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族古代为什么没有留下史诗(一)

 小竹123 2009-09-13
关于[汉族古代为什么没有留下史诗(一)]的字幕:
  • 同学们,我叫王先霈,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师。我要给大家讲的总的题目叫做“中国文学叙事的发展轨迹和它的特点”。今天我们讲其中的第一个题目是“汉族古代为什么没有留下史诗”。 下面我们就开始来讲具体的内容了。
  • 现代叙事学讲的叙事,它包括历史叙事、新闻叙事、 文学叙事, 还有“图像叙事”、 “网络叙事”, 乃至于“哲学叙事”、 “心理叙事”等等, 这是现代分得这样细致。 在古代,那是混为一体的, 历史叙事、新闻叙事、 文学叙事, 它融为一体,没有分开来。 世界上各个国家,它的文学叙事、历史叙事 和新闻叙事, 是什么时候来分开的, 分开以后, 各自在文学的整体里边, 文化的整体里边, 占什么样的位置, 占什么样的分量 ,是不一样的, 这就体现了各国文化的特点 和文学的特点。 中国文学叙事, 它的发展有自己特别的路径, 和世界上很多国家不一样, 那么这些特点,这种不一样, 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一个题目。
  • 历史上这种不同, 对于今天的文学,今天的文化, 有些什么影响? 还会起到什么作用? 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 将近一百年以来, 有许多学者,有很多大学者, 都作过他们的回答, 他们个人的意见并不相同, 这些意见 今天也值得我们来重新讨论。
  • 在中国古代文学叙事的历史上 和在西方文学叙事史上, 有两个学术难题, 对于西方来说,
  • 叫做“荷马问题”。什么叫“荷马问题”?我们知道, 古希腊两大史诗, 说是荷马所作的, 两大史诗都是长篇巨制。荷马据说是一个盲诗人,在3000多年以前,一个盲诗人怎么能够独自一个人创作这两大史诗呢,他是怎么写出来,又怎么被人记录下来呢,这是一个问题,西方许多学者在研究。对于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大难题,是什么问题呢?就是,汉族,中国的一个主要的民族——汉族,为什么没有史诗,这个难题,也有许多学者加以研究,到现在,还没有一个能够被大家一致接受的定论,我们今天就需要来加以探讨。
  • 中国这样一个大的文明古国,世界上大的文明古国之一,没有史诗,没有史诗这样一种文学样式,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奇怪的东西,一个令人奇怪的事情。那么对这个东西就需要来思考了。中国古代没有史诗,是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史诗,典型的、狭义的、严格意义上的史诗。史诗对于一个民族来讲是非常重要的。黑格尔曾经说过,史诗是一个民族的族徽,它的徽章,这个民族的标志,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文化传统、人们的理想、理念,往往都蕴藏在史诗里面。
  •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史诗,我们刚才说了希腊有两大史诗,《伊利昂记》、《奥德赛》,两个大史诗非常有名的。印度两大史诗也是非常有名的,就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德国有《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有《伊戈尔远征记》,英国有《贝奥武甫》,西班牙有《熙德之歌》,法兰西有《罗兰之歌》。还有一些很小的国家,人数不多的民族,比如说亚美尼亚等等这些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史诗。
  • 中国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家,人口众多的国家,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家, 怎么就没有自己的史诗呢?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当然也有人说,中国还是有史诗的。有的学者说,像我们古代《诗经》,《诗经·大雅》里边,有人举出五篇,有人举出六篇,说那是史诗,包括《公刘》、《生民》、《绵》、《皇矣》、《大明》这些篇。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恐怕有一点勉强。不说别的,史诗,大家公认的叫做长篇民间故事诗,就是说它的篇幅一定是很长的。