙?” 呂祖曰:“蓬萊路,仗三千行滿,獨步雲歸。” 上陽子曰:“丹熟胎完,嬰兒成就而成真人,當立行累功。或留行住世,接物度人,如安期生、藍采和是也。或入仕途,匡時理事,若東方朔、竇令君是也。至如五祖、七真,慈悲接人;張、葛、許、浮、邱諸祖師,乘時救劫,伺詔飛升者也。若也再求向上之事,則移胎換鼎,無可難矣。” 上陽子曰:“道成之後,丹房器皿委而棄之,若不去之,則心境現前,恐有殆辱之患。” “天師張道陵丹成,謂弟子王長曰:‘服丹當沖天,然吾未有大功,豈敢遽服?宜為國家興利除害,然後服之,則吾臣事三境,亦無愧矣。’” 孫真人問于伊洛二老曰:“吾修心五十年,不為天知,何也?”答曰:“非利濟生人,豈得升天?”於是思邈歸青城山,搜《千金方》三十卷,既成,白日升舉。” 《仙傳拾遺》曰:“術者雖萬端隱見,未除死錄,固當棲心妙域,注念丹華,立功以助其外,煉魄以存其內。內外齊一,然後可以適道,可以長存也。” 《樵陽經》曰:“再行功滿,濟世拔貧。” 張三豐《金丹節要》曰:“功滿三千,陽神變化而通靈,八極優遊而罔礙。尤宜積功累行,待天詔下臨,白日沖霄。位天仙之上品,與乾坤齊大,日月並明。” 《悟真》曰:“德行修逾八百,陰功積滿三千。均齊物我與親冤,始合神仙本願。” 《石函記丹砂證道歌》曰:“隱跡在人間,積行施陰天。都是戀繁華,玉清朝未得。病者即與醫,貧者贈黃白。學者遺丹經,指陳通口訣。功行一朝圓,天書朝太極。” 《洞玄真經》曰:“韜光斂跡,混俗同塵。遊行三界內,存心覺世人。驅邪輔正道,示現化頑冥。施藥救疾苦,散財拯孤貧。或劈冤理枉,或解難排紛。懲戒不忠不孝,勸化不義不仁。是處宣揚大道,隨緣指破迷津。廣施法乳,接引來人,以酬師德,以報親恩。” 卷十 天元歸極 上陽子日:“前胎完就,已成真人,則移上丹田,重整乾坤,再造陰陽,子又生孫,百千億化。《金丹四百字》曰:‘一載生個兒,個個會騎鶴。’泥丸祖曰:‘一載胎生一個兒,子生孫兮孫又枝,到此方是大丈夫也。’丹陽祖曰:‘神滿太虛,亦無所礙,故天有時而崩,地有時而陷,山有時而摧,海有時而涸。凡有象者,終歸於壞。惟有道者,永劫無壞。又兼功及九祖,白日同升上清矣。’” 《椎陽經》曰:“再行功滿,濟世拔貧,眼煉神丹大藥,形神俱妙,白晝飛升,全家拔宅,又在功德之淺深何如耳。如或不服神丹,只是陽神沖舉,回視舊骸,一堆糞土。倘能修服大丹,刀圭入口,白日羽翰,宇宙同泰矣。” 龍眉子曰:“九年面壁之後,靈台瑩徹,覺海圓明,形神俱妙,與道合真。彼時性命混融,太虛同體。功積三千,行累八百,遊戲人間,潛伏俟時。天書詔拜,飛身金闕,返佩帝鄉,世間富貴,何可比之?此乃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時也。” 《參同契》曰:“道成德就,潛伏俟時。太乙乃召,移居中洲。功滿上升,膺籙受圖。” 《唱道真言》曰:“遊六合以外之名山,觀八方不及之風氣。鼓瑟于琪林瑤圃,藝藥於瓊館芝田。分司造化,佐天帝於真空妙有之境,握樞機於太無太極之宮。各事其事而不勞,各行所行而不亂。天地之大,如指諸掌,近在目前,何樂如之?” 《唱道真言》曰:“道妙自然,真境逍遙,永無貪著。” 《唱道真言》曰:“淘得一點元神,如水月交輝。盡天地,遍乾坤,都比作一團紫彩金光,上貫三清,下徹六道。將見元始天尊,與毗盧遮那古佛,歡然來會,與之握手,敘契闊之多時,恨相見之已晚。” 張三豐《金丹節要》曰:“欲證天仙,須宜面壁。可選名山福地,古跡靈壇,水拱山朝,聚氣藏風之處,傍雲構室,背陰向陽,後龍如寶鏡之高懸,前案似神鋒之插立。有此勝境,無他崩洪,可以結圜。始為面壁,兀然靜坐養神,仿要虛心守一,如龍養頜下之珠,似鳥抱巢中之卵。形神俱妙,與道合真,入水火不溺、不焚,步日月無形、無影。”曹文逸仙始曰:“九年功滿火候足,應物無心神化速。” 邵子《安樂窩詩》:“直從泰岸收功後,始信人間大丈夫。” 張紫陽《悟真篇序》曰:“到此名題仙籍,位號真人,乃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時也。” 《仙佛合宗語錄》曰:“神不自神,複歸無極,體證虛無,只以完其恒性於焉。心與俱化,法與俱忘。寂之無所寂也,照之無所照也。佛雲:‘欲證虛空體,示等虛空法。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 《唱道真言》:“此時形神俱妙,紫光玄炁,充滿於天高地厚之間。明則為日月,銳則為雷霆,鼓蕩則為風,潤澤則為雨。尋聲救苦,無感不通。握大造之樞機,為眾生之父母。” 《洞玄真經》曰:“入金石而不阻不礙,入水火而不溺不焚。隱則步青山而無形無影,顯則充法界而億萬化身。散則成炁,聚則成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天地之間,一個完人。 “功完行滿,玉敕賓迎。驂鸞跨鶴,朝覲天庭。九玄七祖,盡得超生,這回才是真仙子,這回才是大功名。任他劫運,我獨長存。 “真光法界,任意逍遙,大而化之,不可得而知矣。顯大法相,放大毫光,百千萬億身,遍滿虛空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