亚里士多德,他的《诗学》里面讲过,悲剧它表现的时间是一天,一个白天,史诗表现的时间是没有限制的, 史诗往往写十年 甚至几十年的事情, 篇幅都会很长很长。 像希腊史诗, 《伊利亚特》, 有的翻译成《伊利昂记》, 有24卷,15693行, 《奥德修记》 也是24卷,有12110行, 印度的史诗《罗摩衍那》 有48000行, 《摩诃婆罗多》有20多万行。 我们刚才说到的,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也有史诗, 那么《公刘》, 《公刘》这一首诗 一共只有三百多个字, 还有《生民》这一首诗, 只有四百多个字, 你要说它是史诗, 那就有一点勉强。 仅仅从篇幅这一点上来说, 也很难把它称为史诗, 当然它很有价值, 有很重要的文献价值。 但是,我们不好说它是史诗。
  • 中国汉族古代没有留下史诗, 这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 古人不觉得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提出来 ,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 ,它是20世纪的事情。不但说秦朝、汉朝、 唐宋元明清, 都没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到了20世纪初期 ,才有学者 把这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 为什么呢? 因为以前,我们中国 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国家, 很少对外交流, 我们对于世界文学缺乏了解, 所以没有史诗, 大家觉得是个很平常的事情, 不知道,还有许多民族有史诗这样一种体裁,这样一种种类的文学作品存在, 所以自己就不觉得是一个问题了。到了20世纪,中外交流很密切了,知道了世界文学的许多情况,
  • 但是最早,这个问题不是中国的学者,不是中国人提出来的,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间就说到,中国古代没有史诗,但是黑格尔解释的理由,我们今天看来,是有一点含糊其辞,不能够让我们满意,他说中国没有史诗是因为中国古代人观照的方式是散文性的。这个说法我们觉得似乎难以成立。中国古代,古人观照的方式怎么就是散文性的,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非常辉煌的诗歌的历史。另外他说的第二个原因是中国的人的宗教观念不适合于史诗的产生。这个他没有详细的解释,我们也很难理解,因为中国没有这个,自己本土过去还没有这种狭义的宗教,有一个道教,也不见得就跟史诗的创作产生什么冲突了。
  • 那么真正提出这个问题并且作出了回答的,在我看到的是日本学者,日本学者提出来这个问题,并且,尝试作出他们的回答。在20世纪前期,中国有一些大的学者,也是文学家,他们看到了这些情况,也接触到了日本人,日本学者的观点。就对这个问题提出来,作出自己的解释。像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边《中国小说史略》的第二章,他就提到这个问题。像胡适,在他在的《白话文学史》里边也提到这个问题,作了解释。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它正式出版是1922年,胡适的《白话文学史》正式出版是1928年。但是他们都是先讲课,后成书,讲课的时间差不多,大概就是1921、1922年讲的课,所以就是20年代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然后茅盾在1929年出版了一本书,叫做《中国神话研究ABC》,研究中国古代神话,那么他也提到这个问题,而且,作出了不同于鲁迅,不同于胡适,不同于日本学者的一些解释。
  • 我们就来看看,这些他们的解释,我们今天哪些我们觉得很同意,哪些觉得可能需要修正、补充,或者我们认为,它是不能够成立的。鲁迅和胡适的意见,其实他们都是介绍日本人的意见。日本有一个学者叫盐谷温,盐谷温有一本书,很重要的书,叫《中国文学概论》,讲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其中就提到了中国古代没有史诗,中国古代的神话流传下来的,都比较零碎、零散,古代希腊的神话非常丰富,而且,有一个系统。神话的系统,希腊古代的神话,它主要有英雄传奇和历史故事两大类。它的神,它的英雄,都可以建立一个很庞大的谱系。中国古代也有神话,非常零碎,保存在《山海经》,一些古籍里边,都是很零碎的,不成系统。鲁迅、胡适、日本学者、西方学者也要解释这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汉族没有史诗,
  • 中国古代汉族的神话很零碎。他们介绍盐谷温的看法。盐谷温,他是当时受到法国文学理论家丹纳他这种理论的影响,“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是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文学它的存在发展的情况。当时认为中国,中华民族,汉族主要是在黄河流域 发展起来的。黄河流域,它气侯比较寒冷,土地,也不很肥沃,要古代人在生产力低下的时候,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艰苦劳作,收获还不丰硕。而希腊人,像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间,用一种文学的笔调,他来描述,爱琴海是一种海洋性的气侯,非常有利于植物、农作物的生长,他说古希腊人,可以躺在树底下,在那儿很悠闲,饿了的话,抬起身子伸伸手在树上摘一个果子吃吃,就能够差不多饱了,然后就有很多时间来玄思,来想象,来创作,所以希腊就有哲学也很发达,也有时间来创作史诗。而汉族在黄河流域,我们的祖先,脸朝黄土背朝天,非常艰苦地劳动,还食不果腹,吃不饱穿不暖,没有闲情逸致来创作这么长篇巨制的史诗。这一种说法由盐谷温提出来,胡适和鲁迅加以介绍,他们介绍,显然至少是部分地同意了,因为他们没有介绍别的观点。
  • 今天我们看起来,这种说法恐怕是很难成立的,用地理环境来解释汉族没有留下史诗很难成立。我们只要举一个反例。冰岛,它有自己的史诗,还不只一部,冰岛有两部史诗,一部叫《萨迦》,一部叫《埃达》,是世界文学的精品,得到了全世界的重视。难道说黄河流域的地理条件、气侯,比冰岛还要恶劣吗?这是不能成立的。冰岛那个地方是非常寒冷的,它为什么也有自己的史诗呢?那么为什么汉族就没有史诗呢?所以用地理环境决定论,我总觉得这个解释是完全不能够说服人的,没有道理的。这是我们介绍的第一种观点,盐谷温的观点,鲁迅和胡适也重复了这样一种观点。
  • 第二个就是我刚才说到的茅盾,他1929年出版《中国神话研究ABC》的时候用的是一个笔名,玄珠,玄妙的“玄”,珠宝的“珠”,用玄珠这个笔名。他也提到这个问题,但是他没有重复盐谷温的观点,他作出自己的解释,茅盾有两个解释。他第一个解释是说,史诗都是要描写大战,战争,大规模的战争,像我们知道,《荷马史诗》是描写特洛伊大战的,打了十年的战争,《伊戈尔远征记》也是写战争,史诗多半都是写战争的。茅盾说中国古代没有那种大规模的战争,所以就没有史诗。
  • 我觉得这个说法也有一些牵强,中国古代怎么就没有战争呢?传说的黄帝蚩尤之战,那不也是一个大战吗,特洛伊战争也不见得规模特别大,中国古代许多部落之间,一些小的国家之间,也是经常打仗的,所以用这个来说明,也很难说服人。还有很多别的国家,更小的国家,那个战争的规模就更小了,它也有自己的史诗。
  • 但是茅盾还提出了第二个解释,这个第二个解释。我个人觉得是相当深刻的很值得我们思考的。茅盾说中国古代,文化上有一个特色,有一个传统,一直以来是这样的,至少到清朝都是这样的,就是说统治者,他把神话传说历史化,又把历史神话化。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中国人有一个续家谱的这么一个习惯、传统,现在我们家谱就找出一些名人,大人物,最早的始祖是什么样,是状元,是宰相,至少是个进士。那么皇帝,国王,他就不满足于这个,他要说他的祖宗,祖先,是一个神,天神,要造出一种神话来,把历史神话化。一个人当了皇帝, 他的祖宗就变成神了,皇帝叫做“天子”。天子是什么意思?就是天的子孙,他不是凡人所生的,所以他就有权统治所有的人民,你就应该服从他。这叫做把他自己的历史、家族的历史神话化,然后把神话历史化,神话中间的人物,变成了历史上的真人。本来是一个神,是一个神话,传说虚构的,可是,他拉过来作为他的祖宗,把它历史化。茅盾的这样一个解释,我认为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值得我们思考 ,值得我们今天来讨论,来充实它、修正它、补充它。
  • 神话一被历史化了,它就缺乏文学性了,就成了非审美的、非艺术的、非文学的东西。同时,我们也不能说 它就是一个历史,一个信史,可以相信的历史,它是一个被歪曲的历史。特别是这种神话的历史化,它在几千年中间反复地进行,一些远古的,传说中间的人物就被后代的统治者不断地重新塑造,几千年中间不断地重新塑造。这个重新塑造、重写、改写这个过程,我觉得可能是造成史诗的缺失,神话的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不断地被改写,那个原始的,原来可能存在的神话, 原来可能存在的原初形态的,即使是不完满的那个史诗,就被大家不断地改写,就消亡了,我们再也找不到了。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